2025年8月7日,美國兩大重量級藝術機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與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共同宣布,雙方聯手購藏一批珍貴的18世紀彩色蘇州版畫。兩大館各獲得百餘幅作品,藉此豐富館藏及拓展中國版畫的研究面向。隨著這批作品入藏,大都會與克里夫蘭躋身為全球研究蘇州版畫的重鎮。

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脈絡中,蘇州生產的版畫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中國於西元八世紀發明了雕版印刷,17世紀初首創多色木版印刷工藝,以不同的雕板疊加印刷,製作色彩豐富的版畫——時間早於日本浮世繪的套色技法。18世紀以降,版畫不再只是為書本文字添趣的插圖,清代的蘇州地區開始生產單張版畫,題材包含花鳥仕女、年節慶典、樓閣人物、地理景觀等,內容豐富多元。在中外交流頻繁的時代背景影響下,部分蘇州版畫融合中國筆墨和西方透視法,產生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蘇州版畫在中國大多佚失,幸而於歐洲、日本仍有傳世品。
此次購藏原為瑞典藏家馮德保(Christer von der Burg)所有。他是蘇州版畫收藏最為完整全面的私人藏家,曾任職斯德哥爾摩東亞博物館,隨後與友人艾思仁(J. S. Edgren)在斯德哥爾摩創立「寒山堂」,專事東方書籍之經營與推廣。馮德保熱衷於中國版畫藝術,除收藏中國古代版畫與善本,為了收藏、研究與普及中國木刻版畫,更於1997年於倫敦成立「歐洲木版畫基金會」(The Muban Foundation),為了更好地推展與中國木版畫相關的學術研究、展覽與藝術家扶持,在2009年基金會轉為「木版教育信托」(The Muban Educational Trus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暨執行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說:「我們很高興能和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合作,共同收藏這批非凡的蘇州版畫。這批充滿活力的版畫,不僅有中國文人畫傳統,同時也有參雜歐洲版畫技巧的民間藝術特色。它讓我們意識到人和社會之間的對話是持續進行中。這批文物提供我們一個可貴的機會,深入瞭解中國視覺文化的性質。」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館長威廉.格里斯沃爾德(William M. Griswold)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同仁合作,一同推動這項獨特的收購案,且這是難得的機會,讓美國觀眾在不同館博的中國藝術脈絡下,認識這些傑出的版畫作品。」

購藏的蘇州版畫多為18世紀創作,作品主題多元,包括鳥禽花卉、仕女美人、古代器物、園林建築、歷史景點與節慶圖像等。部分尺寸較大,如清代〈美人教子圖〉木刻版畫(四幅一套),高為110.2公分,寬有 60.3 公分,目前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有,畫中仕女兒童沿襲中國人物畫傳統,建築則挪用歐洲的線性透視法,營造出空間感。除了融合中西藝術風格的作品,另有一類著重在再現文人畫意,用版畫擬仿傳統筆墨,更有詩詞和畫家題簽,如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有的清代〈石榴鳥圖〉。

兩館規劃近期展出購藏的蘇州版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選部分作品於「中國繪畫與書法:館藏精選」展覽亮相,展出時間為2025年11月22日至2026年5月31日;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安排於2026年冬季,在詹姆斯與漢娜・巴特利特版畫與素描藝廊(James and Hanna Bartlett Prints and Drawings Galleries)展出,將與同時期的紙本作品一同展示,呈現更完整的比較視野,讓觀眾能對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