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京都泉屋博古館迎接65週年整修再開,紀念名品展I「泉屋博古館回歸─古代至寶」4月26日開展

京都泉屋博古館迎接65週年整修再開,紀念名品展I「泉屋博古館回歸─古代至寶」4月26日開展

Sen-Oku Hakukokan Museum Reopens After 65th Anniversary Renovation with “Selected Masterworks of Sumitomo Collection” Opening on April 26

泉屋博古館位於京都東山山麓的閑靜之地,設立於1965年,旨在公開展示住友家族世代相傳的美術工藝品。展館四周座落著南禪寺、銀閣寺等古剎,這一帶自古以來便是祈禱之地,由於風景秀美,亦吸引貴族與文人於此建立別墅。本館位於昔日住友家別邸的一隅,遊客可在四季變幻的美麗自然景色中,悠然欣賞藝術之美。為紀念本館的重新開館,將分兩期舉辦名品展,展出館內的代表性作品。第一期展出古代至19世紀初的中日美術,第二期則聚焦於此後的近代美術。本文將介紹本館的收藏概況,並描述青銅器展與名品展第一期的看點。

千年以來,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許多觀光客為了探尋日本傳統文化而造訪此地,但往往忽略了這座城市中為數不少的中國藝術品。遠渡重洋傳入的中國文物,被視為文化、教養與信仰的象徵,在宮廷和寺院受到珍視與保存。即使遷都至東京已久,這樣的風氣依舊延續至今,人們仍可在神社寺院、博物館與美術館等處,欣賞到藝術名品。

圖1 泉屋博古館外觀。攝影/守屋友樹。
圖2 雨後的泉屋博古館中庭。攝影/守屋友樹。

泉屋博古館位於京都東山山麓的閑靜之地,設立於1965年,旨在公開展示住友家族世代相傳的美術工藝品。展館四周座落著南禪寺、銀閣寺等古剎,這一帶自古以來便是祈禱之地,由於風景秀美,亦吸引貴族與文人於此建立別墅。本館位於昔日住友家別邸的一隅,遊客可在四季變幻的美麗自然景色中,悠然欣賞藝術之美(圖1、2)。

本館的展覽區域由青銅器館與特展館組成,兩者透過中庭的迴廊相連。入館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引人注目的青銅器館,1970年大阪萬博舉辦之際,為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住友集團捐資建造此館。這座白色建築物充分展現出住友家族所收藏的古代青銅器之魅力,近年來更被譽為京都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過去一年間,本館全面休館,對館內設施進行整修,以打造更符合現代需求的觀賞環境,並於今春重新開館。

為紀念本館的重新開館,將分兩期舉辦名品展,展出館內的代表性作品。第一期展出古代至19世紀初的中日美術,第二期則聚焦於此後的近代美術。本文將介紹本館的收藏概況,並描述青銅器展與名品展第一期的看點。

住友收藏與住友春翠

泉屋博古館的館藏涵蓋青銅器、佛教美術、書法繪畫,以及日本傳統的茶道與文人雅趣相關器物,主要以日本與中國為中心,廣泛橫跨古代至近代的美術工藝品,總數超過3500件,幾乎都是住友家族世代相傳的作品。本館與2002年在東京六本木開館的「東京泉屋博古館」攜手,致力於向大眾介紹這批珍貴的住友收藏。

圖3 住友春翠(1864-1926)。

擁有近400年歷史的住友家,自17世紀起便以大阪為據點從事銅的冶煉業,並在近代拓展多元事業,奠定了今日住友集團的基礎。本館所承繼的收藏品,多數為19世紀後半以後的收購品,主導收藏的是第十五代家主住友吉左衛門(號春翠,1865-1926,圖3)。春翠出身於歷史悠久的京都貴族,親兄西園寺公望,曾兩度擔任日本首相。成年後,他成為住友家的養子兼繼承人,領導住友事業的現代化發展。春翠自幼接受嚴格貴族教育,在文化領域也展現出才華,他對日本傳統文化有深厚造詣,同時也如當時的知識階層一般,對中國文人懷抱憧憬。他的收藏不流於奢華,蘊含著難以言喻的品格與優雅,體現出他精緻的審美意識。

青銅藝廊「中國青銅器的時代」

在住友收藏中,最享譽國際的當屬橫跨商代至漢代的古代青銅器。這批收藏不僅種類與樣式豐富,亦不乏刻有金文的銘器,極具學術價值。這些器物主要用於祭祀與儀式,造型並非考慮實用性,刻畫的紋樣則展現古人的敬畏與願望,涵蓋了虛構的神祇、妖魔、動物乃至自然現象,即便在現代依舊散發著強烈的存在感。春翠蒐羅這批青銅器的時期,正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清朝末年政局動盪,貴族手中的大量文物流入海外。春翠惋惜於青銅器這項東方文化的根基散佚,所以懷抱著使命感積極收購。館藏圖錄《泉屋清賞》為首部以照片呈現的青銅器圖錄,採用精巧的珂羅版印刷技術,據說也成為全球青銅器研究熱潮的契機之一。春翠逝世45年後,專為青銅器收藏所設計的四間展覽室,在保留原始建築風貌的同時,部分區域導入了最先進的展覽設備,使觀眾得以更加貼近欣賞青銅器細膩美麗的古銅色光澤。

圖4 殷商時代《夔神鼓》,高82公分,泉屋博古館藏。

最先迎接來訪者的是《夔神鼓》(圖4),一般認為這件作品是仿造商代的木製太鼓,鼓身宏偉飽滿,連用來固定獸皮的鉚釘都細膩地再現。正面鑄有奇異的複合生物,融合了人類和鳥獸,古人透過僅數公釐厚的精湛鑄造技術,就創造出此造型稀有、兼具想像力與寫實風格的作品。《虎卣》(圖5)同樣為館藏代表作,為一件呈現猛虎直立抱人造型的酒器。虎作為猛獸,被視為擁有超越人類智慧的神祇或魔物,令人敬畏。然而,也有觀點認為此器的形象源自《春秋左氏傳》中老虎哺育人類嬰孩的故事,略帶幽默感的造型激發觀者的無限想像。此外,館內還將展出青銅器、銅鏡等共約80餘件作品,充盈於四間展覽室之中。

圖5 殷商時代《虎卣》,高35.7公分,泉屋博古館藏。攝影/深井純。

紀念重新開館名品展I「泉屋博古館回歸─古代至寶」

特展館將精選展示青銅器以外的美術工藝代表作,除了春翠的收藏,也包含後代的蒐藏品。春翠等人曾將這些藝術品陳設於宅邸之中,不僅用於盛情款待賓客,營造和睦的家族氛圍,他們也會在獨處時靜靜與之對視,從中獲得心靈慰藉與精神養分。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與流傳歷程各異,卻蘊含著某種共通的精神氣韻。以下透過解讀幾個關鍵詞,帶領觀眾欣賞以中國美術為主的館藏名品。

◆ 對神佛的祈願

圖6 唐乾元(758-760)《舍利石函》,高64.9公分,泉屋博古館藏。

宗教藝術為東亞人們的心靈寄託,其背後蘊含著敬畏、崇敬與憧憬等真摯的信仰情感,甚至能感動無宗教信仰者,作為普世的藝術品流傳至今。春翠所蒐集的宗教藝術品,特別是與佛教相關的作品,既承載了信仰,也展現了他對純粹之美的嚮往。《舍利石函・鍍金舍利槨・鍍金舍利棺》(圖6)是一組用來保護佛舍利(釋迦牟尼佛遺骨)的三重容器。金銅製的舍利槨與舍利棺形制仿照當時的葬具,並刻有五天王像等以護持舍利;石函上則以細膩的線條雕繪八國王、十大弟子及佛傳故事。此器可能曾供奉於佛塔之中,是反映唐代舍利信仰盛行的重要實例。默庵靈淵《布袋圖》(圖7)則透過豐滿的身形、流暢的線條與詼諧的笑容,生動描繪出布袋和尚瀟灑自在的風貌。默庵靈淵(?-約1345)為臨濟宗畫僧,日本初期水墨畫家。他曾遠赴元朝,在江南諸寺參禪修行,其筆法精湛,甚至被譽為「牧谿再世」,在回日本前病逝於中國。

圖7 日本南北朝時代 默庵靈淵《布袋圖》,泉屋博古館藏。

◆ 對山的憧憬

圖8 南宋 傳閻次平《秋野牧牛圖》,泉屋博古館藏。

山既是遠望仰慕之地,也是人們親身探尋的場所。神仙思想或山岳信仰自不待言,生活於都市的人們始終心繫青山,希望被清淨的山氣包圍,眺望超然的景色,使心靈得以徜徉。春翠精心造築廣闊庭園的背後,或許也蘊含著這樣的憧憬。傳閻次平《秋野牧牛圖》(圖8)描繪了一幅秋日午後的恬靜景象,紅葉滿枝的大樹下,牧童與牛悠然自得地休憩。畫中牛毛細緻分明,牧童衣衫筆觸精微,母牛柔和的眼神慈愛地看向幼犢。畫面充滿山野詩意,展現南宋宮廷繪畫的趣味,此畫於15至16世紀間傳入日本,成為將軍家周邊雅士賞鑑的珍品。

相較於春翠收藏的作品,其子住友寬一(1896-1956)收藏的是世人熟知的明末清初個性派畫家作品。這些畫家身處王朝更迭的動盪時代,命運飄零,遂將種種思緒寄託於筆端,開創出不拘一格的表現方式。寬一年輕時便對西洋近代美術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對他們自由奔放、充滿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深深著迷,在精神層面產生強烈共鳴。

圖9 清17世紀 石濤《廬山觀瀑圖》,泉屋博古館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石濤,原為明朝皇室的親族,自幼經歷苦難而剃度出家。長大後他與眾多文人交遊,遍歷江南各地,從景色中汲取靈感,創作出獨具一格的山水畫。本館珍藏石濤三件知名傑作:《廬山觀瀑圖》(圖9)、《黃山八勝畫冊》(圖10)、《黃山圖卷》(圖11)。其中《廬山觀瀑圖》為畫幅超過二公尺的長卷,是石濤難得一見的大作,並自題李白的〈廬山謠〉,點明廬山是神遊的舞臺,透過淡彩與淡墨層層疊染的獨特筆法,呈現出雄偉而神秘的山巒景色。

圖10 清17世紀 石濤《黃山八勝畫冊》,泉屋博古館藏。攝影/深井純。
圖11 清 康熙三十八年(1699)石濤《黃山圖卷》,泉屋博古館藏。

◆ 萬物生靈

圖12 清 康熙三十三年(1694)八大山人《安晚冊》,泉屋博古館藏。

人們為花草樹木與飛禽走獸的美麗姿態所感動,也因其有限的生命而產生共鳴,將各種情感寄託於其中。這些捕捉生命變幻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是對永恆自然的頌歌。明末清初的代表畫家八大山人,在歷經動盪的人生後,晚年以獨特筆觸描繪鳥禽與小動物。他的代表作《安晚冊》(圖12)中,魚與鳥以近乎諷刺的「三白眼」造型呈現,寓意深遠,與他自身作為明朝遺民的憂愁與悲憤相互重疊。然而,靈動的墨色暈染與枯潤變化,巧妙地運用留白構成的自由造型,皆展現出他歷經滄桑後的豁達。晚年的他呵護幼小生命,專注於書畫中,尋得內心的安穩與自由。

圖12 江戶時代18世紀 伊藤若冲《海棠綠繡眼圖》,泉屋博古館藏。

近年來備受喜愛的18世紀京都畫家伊藤若冲(1716-1800),出身京都錦市場的蔬菜批發商,極度鍾愛鳥類。在《海棠綠繡眼圖》(圖13)中,十幾隻綠繡眼棲息於盛開的海棠枝上,彷彿能聽見牠們歡快鳴叫的聲音,生氣盎然的神態,流露出畫家溫暖的視線。雖然若冲以「奇想」聞名,但此作反映了他早期深受明代花鳥畫與寫生技法影響的溫和畫風。

展覽室內除了自古以來廣受讚譽的作品,亦陳列了近年重獲評價的優秀作品。這些藝術品皆散發著高雅與優美的氣息,並擁有能觸動觀者內心的普世魅力,再次彰顯了春翠父子精準的鑑賞眼光。展覽期間,泉屋博古館也將迎來一年之中最美的新綠季節,誠邀各位懷著住友家座上賓的心情,盡情地賞玩藝術與自然。


紀念重新開館名品展 I 泉屋博古館回歸─古代至寶

展期|2025年4月26日至6月8日
地點|京都泉屋博古館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0期〈相約新綠時節──京都泉屋博古館迎接65週年,整修再開〉,作者:實方葉子。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實方葉子(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