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煙火與雲霞:從虛白齋藏品看明清文人的仕隱殊途──香港藝術館「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

煙火與雲霞:從虛白齋藏品看明清文人的仕隱殊途──香港藝術館「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

Fireworks and Rosy Clouds: From Xubaizhai Collection to Seeing Ming and Qing Literati’s Self in Two Minds - “Life Planning of Chinese Literati: Selected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Xubaizhai Collection” at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明清之際,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達到新的高峰。無論在朝在野,畫人名家龍舉雲興,各成門戶,有逐煙火者,順遂科場,名重翰林;有棲雲霞者,絕意仕途,逃離世務。他們或受命朝廷,或遁隱山林,或享出世之名,或行入世之實,在命運際遇和自我抉擇的交織下,成就了不同的藝術道路。香港藝術館策劃的「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深入淺出地探討明清文人的仕隱之別。

「仕」與「隱」是傳統中國文人立身處世的人生命題,尤其是身處世變下的明清士子,其一生遊移於進與退、去與留之間。有人求仕無門,壯志未遂;有人久在樊籠,欲歸田園。放眼現代社會,我們在面對人生順逆中的種種挑戰和選擇時,也是進退亦憂,起落無常。以史為鑑,不難發現傳統文人的仕隱矛盾,古今皆然。

明清之際,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達到新的高峰。無論在朝在野,畫人名家龍舉雲興,各成門戶,有逐煙火者,順遂科場,名重翰林;有棲雲霞者,絕意仕途,逃離世務。他們或受命朝廷,或遁隱山林,或享出世之名,或行入世之實,在命運際遇和自我抉擇的交織下,成就了不同的藝術道路。香港藝術館策劃的「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深入淺出地探討明清文人的仕隱之別。展覽利用「生涯規劃」的現代概念詮釋館藏虛白齋的傳統書畫,就「朝與野」、「進與退」、「儒與佛」的仕隱對照,呈現明清文人的人生追求、仕途軌跡與書畫風格的關係,重新梳理明清書畫史的變遷和演進。

朝野有別:入仕與歸隱的追求

待帝王之詔——宮廷畫家

宮廷畫院制度自五代濫觴,大備於宋,至明清接踵沿革。從北宋的翰林圖畫院,至清代的如意館,歷朝統治者一直延納畫匠,為帝王宗室主理翰墨之事。寒門士子一般只能從科舉晉身仕宦,而畫藝非凡者,或由內府引薦,或自鬻其術,能遂志於科場之外,得以宮廷畫家身分供奉內廷。當中不乏來自民間的職業畫師,清代也有歐洲來華的傳教士畫家,他們兼善各類畫科,造詣深湛,亦事合作,各司其職。

清代宮廷畫家唐岱(1673-1754)自幼便有志畫學,早年身膺武職,從軍塞外,曾兩應科舉皆不售,歸而益潛心於畫,後以繪畫侍奉朝廷。唐岱歷奉康、雍、乾三朝,畫學師承「正統派」畫家王原祁(1642-1715)之門,又獲康熙皇帝御賜「畫狀元」銜,乾隆皇帝亦多次為其畫品題,可謂名重一時。展覽展出的〈秋山不老圖〉(圖1)正是唐岱的山水巨作,畫卷以墨綠渲染秋景,施以乾筆短皴,起伏環抱的山勢表現出王原祁所標舉的「龍脈」(註1)山水體貌,以歌頌清朝千秋不老的盛世河山。卷首載有乾隆皇帝仍為寶親王時期的題詩(為詞臣梁詩正代筆),不單點出其對唐岱的器重,亦闡明畫卷為受詔而作的背景,造就了清代宮廷院體山水的典範。

圖1 清 唐岱1733年作〈秋山不老圖〉,43×323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居廟堂之高——翰林詞臣

「學而優則仕」是不少儒家士子的人生志業,科舉取士成為寒門晉身仕宦的法門。清代詞臣多從科舉進士後供職翰林,以文官身分兼事創作。他們外嫻政術,內通經史,尤善文藻,當中不乏具備書畫才能者,除了為內府編纂典籍、撰述諭旨外,亦事鑑考名蹟,或於御前揮毫,怡情翰墨。自康熙時期起設「南書房」,為儒臣講論詩書的供職之所,甄選翰林院漢官「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註2);乾隆期間,君臣詩文相和,盛極一時,詞臣群體每以藝事得蒙聖眷,禮遇有加,得以一己才學倚為股肱之臣。

劉墉(1719-1805)出身官宦世家,從政五十多年,以清廉著稱。他亦長於書法,初學趙孟頫(1254-1322),後集帖學之大成,其書風得時人推崇,有「濃墨宰相」的美譽。其作品〈行草錄蘇軾〈次韻子由綠筠堂〉詩〉(圖2)用墨濃重渾厚,運筆輕重分明,結體圓潤,剛柔並濟,流露出閒適的文人逸韻,有別於當時朝廷中「館閣體」端秀飄逸的風格。清初朝廷為消弭滿漢矛盾,對傳統士人文化推崇備至,詞臣作品多具文人意趣,一度左右了清宮的主流審美取向,見諸仿古山水、帖學書法,蔚為時風,引領朝野走過一段文藝昌盛的時期。

圖2 清 劉墉〈行草錄蘇軾次韻子由綠筠堂詩〉,110×55.8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處江湖之遠——隱逸文人

隱逸是歷代中國文人畫家常見的處世方式,在嚴苛的科舉制度下,歸隱一途成為了仕進無路時,獨善其身的人生轉向。失意文人藉遁隱山林,遠離塵俗,視江湖之遠為其安身立命之所,實踐放達逍遙的人生觀。他們遠離政治體系,透過詩文書畫酬唱往來,形成不少地區性的在野文人群體,當中明代蘇州的「吳門畫派」更是名重一時。

圖3 明 唐寅〈抱琴歸去圖〉,74.5×37.5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明代吳門書畫家有不少都以失意文人自居,他們各有際遇,但最終都步向歸隱。沈周(1427-1509)三代皆隱,自少已放棄舉子業,終身不仕;唐寅(1470-1523)於鄉試名列榜首,後來卻捲入舞弊風波,無緣仕進;文徵明(1470-1559)九次鄉試落第,54歲時才受薦供職翰林院,一年後又復歸退隱;祝允明(1461-1527)歷五次鄉試才中舉,七次會試不第,最後以舉人身分選官。他們的無奈和失意都在詩文書畫創作中找到了出口:唐寅在〈抱琴歸去圖〉(圖3)中自題寄意,與其低眉屈膝奉附權豪,不如抱琴歸去;文徵明的〈長林消夏圖〉(圖4)藉園林山水寫出了與蒼松為伴,悠然不受紅塵累的懷抱。吳門文人的作品都表現出淡泊功名的心境以至對閒居生活的嚮往,充斥著「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的寄調,在明中期的蘇州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隱逸文人群體。

圖4 明 文徵明1540年作〈長林消夏圖〉,147.2×61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儒佛之辨:入世與出世的哲學

通古今之變——治學鴻儒

明清鼎革,士人的憂患意識加深,經世致用的入世精神成為當時儒學思想的主流。仕宦文人積極鑽研治亂興衰、制度演變等治世之學,覽盡群書,勤於著述,當中不乏紳衿入幕者,由學及政,以救天下之患。清代自乾、嘉由盛轉衰,局勢動盪,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對歷史進行反思,競相上書著文,倡言變法,帶動了學術文化的革命性潮流。

晚清的康有為(1858-1927)除了是政治思想家,亦是清代碑學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將政治體制上改革精神落實到書法藝術的實踐中,取法漢魏時期的金石碑版文字。其〈行草書詩四首〉(圖5)為他晚年隱居杭州西湖時所作的四首賦詩,通篇將魏碑筆法糅入行草之中,用筆渾厚,筆勢取分隸開張,而轉折處又見篆筆圓轉,尤見〈石門銘〉、〈鄭文公碑〉的影響。康有為的「尊碑」思想打破傳統帖學書法的主流面貌,將「書學與治法」視為一體勢(註3),積極求變,帶領晚清書法步入碑帖融合的新趨勢。

圖5 清 康有為〈行草書詩四首〉局部,48×720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絕人間之世——逃禪畫僧

清兵入關後,滿漢政權更迭,部分漢族士人拒仕遺世,有人心向佛門而剃度出家,有人為保全性命而棄儒從佛,從此潛心藝事,在明末清初形成一批獨特的畫僧群體,展開與世長左的生涯。他們遺於當世卻名於後世,其中以弘仁(1610-1664)、髡殘(1612-1673)、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及石濤(1642-1707)最負盛名,在畫史上並稱「清初四僧」。

他們寓坎坷命途於書畫創作之中,弘仁以疏筆淡墨勾勒一片空寂的山河寥廊;髡殘的山水從粗服亂頭中滲透出滿腹鬱結;朱耷的孤禽游魚盡顯現冷眼遺世(圖6);石濤恣肆的用筆表現出「我用我法」的放逸不羈。他們強調法古開今,個性鮮明,形成叛逆於「四王」正統的時代風格,為清初畫壇注入創新思潮,影響更見於繼後的「揚州八怪」、「海上畫派」,為中國晚期繪畫史帶來重要轉折。

圖6 清 朱耷〈蘆鳧圖〉,73×42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進退兩難:貳臣與遺民的處境

食二朝之祿——易代貳臣

自古今興亡,治亂興替,朝臣便要面臨去就問題。展覽特別抽取了明清貳臣與遺民的代表作品,探討文人於易代之世的去就抉擇和歷史處境,如何影響他們的藝術追求。「貳臣」是王朝易代之際兼仕兩姓的朝臣,開國之君多奉行借才異代的管治策略,有望風歸順者,再餐周粟,也有因薦而起者,洊陟列卿。清代乾隆皇帝為鞏固統治,風勵臣節,下令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簡稱《貳臣傳》),為降清明臣立傳評級,加以貶斥。晚明時期的王鐸(1593-1652)在清兵入關後選擇投誠,從明朝舊臣變成清廷新貴,為後世詬病。其〈行書詩〉(圖7)作於1645年,正值他降清之年,通篇運筆恣肆,筆畫若斷若連,自跋直言「綾筆不善」,抱怨書寫材料差人意,加上即將赴京任命,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

圖7 明 王鐸1645年作〈行書詩〉局部,31.5×408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採首陽之薇——守節遺民

面對時代轉折,前朝遺老亦有告別官場者,高蹈遠舉,避世離俗。明末書法家傅山(1607-1684)便是反清志士,曾加入抗清的義軍行列;明亡後,於康熙年間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被強送至京後借故辭授,拒仕清廷。傅山拒絕歸順,以砥礪風節為己任,一直以朱明遺民自居(註4)。其行草作品多為盈尺大幅,結體開張舒展,具雄偉的氣勢。傅山主張「作字先作人」,追求「寧拙毋巧」的美學觀,少年曾書習書趙孟頫(1254-1322),後因趙氏降元便惡其書淺俗,並改為推崇唐代忠臣顏真卿(709-785)的書風。展覽展出的〈行書詩〉(圖8)筆法繚繞,更趨雄渾遒勁,強調了書法的個性化表現。書法原文出自唐代忠臣李憕(?-755)的應制詩〈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藉一代繁華的千秋歲月懷緬故國,寄托了傅山的忠烈理想。

圖8 明 傅山〈行書詩〉,215×45.5公分,虛白齋藏品,香港藝術館藏。

在人格與藝事掛勾的傳統觀念上,忠明遺民與仕清貳臣筆下作品一直久為史家評議,或薄其人而惡其書,或羨其筆墨間的磊落昂藏,兩者看似界線分明,卻又互見影響。展覽並未為貳臣與遺民的是非功過和藝術成就作定調,讓觀眾先自行在其字裡行間發掘出當中的矛盾,重新審視文人在煙火與雲霞之間的仕隱抉擇。


註釋:

註1 〔清〕王原祁《雨窗漫筆》,收入王伯敏、任道斌主編《畫學集成.明-清》,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頁395。
註2 〔清〕昭槤《嘯亭續錄》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69。
註3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頁753。
註4 〔清〕全祖望〈陽曲傅先生事略〉,收入朱鑄禹彙《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上冊。

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第一期)

香港藝術館|2024年10月18日至2025年03月05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89期〈煙火與雲霞:從虛白齋藏品看明清文人的仕隱殊途──香港藝術館「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作者:李浩祥(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虛白齋))。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李浩祥( 2篇 )

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中國書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