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這一次,讓我們從荷蘭出發──專訪台北故宮「亞洲探險記──17世紀東亞交流傳奇」策展團隊

這一次,讓我們從荷蘭出發──專訪台北故宮「亞洲探險記──17世紀東亞交流傳奇」策展團隊

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展出「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亞交流傳奇」特展,一共展出180組件,是台北故宮第一次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合作外,合作單位還包含有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日本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及台南市文化局等。同時,這也是台北故宮2018年度三處聯合大展。
約翰.尼霍夫《荷使出訪中國記》,法文版:1665年巴黎Chez Thomas Jolly 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荷蘭,一個離台灣將近萬公里之遠的國家,卻與台灣、甚至整個東亞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因緣。17世紀,國土面積不大的荷蘭,手握整個東亞到歐洲海上貿易的命脈。這一次,讓我們從荷蘭看東亞,來看看荷蘭人口中的黃金時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展出「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亞交流傳奇」特展,一共展出180組件,是台北故宮第一次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合作外,合作單位還包含有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及台南市文化局等。同時,這也是台北故宮2018年度三處聯合大展。
視角轉換,從荷蘭出發
「這次展覽就是想用荷蘭人出使的這個角度來切入,這個角度剛好也配合了我們首次合作的單位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17世紀東西交流傳奇也就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這個議題並非第一次被處理,有很多展覽都曾經以這樣的脈絡來呈現。我們跟其他展覽不一樣之處,也就是配合著借展方,用『荷使出行』貫穿整個展覽。」是次三處聯合大展總策展人器物處處長余佩瑾如是說道。展覽一共分為四大單元:行旅足跡、異國奇珍、東方風情及寰宇交會。
荷蘭自16世紀末起,前後出行中國二至三次,第一次雖然以失敗收場,但仍不減荷蘭人對於東方的嚮往,因而有了之後成功的出行。展覽最開始即以荷蘭人出行中國為主軸,展出有清〈賀蘭國人役牛馬圖〉、《荷使出訪中國記》及荷蘭國家博物館藏的與出行相關的銅版畫。另外,也可見到與日本,甚至明鄭相關的展品,顯示出當時的東亞不只有中國,還有其他勢力在其中。
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蔡承豪表示:「在那個時間點,荷使是最重要的,從清代文獻來看,荷蘭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朝在清初最後一個敵人,也就是鄭氏家族,清軍在海上沒有辦法與之抗衡,曾一度與荷蘭人聯手,將鄭成功之子鄭經逐離金門跟廈門,所以在《皇清職貢圖》或《明史》中都有很多關於荷蘭人的記載。」他生動地將整個展覽比喻為一篇樂章,器物、書畫作品彷彿跳動的音符,而文獻類文物則是暗藏於下的五線譜。「當時的東亞海域是非常多樣的,並沒有哪個勢力獨於一尊的現象。我們盡量在各方平衡的情況下去選取文件,文獻類文物數量雖然不多,但也希望在展覽最開端可以讓觀眾了解當時的時空脈絡。」
清傅恆等奉敕撰《皇清職貢圖》,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荷蘭第一次正式成功出使到中國是在1656年,成果不盡理想。然而,能夠成功來到中國,想必也令當時隨團的紀錄者、畫家們興奮,約翰.尼霍夫(1618~1672)的《荷使初訪中國記》正是這次大探險的紀錄。器物處助理研究員鍾雅薰負責這次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借展的英文本及法文本的《荷使初訪中國記》:「這次的展覽我們遇到了一個視角轉換的問題,轉換成荷蘭人的角度,《荷使初訪中國記》這本書講得正是歐洲人探索亞洲的歷程。但反過來想,這本書對於亞洲的意義又是什麼?這本書記錄到了明末清初經歷戰爭的中國,書中會加入一些元素,這些元素不一定是真的,但基本上是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狀況。同時,它也呈現出一些現在已經消失的中國景色,南京琉璃塔便是一個例子。」《荷使初訪中國記》所呈現出的中國景致不見得是完全真實,甚至有的會添加一些西方人想像中的南洋元素,但這本書作為紀錄本身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
約翰.尼霍夫《荷使出訪中國記》,法文版:1665年巴黎Chez Thomas Jolly 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1666年,荷蘭人第二次出行中國,這一次他們走了大半年。關於這次荷蘭人出使,中國方也留下了記錄。書畫處助理研究員劉宇珍細細講解清〈賀蘭國人役牛馬圖〉:「這件作品記錄了荷蘭人在清朝第二次出行的事蹟,這件作品也是中國方面對於荷蘭人到訪唯一的一件圖像紀錄,這是非常難得的。展出時,我們特別露出作品上方的題跋,內容除了講述荷蘭人出行至中國的時間點,這幅畫更是由清宮造辦處成立前負責宮廷繪畫的『內工部』製作的。」這件作品一共畫了八對人物及牛馬像(展覽現場因展櫃高度關係僅展出六對),牛的部分背部有突起,據研究係為原產於印度的瘤牛;馬的鞍具部分與傳統中國繪畫中所見的也略有不同,在馬鞍之後拖了一條帶子至馬尾處,類似的鞍具也出現在西方的畫作上。這件作品也是17世紀對於荷蘭人外貌較早的描繪,五官、髮型等方面也都比起明代書籍來得更加寫實。
※本文收錄於《典藏‧古美術》第317期2月號,完整文章請見連結
>> https://artouch.com/bookstore/item-932-12-37.html
清18世紀〈洋人托寶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亞交流傳奇

展期:2018.12.20-2019.03.1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陳列室105、107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