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特展:新媒體藝術創作如何重混再現日常感知?

「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特展:新媒體藝術創作如何重混再現日常感知?

Exhibition “Sensation (Remix)”: How to Remix New Media Artworks to Represent Everyday Perceptions?

羅東文化工場近期舉辦當代新媒體藝術展覽「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由李佳霖策展,邀請六組90後年輕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10件作品,含括錄像、動⼒裝置、空間裝置等形式。從藝術家的日常感官經驗切入,揭示當代藝術創作的靈感常源自日常生活不經意的啟發。

羅東文化工場近期舉辦當代新媒體藝術展覽「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由李佳霖策展,邀請六組90後年輕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10件作品,含括錄像、動⼒裝置、空間裝置等形式。從藝術家的日常感官經驗切入,揭示當代藝術創作的靈感常源自日常生活不經意的啟發。

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展覽現場。(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策展人邀請羅東在地藝術家謝佑承,以及曾獲得宜蘭獎「新媒體藝術類」肯定的藝術家林哲宇、胡鈞荃、陳姿尹、蘇粲淵,與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 × 莊向峰)回到羅東展出,呈現藝術家們自獲獎至今在創作風格上的轉變,抑或更加成熟的藝術表現。展覽主題「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回應新媒體藝術研究者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於2001年出版的《新媒體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提出的觀點:

「當時新媒體創作的似乎不斷地引用過去的媒介內容、藝術風格與形式,相較於『更多對於現實的記錄,如今的文化忙於再製、再造與分析已經累積起來的媒介素材。』在這樣的狀況下,藝術創作有可能不斷自我更新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甚至相較於再現,這也許是更貼近當代生活,且更能有效傳遞內容的路徑。」

──列夫.曼諾維(Lev Manovich)《新媒體的語言》

策展人借用音樂創作上經常使用的重混(remix)概念,理解藝術家們如何取樣他們的日常,創作出延續但異於他們最初記憶與⼀般認知的感官經驗。當音樂被「重混」時,舊有的樂曲在特定機器或電腦的剪輯、混合下,會誕生新的音樂,但那熟悉的旋律,卻以不同的姿態與組合重新發生;展覽以「方向、尺度、邊界」三子題闡釋作品的重混手法,藝術家們將自身日常生活經驗所感,經過新媒體技術再製、再造與分析的「重混」後,生成既熟悉又不同於當下的「感覺」。

調度方向,重新定位中…

胡鈞荃 × 回流

胡鈞荃童年生長於新北市中和緬甸華人聚落附近,其中的華新街又名緬甸街。其2020年的動態影像作品《回流》延續自2016年的創作脈絡「新現實」,運⽤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手機,進行3D掃描作為創作方法,取得「異時與異境的掃描結果並編織結合,置入於重新建構的空間座標中。」藝術家自述這件作品「試圖呈現我時常在這條街上拼湊著記憶與想像,關於擁有緬甸華人身份的母親兒時的成長環境,以及『回』華人社會的共存狀態與文化縮影。」影片最後,遠方的光點,出自藝術家母親曾和他述說看著遠方的月光,會喚起他小時候在緬甸的記憶,那光點對母親而言是一種鄉愁。

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展覽現場,銀幕播放胡鈞荃《回流》,動態影像|7:31, 4K 雙聲道|2020。(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之於藝術家而言,成⻑於網路時代對於鄉愁的新解,是當代人類面對新科技加速變遷時,彷彿被迫遷移到某個地方,這就好像人在實體物理空間中被迫遷移的狀態;而⼈們面對新技術時拒斥、恐懼到接受,這種「變遷」過程似乎讓我們不斷重複構築新的⽣活型態。本片獲金穗獎第43屆最佳學生實驗片,亦曾在德國漢堡短片電影節(38. KURZFILM FESTIVAL HAMBURG – Home and it’s Hidden Corners)等國內外影展中展出。

蘇粲淵 × ⾏星印象

蘇粲淵的兩件影像裝置《⾏星印象》與《單層透天》同樣在作品中調度方向感。《⾏星印象》是藝術家試圖透過拆解、改造液晶螢幕這種影像機器,用⼀種解剖的視角,重新思考「家與自己」的關係。裝置結構正中間的投射光源不斷自轉,當光源轉向不同方位的液晶屏幕時,我們才能看到屏幕上以住家空間建模的圖像。裝置中光源與影像相互依存、互為主體的關係,就如同環繞著太陽的地球。藝術家自述:「家,對我而言像是恆星般的存在,我『依賴』著生活的環境,如同行星『依賴』著恆星運轉,日復一日。」

蘇粲淵《行星印象》,三頻道影像裝置 |液晶屏、⾦屬、⾺達、LED、電⼦零件|75×75×80公分|2018。(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蘇粲淵 × 單層透天

《單層透天》延續對於家與空間的思考,對比《⾏星印象》水平的光線變化,這件作品則從垂直方向解構家屋空間。原本透天厝垂直的樓層設置被拆解並置在扁平的四頻道的影像中,觀眾仰頭觀看這個由螢幕與鏡面組成的方盒裝置,便會發現這個盒中藏有⼀個無限向上延伸,但卻無從辨識樓層特色的空間。藝術家探論居住空間因集中式住宅作法,使特色完全消失的狀態。正如從透天厝⽼屋都更改建成電梯公寓,將⼈對於居住空間的感知規格化,於是住在低樓層與⾼樓層的差異,只剩下電梯按鈕。

蘇粲淵《單層透天》,四頻道影像裝置|鏡⼦、單向玻璃、液晶螢幕、不鏽鋼、⽊材、⽔泥、批⼟、電⼦裝置|54×54×35公分|2020。(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熟悉又陌生的尺度

當熟悉的事物以陌生的尺度出現,總是顛覆我們的理解。謝佑承的《白露》與《星叢:埠⼝》被安排在同一個展間中,兩者可視為一組互文。作品延續藝術家過往的創作脈絡,探討影像生成以及影像機器到底是什麼?

謝佑承 × 白露

《白露》為錄像裝置播放螢幕上的水滴,螢幕上的水滴放大了影像真實的底層結構,觀者可以看見螢幕下無數紅、綠、藍色光(RGB三原色)像素被影像揭露。宜蘭是個多雨的城市,出生羅東的藝術家曾自述:「最初是下雨的時候,螢幕上的雨滴讓我發現雨滴作為中介把影像最真實的樣子的這個關係打開,我才意識到在討論影像如何來時,它好像要回到一個影像最基礎的模樣。」(註1)看著雨水一滴滴地落在手機螢幕上形成的凸透鏡,你是否也曾意識到這一片白光,是由無數個RBG色彩像素組合而成?

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展覽現場,謝佑承兩件作品。(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謝佑承 × 星叢:埠口

為本次現地製作的《星叢:埠口》,延續謝佑承自2016年以來對於螢光材料的探索,用RGB三種顏色思考「白」是什麼?他將六萬多粒的透明珠隨機塗上螢光RGB三色,串成大片珠簾,像是⼀道巨⼤的LED螢幕橫亙在我們⾯前。觀眾可以輕輕撥開珠簾,當珠簾集中的時候會更顯白。策展人浪漫地以彷彿「穿過一場螢光細雨」來形容,認為這件作品的氣質也跟宜蘭非常接近,同時也像是走進螢幕後方。

謝佑承《星叢:埠口》,PVC、螢光燈管|尺⼨依場地⽽定|2022。(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藝術家認為螢光是一個可以自己發光的有趣材料,他關注影像生成,不斷探索如何去除機器、繞過機器仍可製造影像,讓⼈強烈感受到影像機器的在場。策展人談到這件作品在製作過程一點其實都不「數位」,但它背後的概念卻充分體現出數位(digital)的核心——編碼,「電腦使用二進制編碼,即0與1的排列,這件作品同樣應用了編碼,不過0和1被置換成了RGB三原色。」

陳姿尹 × 莊向峰 × Inter net II

《Inter net II》由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 × 莊向峰)共同完成。陳姿尹偶然間發現Google留存了他自2013年至今使用Google搜尋的紀錄,這10年間共留下7萬多筆搜尋紀錄。莊向峰寫程式將這些搜尋紀錄按年份導出資料後,陳姿尹未經刪減地將這些紀錄全數印出展示。把如日記般私密的卻又極度客觀詳實的搜尋紀錄,毫無保留地攤開在觀眾面前。每一次好奇、苦惱、擔心或不懷好意的搜索,都累積成以個人為中心的資料集合。《Inter net II》透過具象化的裝置轉化這種日常經驗「你忘記的,Google 都記得」,呈現出⼈們無法掌握自身製造出的資料量的處境。陳姿尹認為:「網際網路一直給人一種『公開』的印象,但祂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又比想像中私密。我想藉由把搜尋紀錄不經挑選地全然揭露在公共空間中來尋求解答。如果我把我告訴祂的事情,也都告訴大家了,那麼我對祂的感覺會變成什麼?」在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藝術家似乎將祂視為智慧產物,企圖釐清自身對祂的感覺認知。

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 X 莊向峰)《Inter net II》,A4輸出品、⾵扇、報紙輸出、雜誌輸出、冊⼦輸出、書報架、桌⼦、椅⼦|尺⼨依空間⽽定|2022。(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陳姿尹 × 如何使用AI提升照片品質|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教學

作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陳姿尹,另一作品《如何使用AI提升照片品質|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教學》延續對科技、AI世界的探索。作品擬彷Youtube上常見的教學影片,使用1990年由太空探測器「航海家1號」在64億公里外,拍下的地球照片《暗淡藍點》作為 AI 降噪與超解析度的修圖示範。影片伴隨著天⽂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動人的口白,描述了人類的渺小以及人類在宇宙中常常會有特權的錯覺。「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都在這度過了他自己的一生……」。AI在修圖過程中,卻把圖中那暗淡的小藍點「地球」感知成雜訊,連同其他雜訊一起去除了。這麼輕易地修掉,彷彿在AI世界中,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從未存在過。策展人認為,這件作品用了一點詼諧幽默,又夾雜著詩意的方式去討論我們跟技術的關係是什麼。

陳姿尹《如何使用 AI 提升照片品質 | Noise Reduction、Super Resolution 教學》,單頻道錄像、數位微噴|10:40, 60×44公分|2022(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擾動自我與他者的邊界

林哲宇 × 第四面牆

林哲宇在學生時期曾獲2015年宜蘭獎首獎,本次展出新作《第四面牆》與《日常時光》皆為現地製作。《第四面牆》在既有的展場裡,以投影的方式創造一道看來起存在,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牆,意圖探觸現實與虛構的邊界。戲劇與電影理論中的「第四面牆」,是指在三壁鏡框式舞台或銀幕前有一道隱形的「牆(邊界)」,隔在演員與觀眾之間,演出時演員彷彿看不見觀眾,而觀眾只能以旁觀視角見證戲劇發生。數位藝術創作時經常必須透過光和電,這一面不斷前進後的假牆,是因為有光源才出現,沒了光這面牆就不存在。邊界是我們認知自我與他者/他物關係的關鍵,藝術家「試圖讓影像從現實中延展開來」,同時思考光、空間與邊界的問題,「光」之於新媒體藝術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林哲宇《第四面牆》,空間錄像|尺⼨依場地⽽定|2017。(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林哲宇 × 日常時光

《日常時光》則是一件三組影像裝置,作品以輕巧的姿態,探索數位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邊界。林哲宇透過程式設計,連動投影畫面中的虛擬開關與燈光,當影像中的燈被關閉或者調整亮度,展場中燈的亮度也會跟著改變;或者反過來,當觀眾拉動其中一組的現場開關,畫面中大樓的燈也會隨之開關。這件作品發想自一個日常經驗,有天藝術家在陽台曬衣服時,看到對面房間的燈突然的明滅,因為光線這微小的改變,讓他意識到對面大樓有人居住。觀眾在展場空間裡中拉動開關,把作品中某人家的燈給關掉,彷彿我們所處的此時此刻,與某個未知時空甚至完全虛構的世界,以這樣幽微的方式相連。

林哲宇《日常時光》,投影機、燈泡、電腦|尺⼨依場地⽽定|2018-2019。(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林哲宇《日常時光》,投影機、燈泡、電腦|尺⼨依場地⽽定|2018-2019。(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胡鈞荃 × 喚

展覽最後是胡鈞荃的互動裝置《喚》,座落在展場底端的大片落地玻璃窗前。藝術家運用程式控制讓看似有機的樹枝形體敲擊窗戶,舉重若輕地,在寧靜的展場空間中創造出突然的擾動,讓人開始觀察自己所處的周遭環境,尋找這個擾動的起始點。這種不經意的奇緣(serendipity)經驗,還原了藝術家某天晚上在暫留的住處,被樹枝敲擊窗戶聲驚擾的感知過程,試圖重製大自然未知物向他襲來的不安與弔詭氛圍。

胡鈞荃《喚》,鋁、樹脂、強化玻璃、靜態影像、機械動⼒|尺⼨依場地⽽定|2023。(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喚》首次展出是在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本次現地製作時考慮建築、環境、空間等因素,以感覺先行的方式將大量鋁線包覆在落地窗框上並做出流體,把文化工場建築的堅硬鋼構延伸進室內,模糊空間的內外分界。窗外大片的竹林,同樣被延伸進室內空間與建築之外,藝術家以3D掃描植物,把原影像素材剝離,置換成鏡面反光的材質映照出其他影像,以及將環境中的各種色相與型態抽取,製成融合至環境的作品。而窗外機械樹枝敲擊玻璃窗的同時,使建築空間內產生了共鳴,也模糊了作品與環境的邊界。

胡鈞荃《喚》,鋁、樹脂、強化玻璃、靜態影像、機械動⼒|尺⼨依場地⽽定|2023。(攝影葛大乘,感覺重混 Sensation(Remix) 提供)

回望本次展品皆以日常感知經驗出發,藝術家個別探討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方向、尺度、邊界」議題。當代生活要如何以藝術再現?在日復一日忙碌的生活中,感動有一群台灣年輕藝術家,認真地將一些日常瑣碎的觀察或一閃而過的靈光記錄下來,並以新媒體藝術形式敘述當代科技帶給人類的感官經驗。整個過程中觀眾一步步跟隨著每件作品,一同感知藝術家充滿詩意的日常。新媒體藝術是否可以靠著數位重混不斷地自我更新?或許看完這個展覽你會獲得一個答案。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

地點|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
展期|2023/05/20–08/06,09:00-12:00、13:00-17:00
音像演出|2023.07.08 18:30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


註釋
註1 謝佑承訪談出自北美館 2021台北美術獎《像素與星叢》影片

朱佑霖(Chu Yu-Lin)( 7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