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李明維的關係美學

李明維的關係美學

李明維出生於台中埔里,台北道明美國學校畢業後,赴美求學。在進入耶魯大學研究所前,他念過紡織與建築科系,後來創作…
李明維出生於台中埔里,台北道明美國學校畢業後,赴美求學。在進入耶魯大學研究所前,他念過紡織與建築科系,後來創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端倪,例如《補裳計畫》與《織物的記憶》與紡織有關;建築的空間概念,則在每個計畫裡隨處可見。
耶魯期間,他的《晚餐計畫》以及《金錢計畫》常讓重要美術館策展人從紐約飛到校園找他,28歲進入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個展,堪稱台灣第一人。之後他進入MoMA舉辦個展,作品都被兩家美術館典藏。經過兩年的籌畫,去年在東京森美術館的個展,吸引許多國際媒體的報導。《聲之綻》一作進入韓國首爾國家美術館(MMCA)、波士頓MFA美術館,以及北京尤倫斯基金會;今年9月,該作品將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展出。
脫了鞋,進入展場,《補裳計畫》創作年在《睡寢計畫》與《晚餐計畫》之後,在這兩個與觀眾介入式關係計畫中,明維覺得應該有個比較「柔軟」的介入式關係,來聯絡與縫補人與人間的關係,觀眾帶著自己的衣物,有破損的最好,藝術家或義工會修補這件衣物,同時間,這件衣物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石頭記》探討擁有與丟棄間的關係;《魚雁計畫》三座透明的辦公樓,連結過往的「斷層關係」,可能是家人、好友、妻女,某位「曾經很好,如今沒聯絡」的人,透過這個計畫,一吐心裡的愛怨思念。《客廳計畫》每一段時間會邀請一位來賓,把現場布置成自己的客廳。這件作品,被波士頓的伊莎貝拉私人美術館典藏,該美術館因為兩件林布蘭油畫被偷而聲名大噪,幾年前增建新館邀請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操刀,建築師看過所有收藏作品後,決定以明維這件作品作為靈感來源, 該建築後來取名「客廳大樓」(Living Room Building),一樓大廳就是永久珍藏的《客廳計畫》。開展前幾天,我帶著片岡與明維,到萬華買「金絲雀」,現在,這隻小鳥在美術館的唱鳴,常常讓人懷疑它是隻假鳥,輕快的叫聲也常讓人以為是放 CD。明維跟我建議,9月6日展覽結束後,我該收留這隻金絲雀;它來我家後,還會那麼愉悅的唱歌嗎?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北美館提供)
這個展覽,每次進去觀賞,都獲得不同的感受。《如沙的格爾尼卡》創作當年,在紐約發生了911事件,明維的伴侶在該大樓上班,當天與明維的例行晨泳遲到了幾分鐘而還未走進該大樓。畢卡索透過《格爾尼卡》畫作,記錄戰爭的殘酷,明維將該作放大,透過沙畫,重現該作。7月4日,藝術家邀請觀眾走在該作品上,傍晚他會用掃把抹去腳印,表演創作變成抽象畫作,記錄生命的無常有如流動的沙子。《睡寢計畫》與《晚餐計畫》,讓民眾在展覽期間可以上北美館網站,或是現場填寫聯絡電話,藝術家或義工也會從中抽出幸運的觀眾,在美術館休息後,在館內晚餐或過夜。有幾個人曾經有過在美術館關門後在裡面過夜的經驗呢?
李明維為北美館新創作的作品《如食取徑》,透過不同背景的舞者(當代舞、鼓者、瑜珈),不定時在美術館空間裡,以自己的肢體,地上的稻米,以及一把掃把當成表演道具,剛柔快慢,組合稻米堆的形狀。與《聲之綻》相同,觀眾要有耐心,才能巧遇這兩個表演藝術。出口的《移動花園》讓觀眾在離開美術館前拿一枝花參與這個計畫,「繞路」回家的路上,將花送給一位陌生人。《聲之綻》、《晚餐計畫》、《睡寢計畫》、《移動的花園》等作以「行、住、坐、臥」─日常食、衣、住、行的經驗,重新審視當下平凡的生活儀式,卻是進入日常修煉的重要要項與基礎,參照佛教中「諸行無常」的哲學思想,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展覽,將在明年巡迴到紐西蘭奧克蘭國家畫廊,屆時,將又會是不同的景象。
李明維的關係美學
後記
當初在森美術館展覽裡,一直考量加入《菩提計畫》,後來因為氣候與場地因素放棄。921大地震時祖父曾任校長的埔里國小被摧毀,明維想到佛祖親手植栽的菩提樹(目前為斯里蘭卡的國寶),從母樹分株出的小樹,種在埔里國小以庇蔭鄉民與小朋友,但是,當年被斯里蘭卡政府拒絕。後來,他在昆士蘭美術館入口創作這件作品,現在,樹已經長到二樓高,每年的佛誕,圍著許多寺廟尼姑和尚誦經,成為昆士蘭美術館增進「社區服務」的指標作品,原先希望再由此株分枝,種於Mori Garden,但因東京氣候不適合菩提樹而作罷。
曾文泉( 10篇 )

曾文泉,為前華特迪士尼台灣董事總經理, 如今是走訪全球各大美術館與博覽會的知名收藏家暨策展人。 近年來其藝術收藏範圍,從現代涵蓋到當代藝術,並跨入策展領域,活躍於藝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