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衝破疫情枷鎖,臺灣藝術家林人中、李明維、洪易、鄭淑麗、羅智信、蘇匯宇前進歐洲大展身手

衝破疫情枷鎖,臺灣藝術家林人中、李明維、洪易、鄭淑麗、羅智信、蘇匯宇前進歐洲大展身手

Breaking the Pandemic Shackles, Taiwanese Artists, River Lin, Lee Mingwei, Hung Yi, Shu Lea Cheang, Luo Jr-Shin, Su Hui-Yu, Shine on European Stage

本刊特別整理近期相繼傳來臺灣藝術家前進歐洲、大展身手的捷報如下,從中亦可觀察疫情下臺灣文化部與駐外單位等官方機構的持續支持推廣,對藝術家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衝擊全球一年多來,各國雖仍未脫離險境,歐洲藝文活動卻逐漸自重創陰霾中復甦。縱使國內自上個月疫情警戒升級以來,正在嚴峻考驗下攜手共渡難關,臺灣藝術家也在過去一年鮮少停歇的藝文展演中,儲備能量、蓄勢待發。本刊特別整理近期相繼傳來臺灣藝術家前進歐洲、大展身手的捷報如下,從中亦可觀察疫情下臺灣文化部與駐外單位等官方機構的持續支持推廣,對藝術家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羅智信@ 2021利物浦雙年展「胃與港」

除了在近期開幕的指標性大型展覽,如「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與「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等中,皆可見「臺灣館」的順利參展外,藝術家羅智信應邀參與全球最重要的藝術展會之一的「2021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 2021)。原訂於2020年舉行的盛會因疫情延期至今年,羅智信所參與的第二篇章終於5月19日至6月27日登場。

「利物浦雙年展」歷年著重「藝術介入社區」,以創作與城市的歷史及空間產生互動連結。本屆雙年展由厄瓜多籍策展人曼努艾拉.莫斯科索(Manuela Moscoso)擔綱策劃,主題定為「胃與港口」(The Stomach and the Port),邀請來自全球30國的50位藝術家,展示150件藝術品,其中包括47件雙年展委託製作。「胃與港口」旨於以非西方的觀點探索身體概念——流動的身體,不斷被環境所塑造,同時也積極地塑造其環境。而利物浦作為英格蘭歷史悠久的港都,同樣吞吐來自世界各地的連結與交流,以支撐起城市的基本命脈。雙年展為了拓寬廣度與建立展出作品之間的聯繫,並結合利物浦的城市意象及歷史記憶,一系列的展出將會圍繞三個策展主題入口——胃、多孔性、和親屬關係,串連起城市中的展覽、戶外雕塑和裝置作品。

羅智信,《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2021利物浦雙年展」展覽現場,路易士大樓,2021。(谷公館提供)

策展人莫斯科索曾於2019年8月受臺灣文化部邀請訪臺,參觀多位藝術家工作室,羅智信最終獲得首肯,成為繼藝術家陳界仁、崔廣宇、周育正及建築師謝英俊等之後參展的臺灣創作者。羅智信於利物浦重要的歷史建築物路易士大樓(The Lewis’s Building)中,展出新的現地空間裝置《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該作曾於「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中展出。

延續自前身計畫《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台北當代藝術中心,2018)、《不存在的蝸牛》(谷公館,2019)中對於空間感知、心理狀態的研究,羅智信將遊客帶至夜店的洗手間,於現場製作了身臨其境的都市空間。洗手間本是一個界線模糊的場所——既是公共場所也是私人空間,通常性別壁壘,卻也是對話和偶遇的交流地點。羅智信以其中不停流動的液體、黏膩的地板,並以蝸牛為喻依,透過視覺呈現各種化學變化及抽象的質變與轉化,探索材料如何轉換與乘載意義,也追問人與物件之間日漸模糊的分界線,同時向夜店洗手間中的流動身體故事致敬。

羅智信,《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局部),「2021利物浦雙年展」展覽現場,路易士大樓,2021。(谷公館提供)

蘇匯宇「召靈的電影」@荷蘭海牙「1646藝術實驗空間」與國際鹿特丹影展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簡稱「巴文中心」)的致力推廣下,藝術家蘇匯宇受2022年威尼斯美術雙年展(Biennale Arte)荷蘭館協同策展人、鹿特丹國際影展(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短片策展人Maaike Gouwenberg的推薦,自6月5日至27日,於海牙「1646藝術實驗空間」(1646 Experimental Art Space,簡稱「1646」))舉辦荷蘭首次個展——「召靈的電影」(The Cinema of Séance)。

此一展名啟發自鹿特丹國際影展策展人朱利安・羅斯(Julian Ross)為《女性的復仇》(2020)撰寫的專文——〈與蘇匯宇共在午夜召靈〉(Midnight Séance with Su Hui-Yu),昭示若要對影像史中被遺忘的幽靈致敬,即需讓他們再次重生。展覽呈現藝術家對今昔禁忌的關注,以及對牢繫於島國文化價值觀中的壓抑與解放機制的探究,透過電影的作用與極端的暴力,將影像史召喚至現世。本次展出蘇匯宇的四件作品,分別為雙頻道錄像作品《超級禁忌》(2015)、曾獲第17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2018),以及「1646」共同參與製作、去年已於双方藝廊展出的五頻道錄像作品《女性的復仇》(2020)與相應的海報。

蘇匯宇,《女性的復仇》,「召靈的電影」展覽現場,1646藝術實驗空間,2021。(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而蘇匯宇原預計於「1646」展開的駐村研究因受疫情影響,且配合2022年鹿特丹影展節目規畫,則順延至明年舉行。屆時,他與藝術家鄭先喻共同合作、今年4月曾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演的《復仇現場》,也將於影展的表演項目中亮相。這將是蘇匯宇第五度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前述三件錄像作品的短片版,曾分別入圍2017、2019與2021年的鹿特丹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Ammodo Tiger Short Competition)。

此展是巴文中心經營臺荷藝文交流以來,首次與坐落海牙熱鬧市區的「1646」合作。該空間由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共同發起,除扮演舉辦創作展演和對話分享的平台角色,亦主持藝術家駐村計畫。巴文中心表示,未來可期待橋接引介更多臺灣藝術家前來交流,成為耕耘荷蘭及歐洲新媒體藝文生態的重要夥伴;蘇匯宇也將馬不停蹄地接力在今年9月與10月,分別於瑞士溫特圖爾美術館(Kunsthalle Winterthur)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舉辦個展。

林人中《手扶梯上的藝術史》@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

目光轉至法國,從去年10月第三波封城以來,終於今年5月中旬陸續解封。法國藝文場館也隨之於5月19日起得以再度敞開大門,迎接群眾。與此同時,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簡稱「龐畢度」)自疫情前著手整修的著名門面——貫穿整棟建築的手扶梯——業已完工,觀眾將能再度搭乘手扶梯參觀各樓層的常設展與特展。為慶祝雙重意義下的重新迎賓,龐畢度於6月下旬推出「活繪畫藝術節」(Les Tableaux Vivants),邀集藝術家以行為藝術、現場藝術與各種身體行動,介入館外的斜坡廣場及館內的展覽空間。

旅法臺灣行為藝術家林人中此次受邀呈現《手扶梯上的藝術史》(Art History on Escalators),將以「活雕塑」展演行動佔領貫穿1至6樓的手扶梯。該作雛形出自林人中於2017年臺北市立美館「社交場」一展中的集體偶發表演計畫——《八天兩夜與十個藝術家》,當時他率領一群表演者在美術館的現成環境場域中,透過即席的身體行動與編舞來與觀眾行為模式、建築空間、及展覽的物質性展開對話。林人中編排了各種西洋美術史經典肖像畫與雕塑的人形圖像,讓表演者擬態擺出姿勢,在一上一下並排循環的手扶梯上被來回輸送。

對林人中來說,手扶梯作為在建築中乘載人垂直移動的媒介,具有線性時間的前進意象,但當一對同時往上往下的手扶梯並陳時,即產生了時間與物理移動上反覆循環的視覺意象。同時,人們搭上手扶梯通常是直立不動的,身體彷彿變成了雕塑。當一群從藝術史圖像擷取出來的雕塑被反覆運輸時,便產生了重新閱讀詮釋身體與歷史的拼貼奇趣。

在6月27日登場的龐畢度的版本中,林人中除將集結一班來自台灣、法國、西班牙的表演者——包括旅法舞者彭詩雅、楊璧嘉及演員楊宜霖——共同合作演出外,《手扶梯上的藝術史》亦會從龐畢度常設館藏品裡重新選取圖像素材,佈置、拼貼、演繹龐畢度館藏裡的藝術檔案時間,觀眾購票進美術館看展,即能隨機邂垢手扶梯上各種雕塑姿態的活軆雕塑;該作同樣獲得巴文中心的支持。該中心指出,近年來與巴黎份量最重的龐畢度中心合作交流頻繁,持續引介與協助臺灣藝術家在這個法國最具指標性的當代藝術殿堂曝光。

林人中,《八天兩夜與十個藝術家》,「社交場」展演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攝影/張瑋,林人中提供)

鄭淑麗「轉化的病毒」@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另一個巴文中心合作的展覽計畫,則為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Asiatiques)所策劃的旅法臺裔藝術家鄭淑麗線上個展「轉化的病毒」(Virus Becoming)。該館原訂於去年12月為鄭淑麗舉辦實體個展,作為11月於尼斯登場的城市錄像藝術節的參展活動,未料雙雙受疫情波及又無法順延檔期,於是改於官網及藝術節主辦單位尼斯錄像藝術協會(OVNi)網站上,以線上模式辦理。

如同此波肺炎疫情所昭示的,全球公衛危機造成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亂象,為世人揭露了根深蒂固的社會框架與隱藏的現實作用,並激起未知與陌生的恐懼與焦慮。但病毒不僅是侵入與攻擊的來源,同時也蘊藏再生產、動員與抵抗的潛力。鄭淑麗自2000年起早已投身如是對「病毒」的辯證性思考,並以此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本次個展則延續先前的創作概念,除展出五頻道錄像裝置舊作《UKI Virus Rising》(2018/2021)外,更帶來多件2021年的新作,包括《Petri Dish》、「Red Pill」系列,以及她發展超過十年的科幻病毒AR電影《UKI》的序曲《UKI BioNet》。在後者結合生物科技、科幻與電影的裝置中,鄭淑麗勾勒出一個賽博龐克世界——生物科技產業在生產了過剩的類人後,將其如電子垃圾般拋棄,他們卻如病毒般再次崛起,重新奪回自身的愉悅、自治與能動。從中可一窺當代社會中的支配機制與權力關係,對人類身體的操控。

鄭淑麗,「轉化的病毒」展場一隅,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2021。(© Olivier Anrigo)

鄭淑麗近來在法國,陸續獲邀至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法國國立影藝多媒體教育暨工作室(Le Fresnoy –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等地進行展演。此次個展雖受疫情所限,館方僅能在法國政府規定所容許的特殊情況下,特別邀請專業人士分梯次參觀實體展覽,但全球各地的民眾皆可透過線上連結,一覽館內的實體展覽現場。

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於1998年開館,主要收藏亞洲傳統藝術、宗教藝術、常民文物等,但其不定期推出的特展不限於傳統藝術,時有結合當代藝術或流行文化的展出,如日本攝影家作品展、「亞洲鬼怪與地獄」特展等。巴文中心闡釋,2019年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合作辦理的「極樂天堂」(Palace Paradise)紙紮特展引起熱烈迴響,在展期結束後立即巡迴至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自此結下合作良緣。

鄭淑麗,《UKI Virus Rising》,「轉化的病毒」展覽現場,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2018/2021。(© Olivier Anrigo)

李明維「禮物與禮儀」@德國慕尼黑維拉斯托克美術館

另一駐外單位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則與德國慕尼黑維拉斯托克美術館(Museum Villa Stuck Müchen)合作,自5月27日至9月12日推出藝術家李明維個展「禮物與禮儀」(Li, Geschenke und Rituale),展出其歷年來15件作品:比如由多名人力協助,耗時900小時,使用7,000公斤的彩色砂子鋪地作畫而成的代表作《如沙的格爾尼卡》(2006-),將在本次展出13公尺的版本,自7月3日起邀請觀眾在沙畫上行走,再由李明維及其他表演者一同用竹掃帚清掃沙地,藉此體驗繪畫的轉變及傳達材料的短暫與啟示性;另外包括每日由表演者運用掃帚將地板的米粒掃成獨一無二的圖案,並搭配冥想儀式進行的《如實曲徑》(2015-);以及將原先1998年於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用餐」版本改變為「茶席」的《晚餐計畫》(1997-),獲選觀眾可在週二下午以視訊的方式和李明維共同品茗。

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介紹,李明維去年先在柏林馬丁—葛蘿皮亞斯博物館(Martin-Gropius-Bau,又稱「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展出個展「禮」(Li, Gifts and Rituals),縱使當時疫情嚴重,入場控制嚴格,卻仍有超過1萬5千名人次的觀眾參與,其中包括相當於文化部長的德國文化與媒體政務委員格呂特斯(Monika Grütters)等,都親臨觀展並讚譽有加。在各界的熱烈迴響下,臺灣文化部和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支持其於今年巡迴至慕尼黑維拉斯托克美術館展出,館長米榭爾.布爾斯(Michael Buhrs)在開幕致詞時對此特別表達感謝。而去年李明維於個展中所合作完成的新作《我們的和平國度》(2020),也將於本次展出其中3名德國藝術家的臨摹創作。

由於展覽準備期間,德國疫情尚未緩解,甚至開展前因一名佈展工作人員確診,使得全體必須進行隔離,而延後了開幕時間,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肯定館方及策展人安娜.馬爾(Anne Marr)對開展期程依然積極籌劃推進,終使本展順利問世。目前德國的疫情雖有趨緩,館方仍需遵守嚴謹的疫情管控措施,如管控入場人數管控、出示陰性檢測證明、觀展全程配戴FFP2口罩等,但依然為本展規劃了多項活動,比如自6月9日開始,將於每週三安排策展人導覽,亦將於9月10日舉行舒伯特之夜,由李明維及演出其《聲之綻》的知名男高音尤利安.普雷嘉迪恩(Julian Prégardien)進行對談。

洪易「星際之旅」@西班牙貝尼多爾姆市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藝術家洪易自去年12月起以「星際之旅」為名,在西班牙五個城市展開巡迴展,首站於瓦倫西亞(Valencia)藝術科學城(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展出後,於今年4月16日起至7月12日移師至南部觀光大城貝尼多爾姆市(Benidorm),在該市市政府廣場前至歐洲大道(Avenida de Europa)間,展出14件光彩炫目的大型雕塑作品。

西班牙各地同樣自5月起才陸續解除國家警戒狀態,放寬室內聚會人數限制。洪易於5月28日透過視訊連線,與貝尼多爾姆市長Toni Pérez、國家歷史遺產委員Ana Pellicer、策展人Eduardo Alcade及當地僑界領袖曾安妮女士等重要貴賓,共同為展覽正式揭幕。積極協助促成此展的市長盛讚洪易作品用童趣的彩繪,表現在不鏽鋼雕塑作品上,吸引觀眾目光,也讓人感受到臺灣的在地風情,極富藝術價值。接下來,洪易的「星際之旅」將繼續走踏至西班牙阿利坎特(Alicante)、馬拉加(Malaga)及首都馬德里(Madrid)等城市。

洪易作品《天鵝》於貝尼多爾姆市政府廣場前展出現場。(文化部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6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