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觀眾視角:一切「親愛的來不及」都來得及

專題|觀眾視角:一切「親愛的來不及」都來得及

專題|觀眾視角:一切「親愛的來不及」都來得及 顧名思義,有珍稀、限量之意的「稀缺性」(scarcity) ,是…
專題|觀眾視角:一切「親愛的來不及」都來得及
顧名思義,有珍稀、限量之意的「稀缺性」(scarcity) ,是指展演作品以限制人數的方式傳達其概念,這些作品往往因為能夠以藝術家和觀眾一對一的方式,條件的縮限而帶來很大的震撼;但是對向大眾開放的美術館而言,人數控制卻變成難題,身兼大眾美術推廣之責的美術館竟走起一天只為個位數觀眾服務的路線?此一問題紛紛引起爭議。但是,如果將稀缺此一概念朝非量化、非物質性的面向來看,它在經濟學上亦是一種相對的「時間概念」:我們能把握時間的數量嗎?時間多寡的認知,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應該被視為一種可被再問、再思考的問題。當我們擁有很少的時間,在內在需求上產生匱乏時,已朝向另一種攸關「多與少」的問題,而這「多與少」因此在稀缺性展演的議題上,應被視為是一種藝術家以作品形式回應的當代問題。
在連思念都稍縱即逝的時代,我們已難再長長久久地懷念一個人、一件事、一首歌、一個感覺,甚至一個疑惑。稀缺性展演的創作,很大部分能勾起人們深深懷念的「想念」,瞬間想起一個心上人,那人從不曾離去;被悄悄縮限的體會範圍,縱使置身人山人海的美術館,在神秘主義建築師卡羅.斯卡帕(Carlo Scarpa)設計的花園,總是「來不及感受」、「看不懂作品」的觀眾,化身獨一無二的凝視者,時間此時久違地回視我們,一切「親愛的來不及」(註)都來得及,來得及再見到被庸碌人間淹沒的單純,與之重逢。
李明維,《不期之美》,參與式表演裝置,2017;圖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斯卡帕花園展出現場。(李工作室提供,攝影/王世邦)
我在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現場看到許多受邀者被滿牆美麗的秋海棠綠葉包圍,臉上的緊張瞬間放鬆,不再慌張,乘著風的翅膀,靜靜享受這段時光,看著身著素雅的展演者踏著輕巧鈴步端著信朝自己走來,就像「曾期之美」從遺棄的世界再度發出光來,化身未來,告訴我們生活仍然美好值得期待。「不期之美」的稀缺,也許就在為人們淘洗了本屬於他們的寶貴時光。稀缺性展演的爭議雖然聲浪不斷,但相信創作者們與製作人們改變「慣性」的創造力,能跨越暫時煩惱的輿論,讓我們重新找回感覺的權力,而這權力從不曾離去,不應稀缺。

註 來自約翰.伯格(John Berger)《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一書中的書信體口吻與時間概念。
相關文章李明維:如夢之隙,以一為眾
凃倚佩( 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