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許哲瑜以《副本人》榮獲第18屆「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大獎,成首位東亞獲獎藝術家

許哲瑜以《副本人》榮獲第18屆「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大獎,成首位東亞獲獎藝術家

VIDEONALE.18 Grand Prize Goes to “Single Copy” by Hsu Che-Yu, the First East Asian Artist to Receive It

1984年首度舉辦的「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Videonale),每兩年盛大登場盛大登場一次,聚焦當代錄像藝術與時基藝術,迄今已為全球指標性的國際錄像藝術節。甫於波昂美術館迎來的第18屆雙年展主題定為「流動狀態,堅固物質」,大獎(Videonale Prize of the Fluentum Collection)則由臺灣藝術家許哲瑜的《副本人》(2019)經評審團無異議一致通過榮獲,頒予5,000歐元獎金。近年屢獲國際重要電影節與藝術獎項肯定的許哲瑜,也成為該獎項的首位東亞藝術家、第二位亞洲藝術家得主。

第18屆「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簡稱「Videonale」)本月4日於波昂美術館(Kunstmuseum Bonn)迎來兩年一度的盛事。除作為該館因疫情關閉後重啟之首檔實體展覽,「Videonale 18」也首度舉辦限時線上展映,並於當地時間5日晚間公布,本屆大獎(Videonale Prize of the Fluentum Collection)由臺灣藝術家許哲瑜《副本人》Single Copy,2019)榮獲,頒予5,000歐元獎金。許哲瑜也成為該獎項的首位東亞藝術家、第二位亞洲藝術家得主。

「Videonale 18」主題定為「流動狀態,堅固物質」,除作為波昂美術館因疫情關閉後重啟之首檔實體展覽,也首度舉辦限時線上展映。(© Videonale)

1984年首度舉辦的「Videonale」,每兩年於德國波昂(Bonn)登場一次至今,聚焦當代錄像藝術(video arts)與時基藝術(time-based arts),除策劃徵件型國際競賽項目,並於展覽期將籌組各式論壇、演講、展映與表演活動,係指標性的國際錄像藝術節。歷屆著名的參展藝術家包括達拉.伯恩鮑姆(Dara Birnbaum)、琳恩.赫胥曼(Lynn Hershman)、克勞斯.馮.布魯赫(Klaus vom Bruch)、蓋瑞.希爾(Gary Hill)、凱倫.塞特(Keren Cytter)、馬塞爾.奧登巴赫(Marcel Odenbach)、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以及克里斯坦.揚可夫斯基(Christian Jankowski)等。

「Videonale 18」本次收到來自87國、約1900件的作品,後共計31組作品入圍。評審團受疫情所限,僅能於線上觀賞作品後進行評選,表示過程中更加倚賴影音檔案的呈現,而非影像裝置所能為錄像作品帶來之預期外的感官激活,仍與親臨現場有所落差。不過他們仍肯定本屆雙年展如實呈顯了當今錄像藝術實踐的重要光譜,含括新生代與資深藝術家,且作品橫跨各類型與風格如紀錄、敘事、實驗、動畫與混搭等。最終,許哲瑜的《副本人》獲評審團無異議一致通過而脫穎而出,喬治亞籍藝術家Tekla Aslanishvili的《Scenes from Trial and Error》則得到榮譽表揚。四位評審給出的評審團陳述如下:

在高質量的藝術表述的刺激下,我們經過令人興奮的審議,無異議地肯認許哲瑜為本屆「Videonale Award of the Fluentum Collection」的獲獎者。他2019年的作品《副本人》對1970年代出生於台灣的張氏兄弟(張忠仁與張忠義)所經歷的分割手術.展現了既感性又精準的重述。雙胞胎之一的張忠義的個體回憶敘事,與手術經高度媒體化所銘刻、且象徵性地代表當時兩岸政治關係的集體記憶,錯綜複雜地相互交織。評審團對於物質身體如何透過張忠義的私人回憶,以及自矽脂翻模至數位掃描的多層次組構而被揭露,感到印象深刻。劇本雖提供了對攝影機作為義肢、人體作為記憶裝載,以及諸多關於「幻肢」現象的不同閱讀,許哲瑜卻沒有強加這般詮釋,而是以輕巧的故事述說、謹慎的構圖、技術的純熟與視覺的尖銳說服了評審團。

許哲瑜《副本人》於「Videonale 18」展覽現場,波昂美術館,2021。(攝影/David Ertl,© Videonale)

許哲瑜從2019年入圍「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去年獲得「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再至今年於「Videonale 18」中掄元,屢屢獲得國際重要藝術獎項肯定。他也在臺灣的工作室中,透過遠端視訊連線,同步參與了本屆線上頒獎典禮,表示非常高興得以獲獎,遺憾無法親赴波恩與大家見面、共飲,在感謝評審團之餘,也為不久的未來祈願。各自在家的評審與位於波昂美術館現場的工作人員在他致詞完後,一同舉杯向他祝賀,後並於線上播映《副本人》全片。

人在臺灣的藝術家許哲瑜的《副本人》視訊領獎現場。(擷取自「Videonale 18」頒獎典禮影片,© Videonale)
各自在家的評審與位於波昂美術館現場的工作人員,一同舉杯向獲獎者許哲瑜祝賀。(擷取自「Videonale 18」頒獎典禮影片,© Videonale)

許哲瑜的《副本人》在臺灣最初係於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高千惠策展,2019)亮相,隔年並參與立方計劃空間的「人造單位」(孫以臻策展,2020)。該作亦曾入選第58屆「紐約影展」(New York Film Festival,2020)的「趨勢」(Currents)單元、「2020鹿特丹國際影展」(IFF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的「光明未來短片」(Bright Future Short)競賽單元、「2020首爾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EXiS Experimental Film and Video Festival,2020)的「EX-NOW」單元、「2020莫斯科國際實驗電影節」(MIEFF Moscow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的「國際競賽」(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單元等重要平台。許哲瑜與創作搭擋陳琬尹合作的新作《綠頭鴨之死》,現則正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實驗通信 CREATORS 2020–21」(游崴策展,2021)中展出。

延伸閱讀|我們都是副本人,「少年當代——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

許哲瑜,《副本人》,單頻道錄像、玻璃纖維雕塑,21分17秒,2019。(©許哲瑜)
許哲瑜,《副本人》影像截圖,2019。(©許哲瑜)

「Videonale 18」接續前幾屆對於自我中心與逃避現實等社會現象的關注,透過藝術家——通常自個人視角出發——對未來重要命題的探討,重省人際間的關係,並反映對現下變動世界中各領域相互關係的再議,以及在複雜動態下所新構成的秩序。本屆雙年展主題定為「流動狀態,堅固物質」(Fluid States, Solid Matter),嘗試提問我們今日生活、思考與行動的基礎為何,以及如何自此形塑未來?尤其當西方普遍的人類中心主義被廣泛應用於現存世界之際,又如何從私有財產權、民族國家等各歷史進程所鞏固的,如個體主權、自治實體等界線明確之概念積累中,轉向一個更為流動的新認識?「Videonale 18」如「2020上海雙年展」(Shanghai Biennial),同樣借用了雪梨大學生態女性主義學者內馬尼斯(Astrida Neimanis)的「水體」(Bodies of Water)一說,指出其不只液態化我們對於人類與自然之清楚分界的認知,也擾動了許多其他迄今堅固的階級與邊界,進而提供新的、更為複雜的參照系統,在其中人們共同藉由身體移動著。「Videonale 18」進一步探問假若我們接受這般未來的共存模式基礎,如何將其擴及至對他者認知的改變,使得新的社會、政治、生態與經濟合作的可能得以被想像?「Videonale 18」即是透過31件入選作品的各自表述,共同指向牢固叢集的液態化,即將堅固的物質轉換為流動的、可穿透的狀態。今年雙年展並同樣旨在創發更多流動的對談、發表、工作坊、表演、參與式互動等各式節目,輔以線上、線下的空間調配進行呼應。

許哲瑜,《副本人》影像截圖,2019。(©許哲瑜)

另外,有別於其他國際影展,「Videonale」本就不循電影院放映模式,而是藉由一大型展覽的構建,共商時基藝術於暫時性的白盒子空間內的展陳可能性。雙年展自2005起,開始與波昂美術館合作,移至該館展出後,館內8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也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錄像藝術展覽之一。但偌大的建築結構體與展覽空間結構需經轉譯,方能更適合錄像藝術的映演,於是「Videonale」該年也立即確立了每屆邀請建築師或場景設計師進行整體空間規劃設計的傳統,強調入選作品在其中個別展出之餘,遙香對話的重要性。今年則由柏林馬茲坎特建築事務所(maaskant Berlin)的建築師露絲.羅倫茲(Ruth Lorenz),為「Videonale 18」打造一可乘載世界現況下的複雜敘事的空間,且試圖彰顯錄像藝術媒介特質的流動性,回應展覽主題。

延伸閱讀|欲瞭解更多本屆「Videonale」主題與選件,可參見展覽介紹影片;欲瞭解更多展覽空間設計理念,可參見建築師訪談影片

「Videonale 18」邀請建築師露絲.羅倫茲(Ruth Lorenz)設計的展間一隅。(攝影/David Ertl,© Videonale)

「Videonale」曾於2011年底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開啟雙年展首次與亞洲美術館的合作。2019年「Videonale 17」經入圍藝術家如鄭淑麗、蘇匯宇等人的角逐,由印度攝影師胡拉(Sohrab Hura)抱回大獎,終成為逾30年來,首位獲此一殊榮的亞洲藝術家。而本次許哲瑜再接力得獎,或也標誌亞洲錄像藝術在此一歐陸老字號錄像雙藝術年展中,逐漸提升的份量。該獎由「Fluentum」第三年贊助,此一非營利平台參考西班牙的「Loop Barcelona」創建於2010年,致力於當代時基藝術的製作、典藏與展示,目前在德國柏林達勒姆(Berlin-Dahlem)有一600平方公尺大的據點,自空軍用地改建而來。

許哲瑜,《副本人》影像截圖,2019。(©許哲瑜)

關於許哲瑜《副本人》

創作自述(轉引自藝術家官網,©許哲瑜)

「《副本人》由長期合作的夥伴陳琬尹撰寫劇本。我以3D掃描和翻模兩種不同的方法,複製台灣第一對連體嬰兄弟張忠義的身體,並在與張忠義合作的過程中,探索生命如何被陳列與展示的技術。

1979年,忠仁忠義兄弟三歲,在台灣接受連體嬰分割手術,手術歷時十二個小時,全程於電視直播。在這不尋常的媒體宣傳過程與時空背景裡,手術成為各種社會與政治象徵。當年為了分割手術練習,臺大醫院邀請了藝術家謝孝德,試圖將連體嬰的身體翻模,提供給手術醫生進行練習。然而因嬰兒不受控制,人體翻模失敗了,只能以泥塑方式完成雕塑。在這件作品〈副本人〉中,我重新翻模了四十三歲的張忠義身體,再使用3D掃描技術建立身體檔案,並以這些檔案為素材,拍攝了他年輕的過往記憶。

二十一歲的張忠義,曾經演出電影《假面超人》,在電影中扮演一位經營廢棄公車改裝之茶藝館的老闆。二十多年後,他仍反覆想像著經營那間電影裡的廢棄公車茶藝館。而現實生活中的妻子與兩位小孩,亦重疊於這段想像的場景之中。

1970年的連體嬰分割手術,醫院邀請藝術家翻模嬰兒身體,作為手術前的練習,最終卻沒有完成。現今科技進步,醫院進行連體分割手術,改以3D數位掃描,取代舊時代的翻模技術。
在這件作品中,我同時用了新與舊的兩種方式,複製張忠義的身體。一方面是對醫學科技史與電影史的致敬;另一方面則藉由實體拓印與虛擬複製,思考因手術而失去的那第三隻腳『共用肢』:沒有指紋存在,連體兄弟兩人都能共同感知與操控,但分割後卻無法分給任何一人。腳的存在或廢棄,成為了『一個或兩個』的辯證與選擇。」

影片片段(轉引自許哲瑜官網,©許哲瑜)


Videonale 18

展期|2021.03.04 – 2021.04.18
地點|德國波昂美術館(Kunstmuseum Bonn)
地址| Helmut-Kohl-Allee 2, 53113 Bonn, Germany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