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做時間》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做時間》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17年「第57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由藝術家謝德慶代表參展,於21日宣布展名…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17年「第57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由藝術家謝德慶代表參展,於21日宣布展名《做時間》(Doing Time)。《做時間》將作為首次綜合性呈現藝術家謝德慶作品的展覽。謝德慶1950年生於臺灣,深受各界推崇,被視為全球觀念及行為藝術極具影響力之人物。1980年代早期開始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之「一年行為表演」系列,以「規則為基底」(rule-based)測試人類耐受極限,探索自律、身體/精神控制、自由的概念、人類關係和其本質。隨著展演性(performativity)和「時延美學」(durational aesthetics)於當代藝術的成熟,以及行為藝術作品日漸為全球各大美術館所典藏,謝德慶生命實踐作品展出,以及各界伴隨的討論和論述也日益增加。
「一年行為表演」系列的個別作品,曾以記錄的形式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中心(The House of World Cultures)、里約熱內盧海利奧.奧提西卡市立藝術中心(Centro Municipal de Arte Hélio Oiticica)、以及利物浦雙年展等地展出。作品亦受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以及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美術館典藏。《做時間》一展將是首次以最為全面之姿,同時包羅謝德慶跨時多年的藝術實踐,預計呈現從未展出過之早年於臺灣發展的創作,探索此些早年作品對於謝德慶後續美學實踐的形塑。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做時間》
「一年行為表演1980 – 1981」(打卡)將作為本次展覽的呈現之一。「打卡」是謝德慶為期一年,每小時準點定時打卡並使用一臺16釐米相機捕捉一張謝德慶於打卡鐘旁的靜態影像。長時間睡眠不足,與完成任務必需達成的站立姿勢和可視位置,形成強烈對壘;身體與精神所承受的苦楚,孕生了這件異常出眾的行為創作。伴隨作品產生的物件 ── 一支長度六分鐘的影像紀錄:紀錄了謝德慶顫抖的身體,強撐漂浮於令人昏眩的打卡鐘旁,受龐大時間潮流侵襲的身影。
謝德慶對於自由與約束的執著,在另一件預計於《做時間》展出的「一年行為表演1981 – 1982」(戶外)中同樣清晰可見。謝為期一年於紐約曼哈頓的街道上生活,不進入任何遮蔽處;伴隨這樣全然自由而生的,則是作為代價的自身軀體殘敗、身體與精神孱弱、以及對於法治的破壞。執行此件「戶外」計劃期間的多件物品將會被展出,包含記錄了謝德慶每日遊走軌跡、細瑣至極的街道地圖,以及捕捉了旅宿於街,生命孤獨的鮮明攝影影像。
身為行動深沉、語言簡練的實踐者,謝德慶以極為淺白的言語解釋自己的藝術實踐哲學:「生命是生命徒刑;生命是渡過時間;生命是自由思考。」(Life is a life sentence. Life is passing time. Life is free thinking.)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展名考量其第一件「一年行為表演1978 – 1979」(籠子)即是靜默不語的狀態中於一個籠子中完成,《做時間》不僅指向謝德慶生命作品中的長時間性延續,更反映他個人哲學及創作歷史;展名亦試圖烘托台灣館展覽場位於威尼斯總督宮前屬監獄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另一層監禁意涵。
台灣館客座策展人亞德里安.希斯菲爾(Adrian Heathfield)認為《做時間》一展「與直觀的歷史物件呈現手法迥異」,他認為:「謝德慶的作品,在在提出對於留存的『紀錄文件』、『檔案』以及『行為表演』三者之間關係的質問,也就是討論過往如何縈繞存在於當下。」《做時間》預計結合各個一年計劃期間謝德慶一絲不苟、時而過度紀錄的資料檔案,以最具張力的形式鋪敘展出。希斯菲爾強調「謝德慶強而有力的指涉當代情境,他身為先行者具有令人驚嘆的洞見,諭示了資本世界機制終將攫獲並加速生命本身,並終將推使體驗與感知,成為具生產力的勞動。」
希斯菲爾認為謝德慶作品無法取代的精神,來自於他自我放逐於藝術界的域外狀態,以及多年處於紐約的非法移民身分,謝以其移民經驗為梗概,探究制約與被征服、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以及為了生存的原初掙扎。對於謝德慶不倦不悔的承受身軀的落魄,希斯菲爾認為:「謝的行為表演以一無所有的生命處境為發聲能量,道出了一無所有之人的共同生命處境。每一件作品都表現了一種赤裸裸的生存樣態,透過渡過逆境和渡過逃亡處境,彰顯生命韌性。」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專書封面
謝德慶
1950年12月31日生於臺灣屏東縣南州鄉。謝德慶1967年從高中輟學,開始學習繪畫。服完義務兵役(1970 – 1973)之後,他在臺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之後停止繪畫並開始從事以「行動為基礎」(action-based)的藝術探詢。為了移民,他受訓成為海員,循此途徑逕入了美國。1974年7月,謝德慶抵達費城附近一個小鎮的港口。他在美國當了十四年非法移民,直到1988年受到大赦。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個「十三年計畫」,在其中他運用長時延,讓藝術與生活同步。早先的四件一年行為表演以及極端的實踐,讓他成為紐約藝術圈常見的名號;後來的兩件作品,有意自藝術世界隱退,設定了一個持續不可見的基調。自新的千禧年以來,免除了十三年不展示作品的限制,他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與歐洲展覽作品及出席講座。他的作品由紐約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代理。謝德慶現居紐約布魯克林。www.tehchinghsieh.com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Adrian Heathfield)
英籍知名策展人與作家,擅長時基藝術,包含現場藝術、舞蹈及實驗劇場。曾任澳洲2016雪梨雙年展策展團隊「策展參贊」(Curatorial Attaché)的一員、同年擔任挪威「思想自由」(Freethought)「卑爾根集合」(Bergen Assembly)的協同總監(Co-director),長時間關注行為藝術,曾與藝術家謝德慶合作,共同出版專論《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希斯菲爾時任倫敦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表演及視覺文化研究教授。www.adrianheathfield.net
購書傳送門:
典藏
博客來
臺北市立美術館( 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