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簡稱山形影展)於10月10日至17日登場,在這每兩年舉辦一次、亞洲首個以紀錄片為主的國際影展中,提供了亞洲紀錄片發聲、導演受到肯定榮譽的舞臺。而臺灣在今年共有10部紀錄片入選,其中蘇育賢《工寮》及許慧如《臨時工》入圍「亞洲千波萬波」(New Asian Current)競賽單元,角逐其中最高榮譽的「小川紳介獎」。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行前記者會,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王君琦(左起)、導演黃淑梅、導演許慧如、製片廖修慧、副導演田倧源、導演馬躍比吼合影。(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山形影展於1989年成立,創始者之一為日本重要導演小川紳介,當年在多位亞洲各地重要的紀錄片導演共襄盛舉,共同發表宣言下,奠定了山形影展的重要性。2011年,山形影展新設「與災難共存」(Cinema with Us)單元,聚焦在重大災難後的重建及復原過程,時映311福島核災的紀錄片,並於2014年建立起「311紀錄片資料庫」,以巡迴播出方式,帶來更多的省思和引鑑。今年影展首邀海外作品參加此單元,在文化部與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的推動下,選映許慧如《鄉關何處》、《大水之後:關於家的十二個短篇》;黃淑梅《寶島曼波》、《給親愛的孩子》、《回家》;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候》與蔡一峰《無聲的呼喚》七部臺灣紀錄片。紀錄片以八八風災出發,思考創作者如何「蹲點」,並與被攝者建立關係,影像記錄下臺灣人如何從悲慟走向療傷、失落走向與災難共存的過程。
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候》
臺灣另有兩部紀錄片,角逐「亞洲千波萬波」競賽單元獎項,分別是《工寮》及《臨時工》。《工寮》為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花山牆》導演蘇育賢作品,導演原將《花山牆》中「憨番扛廟角」的憨番,作為這部紀錄片前身《烏鬼》的主角,然《烏鬼》因種種原因未拍成,他鍥而不捨的自己搭起工寮,以印尼移工為主體進行拍攝,提供一個虛構場域,暢談任何想要逃跑情況及其生命故事。《臨時工》由曾以《雜菜記》參與 2003年「亞洲千波萬波」競賽單元、且獲二獎「優秀獎」的導演許慧如拍攝。導演表示作品是在家庭生活之餘,運用破碎時間完成,片中邀請三位臨時工扮演「臨時工」,在港邊荒廢的工廠裡,模仿一個家庭,打造一個臨時的家屋。
蘇育賢 《工寮》
許慧如《臨時工》
臺灣紀錄片長年來皆得國際關注及好評,臺灣導演的專業成就也深獲外界肯定,如紀錄片導演陳俊志(1967-2018)便曾受邀擔任「亞洲千波萬波」競賽評審。陳俊志去年年底因心因性休克驟世,本屆山形影展特別選映其1999年的《美麗少年》,緬懷追思這位致力性別平權的影像鬥士。《美麗少年》紀錄台灣三位同志少年的生命故事,陳俊志在二二八新公園與常德街等同志出沒處長期蹲點,剪輯出這部63分鐘的作品,不僅在臺灣獲得亮麗票房,並由日本藝術電影發行商Image Forum引進東京上映。睽違20年再度於山形影展上映,往昔掙脫社會禁錮思想的年輕身影,對照著臺灣正式通過同志婚姻專法的今日,更是別具意義。
陳俊志《美麗少年》
ARTouch編輯部( 167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