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亞洲藝術板塊位移,台灣卻沒有準備好?

亞洲藝術板塊位移,台灣卻沒有準備好?

猶記得,1990年代,台灣藝術市場有過輝煌蓬勃年代,當時股匯雙漲,市場流行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畫廊人潮聚集,許多台灣本土畫家作品未開展先完售。但曾幾何時,國際拍賣公司怎麼來就怎麼走,台灣藝術市場從此成為封閉的地域化,從此萎縮、低迷,最後幾乎成為有行無市的停滯局面。
200萬香港公民因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憤然集體走上街頭,舉世震驚。香港大環境起了變化,是否因此影響了已經成型的「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地位,是否會出現「亞洲藝術板塊位移」現象?還有,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否因此從中蒙受外溢效應?成為替代香港「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首選?持這樣期待的台灣人愈來愈多,但大家也不禁要回頭探問,台灣,真的準備好了?答案呼之欲出,我們看到機會,但我們沒有準備好,完全沒有,民間沒有,政府更沒有。
2019年6月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遊行,攝於金鐘軍器廠街口,望向軒尼詩道。(圖片來源:Wikipedia user -Hf9631)
猶記得,1990年代,台灣藝術市場有過輝煌蓬勃年代,當時股匯雙漲,市場流行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畫廊人潮聚集,許多台灣本土畫家作品未開展先完售。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相繼進駐,培植了許多在地收藏家。但曾幾何時,國際拍賣公司怎麼來就怎麼走,真的是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台灣藝術市場從此成為封閉的地域化,從此萎縮、低迷,最後幾乎成為有行無市的停滯局面。
表面上,國際拍賣公司撤離台灣,是因為財政部要求他們提交每一季拍賣會上,買賣藏家明細,嚇壞以尊重藏家隱私權為職業鐵律的拍賣公司了,因此,毅然決定撤出台灣,轉進香港。從此逐步開啟了香港成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新頁。
如果當年台灣稅務問題解決了 ,是否可以阻止國際拍賣公司的出走?抑或,敏銳的國際拍賣公司早早嗅聞到香港潛在利基。台灣稅賦打壓之說,只是壓垮出走大局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當時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沒有毅然出走,能否阻止或減緩台灣藝術市場萎縮的速度,甚至因此阻止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醞釀與發酵?
其實,答案昭然若揭,2000年的香港,度過了1997年政權轉移,港人治港的疑慮期,在金融、社會、政治上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越台北,而且扮演著崛起中國和國際資本對接的窗口,這個得天獨厚的角色,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初,發揮正向功能。
漫漫20年過去,不只蘇富比、佳士得在香港,開枝散葉,繁榮壯大,後起的中國嘉德、保利香港,台灣的羅芙奧⋯等等,也跟進在香港成立拍賣香港分公司,分享火燙藝術交易市場的一杯羹。
無獨有偶,由英國蒂姆.艾切爾斯(Tim Etchells)創立的「Single Market Events」國際藝術博覽會集團,於2008年進駐香港,創立首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由任天晉(Magnus Renfrew)掌舵,成功為香港埋下國際藝術市場的種苗,並於2011年被巴塞爾藝博會母公司MCH Group收購,成為目前風光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K)。加上Art Central、水墨藝博(Ink Asia) ⋯等等集中效應,香港的藝術交易,愈來愈集市。
同樣嗅覺靈敏的國際畫廊也看著眼裡,當然不會坐視不管,尤其心裡盤算著中國大陸崛起的偌大商機,2010年後,紛紛揮軍進入香港,歷史建築畢打行(Pedder Building),昂貴老樓重新裝點,成為吸引國際畫廊進駐的熱點。兩年前,H Queen's嶄新大樓,更為國際一線畫廊量身訂做了高檔展演空間;高挑天花板設計、寬敞裝卸畫作專屬電梯、藏家晚宴所在的米其林星級高檔餐廳⋯。
香港中環干諾道中50號引來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貝浩登(perrotin)的進駐。連過去以交易貴重金屬品的香港中環昂貴蛋黃鬧區三角窗,也成為厲為閣畫廊(Lévy Gorvy)相中,不惜重資投入。
隨著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變化,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政策,起了大變化,香港「被中國化」的走向,如影隨形。犯罪條例的立法,成為近年來鍋蓋效應的總爆發,人口不過700餘萬人的香港彈丸之地,竟然出現200萬人參加示威遊行的黑潮,引起國際社會同聲關注與熱議。
香港藝術市場的勃興,不外乎幾個優勢,便捷一流的交通食宿等公共基礎建設、配套措施、零關稅讓金流通暢,以及國際自由港的透明與信任。這些利基,都是當年佳士得和蘇富比預見香港改變,從台北遷移去香港的真正原因,也都是必然的選擇。
香港的政權出現鬆動,亞洲藝術板塊位移的機會來了,但台灣朝野都要加快腳步,做足準備,否則,機會將擦肩而過,徒留遺憾。(取自圖庫pixabay)
今天,香港受制於中國的壓迫,上述的優勢逐漸消失,一旦香港「獨立關稅區」發生動搖後,「零關稅」的優勢不再,台灣的吸引力確實是增加了。但是將近20年來台北在上述項目的進展,仍相當有限,尤其將藝術品作為資產管理項目及工具的相關配套,還在原地打轉。
光這一點,就算香港藝術市場垮了,台灣可能也無法取代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新中心。
究竟台灣有那些該做而未做?或者,可以做而沒有做的措施:
1、稅賦。6%的拍賣稅率以及5%的增值稅。
在稅賦公平性的角度來看,這些稅賦的課徵,理所當然。但不是扣不到稅,或者少之又少。據立委陳學聖調查指出,每年真正繳入國稅局,一年不到新台幣2千萬元。如果,可以專案取消這些稅賦,營造台灣藝術品交易免稅,將成為吸引國際拍賣公司與國際畫廊重新思考,以台灣替代香港的直接誘因。可以代價不高,宣傳成效大,以藝術帶進的可能商機以及周邊外溢效應,難以計算。
2、金流服務,交易進出與藝術貸款。
受到洗錢犯罪影響,目前在台灣資金進出都要加附完整交易資料,這樣的要求與作法可以理解,但有時候,過程繁複,徒生反感。
台灣的藝術收藏起步很早,收藏成熟度極高,目前已是受到國際重視的藝術收藏重鎮,與中國大陸情形不同,洗錢疑慮相對減少。
如果金融體系,從最基本的匯進匯出,心態調整(不是防賊心態),進而提供藝術質押、借款服務,必能增加藝術產業在台灣壯大。
藝術質押、借款,牽涉到鑑價。目前台灣的鑑價人才與機構不足,這也是文化部在應用一年200多億元文化年度預算時,早就該列入的藝術鑑定人才養成、培育計劃。如果,在豐饒的預算中,一年花1百萬元補助5人出國進修,5年就有25人,足以成立一個學有所專鑑定恊會,輔助金融機構鑑定與鑑價的需求。
台灣的畫廊,一直存在家族式經營,規模小、資源單薄、存貨有限,相對於收藏型的國際畫廊,競爭力有限。明明台灣雄厚收藏家群體與實力,但肥水總是流落國際大拍賣公司與國際大畫廊,如果台灣的金融機構,可以在資金上提供畫廊協助,或者在大額交易上,給予質押借貸機會,必能壯大台灣藝術產業實力與聲勢。
台灣擁有世界排名前十大收藏家,為什麼台灣沒有可以和國際畫廊平起平坐的畫廊?值得深思。
3、配合周邊措施。
A.自由經濟區的設立,即前店後廠的自由區。
B.畫廊專區的設立。
C. 私人美術館法規鬆綁。
早在文建會時期,曾動過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立畫廊專區的念頭,目前大內藝術特區塊面連結逐漸成形,與香港H Queen's概念相當,如果可以鼓勵私人建商、設計師規劃成立高檔畫廊專區,不管新蓋,或者既有建築,重新調整,方便更多國際畫廊進駐,將可為台灣的藝術產業的升級與魅力加分。
藝術產業雖然是小眾行業,但關係到運輸、保險、倉儲⋯等等,甚至飯店、餐飲、觀光,可以影響力無遠弗屆。今年元月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那幾天,參觀藝博會的國內外賓客大批湧入,展覽現場必須動員人數管控。而衛星藝博會「INK Now」、「Art Future」、「ONE ART Taipei」,環聚台北不同隅角,熱鬧非凡。
其中重要國際藝術機構,如日本森美術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等都有相關人士走訪,對台灣的形象的國際行銷助益很大。
人潮來了,但台北的配套十分不足。
參加香港拍賣會或藝博會,或者去過瑞士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in Basel),都會為各該城市的全市動員印象深刻。便捷交通連結,從機場搭乘快捷,一路通到市區,出了快捷,飯店接駁車隨侍在側。
從會展中心的空間設計、動線規劃、餐飲服務,以及周邊的配合活動與措施,應有盡有。
尤其近幾年,香港亞洲文化協會(ACC),M+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等閒置空間再利用,一一出籠,觀眾可以有看不完的展覽、聽不完的演講、參加不完的藏家宴席⋯,甚至輔以香港藝術季中港府補貼的藝文表演,熱鬧充實。
操作近半個世紀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更是其中的典範,所有去過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人,無不對巴塞爾全市動員,參與盛會的精神所感動。只要一張VIP卡在手,任意跳上公車、火車,連BMW、Benz等贊助廠商都提供適當旅程的免費乘載,尊榮感十足,又方便具效率。
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期間,光是VIP室的承租生意興隆,每個房間一小時1千法郎以上,還出現僧多粥少的搶租風潮,有備而去的國際畫廊,總是願意砸大錢帶頂級藝術品去獻寶,也總是有大收藏家買單。
在今年的台北當代藝博會中,國際畫廊來了,他們還在摸索台灣市場的檔次。我們希望有更完整的配套,讓他們願意帶更多好作品到台灣來。所以台北市的倉儲物流服務,都要努力作準備。
至於對市容的打造,我們也有許多進步空間。例如,同樣臨港(河),香港海港成為浪漫夜景的一部分,但蜿蜒而下的淡水河,永遠只是一條平凡的河域,彷彿與城市美學完全搆不到邊。而全球矚目的101大樓,只有在跨年時作為放煙火使用而已,平時逢藝術重要活動,不見任何參與或支援,相當可惜。
台北畫廊界經常感慨,台北藝博會期間,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家兩廳院等,完全脫鉤。來台北參加藝博盛會之後的遠客近鄰,無不希望在台灣作延伸參訪,但大多得不到善意回應。例如,有公立美術館年年在台北藝博會期間,都逢展覽換檔期,不前不後,幾經交涉,也被以「行程已定」敷衍,令人扼腕。
除此之外,台灣其實還有許多資源豐富,熱忱有餘的企業基金會,如何登高一呼,讓民間跟著動起來,應該是大家的共同期盼。
眾所周知,台灣收藏實力雄厚,許多重量級收藏家也有成立私人美術館的念頭,但台灣對於私人美術館的法令限制嚴格,常常令人聞法條卻步,十分可惜。
瑞士巴塞爾這個城市,利用年年巴塞爾藝博會的機會,逐漸成為名聞遐邇的重要藝文大城市。台灣絕對有潛力在藝術市場,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得天獨厚的文化水平、收藏家成熟度等,有機會成為亞洲的瑞士。香港的政權出現鬆動,亞洲藝術板塊位移的機會來了,但台灣朝野都要加快腳步,做足準備,否則,機會將擦肩而過,徒留遺憾。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