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結果: "八〇年代"

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他們因創作而不平凡的人生,拼湊出的是台灣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風景與時代輪廓!
推薦選書:《凝視的身影: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他們成長、藝術養成以及創作活躍的1980年代至今,...
聲音的複數行動: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縱使時序及社會背景都與歐洲脈絡不同,但臺灣聲音藝術發展的確在解嚴前後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在90年代也和地下刊物、小劇場、...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 No.56|陪伴序大的移地學習
阿公阿嬤在這些空間裡,被帶著小小孩的日本家庭搭訕聊天,有種「心花開」的感覺。「不會老」還有一種情感因素,在這些溝通中一起...
郭昭蘭談「葉竹盛:作品不是因完成,是工作短暫停頓或休息」
去年中秋前夕,臺灣藝術家葉竹盛驟然離世之後,本事藝術創辦人郭偉甫與總監吳虹霏隨即問候藝術家家屬,並協助處理這位學院當代繪...
在追星的眼眸中:D*FACE 個展「NO SPACE LIKE HOME」
相較於許多年輕的創作者,D*FACE更有意識地去釐清創作與場所之間的關係。街頭與次文化是養分,但他創作的核心,還是以圖像...
gdm爍樂在臺北:畫廊主Kelvin Yang談臺北空間,與畫廊的藝術社群視野
香港gdm爍樂畫廊的臺北空間,是畫廊首次向海外拓展實體展示據點。除了以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作爲深具意義的開幕首展之外,...
【表演策展論】皇冠小劇場的「策展」實驗與啟示
臺灣現今對於「表演策展」概念的討論日益熱絡,並開始深入研究藝術總監、策展人、劇場導演、戲劇顧問與製作人之間的差異與分工,...
臺灣風景觀的變遷:以清領時期到戰後的長卷畫為例
長卷作為東方獨特的藝術形式,自右而左的觀看順序具有固定方向,適合製作者(或訂製者)經過巧妙設計,向觀者傳遞特定的風景觀,...
KINJO繪畫中的Vintage表現主義——「KOVER:KINJO SOLO EXHIBITION」
日本藝術家KINJO在最新個展「Kover」中看待圖像的方式,有著與我們在街頭藝術創作中難得看見的一股溫柔,一種對於物的...
故宮獲外交部捐贈商代青銅器、明代青花瓷、黃君璧水墨等12件文物
今日(8/29)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行「外交部文物捐贈儀式」,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林佳龍代表捐贈故宮12件文物,包含4件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