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 No.56|陪伴序大的移地學習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 No.56|陪伴序大的移地學習

阿公阿嬤在這些空間裡,被帶著小小孩的日本家庭搭訕聊天,有種「心花開」的感覺。「不會老」還有一種情感因素,在這些溝通中一起學習,無形中繼續成為「新一代孩子成長的參與及支援者」。

移地青齡共學的構想

這幾年,關注到不同世代的學習分享,我看到不少長者談及少時留學/遊學的夢。當孩子們的移地學習計劃展開時,我們討論如何把阿公阿嬤也一起加進去。

七八0年代,臺灣的海洋

七八0年代,是臺灣阿公的青壯年時代。

阿公年少的時候,曾經在海上工作好幾年。他的大海,是工作討生活的海,一旦離開高雄港,就是好幾個月的航行。他跟孫子們說,阿公是個很容易暈船的人,一旦習慣了大海,又很難習慣陸地。大海每天的顏色都不一樣,如果今天的海是白色的,那就糟了,船很有可能會起伏在三四十層樓高的風浪裡。說到鯨魚,牠們往往像是浮木一樣在海上,但也有潛入水下的時候,船也會撞到鯨魚,就像撞到了一根粗大的木頭。這些都是孫子們聽來不可思議的經歷。

80年代。阿公的船員證。

在阿公的口述中,當時臺灣貨輪貿易的路線,從伊拉克到日本。遙遠的海洋,如何成為不同時代家族成員的人生故事?有阿公阿嬤加入的家族移地學習,是陪著小孩尋找與建立海洋世界觀過程中,逐一反思之下而有的實驗。

從社區活動進入當地長者的文化生活

跨世代的移地學習過程,我觀察到,或許可以有一些方式去參與當地青齡共存的社區環境。這些經歷,對阿公阿嬤來說,都是難得的寶藏。台日三代人,曾經有過的人生軌跡,在這點滴話語中,逐漸清晰地展示在彼此眼前。

陪伴長者和日本家庭進行交流

抵達安城的其中一天,真喜子老師準備了流水素麵,搭建起竹滑梯,當白色素麵順流而下,大家就得手腳快快地撈起來,沾鰹魚醬油吃。老師說當孩子們小的時候,他們時常會在夏天準備這樣的席宴,讓孩子們可以一邊玩水。「吃什麼?」「過著什麼節日與儀式?」當孩子們前往小店購買自己需要的文具時,長者們也可以同時認識市場、一同找到當地人最喜歡的糰子(だんご)小店,又或是進到小書店、圖書館等有趣的展覽。不同世代的親職分工是如何做到?如果不是有阿公的參與,我也不會知道台日兩位林先生(阿公和日本師丈)作為不同行業的工程人員,有著怎樣的職人生活。

真喜子老師是花藝習藝者,也蒐藏了大量的繪本。

她推薦的「寶物聚」,就是去參加酒井敦美的展出。酒井敦美(さかい あつみ)是一位日本愛知縣當地的藝術家,以其獨特的「光之剪影」(光の切り絵)作品聞名。​她的創作結合了剪紙藝術與光影投射,營造出夢幻般的視覺體驗。 真喜子老師說她每年都期待著酒井敦美的作品展出。

阿嬤買下酒井敦美的掌中繪本《心的形狀》(こころのかたち),故事說一隻小鳥,為了追求最完美的圓而傷痕累累。最後,在牠身邊的,原來是一直守護在側的家人。

相|由家庭延伸到當地的美術參訪:酒井敦美的「光之剪影」和掌中繪本《心的形狀》(こころのかたち,相片是筆者拍攝)。

「 這個故事的主角——那隻小鳥,其實就是我自己。
那些煩惱與痛苦的時光,以及那些愛著不完美、不平整的我的家人與朋友們,
讓我明白了一件事:
『活著這件事,並不是要追求完美無瑕的圓。』對於長年抱持著『難以生存』這種感受的我來說,這是一個人生的重要轉捩點。我希望把這段經歷刻劃下來,於是畫下了這個故事。』 」

酒井敦美在最後寫了這些文字。

即使無法親臨現場感受,但讀者如果上去她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她不斷累積著微小而強大的能量。酒井敦美的官方網站:https://hikari-no-kirie.com/

合作方也非常有趣,是「日本街路燈製造株式會社」,直接以實際行動支持著以光影作為創作的藝術家。

參觀日本樂齡人士的創作發表會與社區活動

刈谷美術館旁邊,就是刈谷圖書館,都是聚集當地樂齡者的公共空間。我們正好可以觀察樂齡者的文化生活樣貌。裡如到了停車塲,總覺得這些車輛那裡不一樣,呀!它們都貼了四色四葉草!原來在日本,長者開的車,都會貼上四色四葉草,讓大家一起來照顧啦! 總之,到了現場,深深感到一種長輩氣場。 乾脆跟阿公阿嬤一起來看,日本的同齡人,都在寫、在畫、在攝影什麼吧!

貼有四色幸運草的樂齡人士車輛。

到了現場,正展開「百人一首」與「風景寫真」的展覽開幕。

阿嬤在這些展場,看得十分有滋味。我們觀察到畫展裡,大家喜歡的主題,有動物、野菜、貓咪狗狗、佛像、地藏等速寫,又或是傳說故事四季花草。策展方也設計了一個讓參觀者做「繪之交流」的空間。

阿嬤一邊幫貓咪著色,一邊說著往昔養的貓咪給下一代聽。我這才發現,展覽裡的畫作,都是長者們美麗的人生回憶啊!

「如果有學習新的事物,就不會『變老』」,「序大」參與的移地學習,其實很需要各種形式的「序大人」人際交流:跟在地人聊聊天、說說話,或是文化空間的內在互動。阿公阿嬤在這些空間裡,被帶著小小孩的日本家庭搭訕聊天,有種「心花開」的感覺。「不會老」還有一種情感因素,在這些溝通中一起學習,無形中繼續成為「新一代孩子成長的參與及支援者」。

大阪中之島童書之森「給和孩子同在的人們」選書中的「祖父母學」:青齡共育,提供給序大成長的空間。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5 寶物會說話!走進大阪童書森林中之島
跨世代的移地學習過程,我觀察到,或許可以有一些方式去參與當地青齡共存的社區環境。這些經歷,對阿公阿嬤來說,都是難得的寶藏。台日三代人,曾經有過的人生軌跡,在這點滴話語中,逐漸清晰地展示在彼此眼前。

延伸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3:銀齡閃閃的藝術計畫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50 | 逛魚市場的「前輩」們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9 「你的腳一定懷念著以前的路」

川井深一( 57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