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影像史可思?當這涉及不同媒介乃至藝術範式之間的跨界實踐時,尤其突顯重思某種堪稱「跨域影像史」的必要性。在此,倘若歷史並非意味著線性時間的軸線,更屬多重影像的蒙太奇組配及其構成關係。影像遂非一,歷史亦是。彼此相遇,碰撞擴延。
如果讓我們將此跨域影像史架置於臺灣影像藝術語脈作為思辨的論題,其問題意識的潛能將導向何種主體論述與不同的歷史視域?如果此種實則對於「臺灣性」的想像,不在於杜絕所有自境外移...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等學刊編委。曾任「1980年代至1990年代臺灣錄像藝術的黎明」、「楊德昌:一一重構」、「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及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著《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與《楊德昌:一一重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