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月,川普在4年待機後順利重返白宮,隨即迅速展開2.0時代的思想工程,如聲明美國政府只承認男女兩種性別、推出「美國群英國家花園」(National Garden of American Heroes)計畫慶祝建國250周年等。
三月,川普簽署《恢復美國歷史真實與理性》(Restoring Truth and Sanity to American History)的行政命令,點名近年來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充斥著「將美國和西方價值觀描繪為本質有害和壓迫的敘事」,責成副總統范斯(J. D. Vance)著手拯救。五月,川普在社群媒體上以寥寥幾字解聘史密森尼學會國家肖像畫廊的館長,在各界錯愕中,白宮又於八月史無前例地要求審查學會八大館舍的展覽策劃及作業機制,以確保其呈現扣合「美國超卓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幾近凌厲的全方位關懷,令百年大館史密森尼學會也難以招架。不過史密森尼學會是類行政法人的組織,有自己的董事會,總統可以逕自免職館長、干預內容嗎?堂堂美國總統,又為何如此執著將歷史博物館直接變成民粹主義蔓流的歷史現場呢?

1846年,美國國會決議接受英國地質學家詹姆士.史密森(James Smithson)的遺贈,由政府為遺產受託人(trustees),再另行立法創立執行信託的單位(trust instrumentality),即史密森尼學會。史密森尼學會不隸屬於美國政府任一部門,也沒有名義上的監督機關,但半公半私的體制十分特殊,如學會非行政機關,卻能核發具效力的考古挖掘許可;聯邦經費所僱人員且視為公務人員。又如學會超過6成的預算來自聯邦,每年學會必須將次年所需預算提請國會審核;任命學會最高執行長(秘書長)及各館館長、核可基金經費及聯邦經費的使用、審議投資及策略計畫等等大方向行政管理事宜則全交予董事會負責,以求不受政治干擾。董事會組成現有17人,其中美國首席大法官和副總統是當然成員,三名參議院議員及三名眾議院議員董事分由參議院臨時議長及眾議院議長任命,其餘九名公民董事產生是由董事會提名,經國會聯合決議任命,並由總統簽署生效。不過董事會含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代表,是否真能在憲法允許下視事,亦曾引發激烈爭論。
史密森尼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群、教育和研究綜合機構,涵蓋21間博物館、1個動物園及14個研究中心,合計6000多位員工,且尚在持續擴張中。因學會館舍多半在華盛頓特區,和白宮只有一箭之遙,坐落美國權力心臟地帶,每年吸引數千萬遊客造訪,要完全「政治歸政治,藝文歸藝文」,實際上絕無可能。如1991年美國藝術博物館的《當西部成為美西:1820-1920邊疆影像的再詮釋》(The West as America: Reinterpreting Images of the Frontier, 1820-1920)展覽,就因主張19世紀及20世紀前期藝術家往往在勾勒西部開拓時過度浪漫,惹怒國會議員,面臨預算被刪的威脅。
不過學會史上最大動盪應與1994年國家航空航太博物館「太過政治正確」的核爆與冷戰特展有關。半世紀前投下第一枚核彈的美國空軍駕駛,對館方不願「自豪而愛國地」展示轟炸機深感背叛;認為論述偏重廣島人間煉獄景象、無視日本發動戰爭罪行的二戰退伍老兵,在數次與策展團隊溝通不果後,亦曾懇請柯林頓總統解除航太博物館館長職務。因總統無此職權,81位國會議員轉而去信史密森尼學會強調館長必須馬上走人,最終董事會只拍板取消展覽。又過了數月,眼見風波繼續燃燒,館長為平眾怒自行去職,事件才告收場。

所以范斯入主董事會,本來就是執行副總統為數不多的明確工作之一,倒不是川普的空降部隊亂入。不過川普二進宮甫上任就廢除「多元、平等和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下稱DEI)政策,揚言政府身為雇主不會再因員工膚色或性別而給予特殊照顧,史密森尼學會竟果斷跟進,沒有試圖爭辯行政法人在適用範圍外,可見館方自覺山雨欲來,已經決心持盈保泰避開衝突。
三月,川普欽點教育部及國防部支持正式學制中的「愛國教育」(patriotic education),同時恢復「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設立美國開國先烈線上博物館(The Founders Museum),準備盛大迎接2026年美國獨立革命250周年。非正式教育機構、但有「國立」地位的史密森尼學會,當然也是他的改革對象。川普痛斥誤入「以意識型態取代客觀事實,妄寫美國歷史」歧途的學會館舍,為了正本清源,更下令此後聯邦經費不准用在「有損美國共同價值觀、藉種族之名分裂國人或讚揚女性卻輕忽男性」等等的展覽或活動。
五月底,川普在貼文中指控史密森尼學會國家肖像畫廊館長金.薩傑特(Kim Sajet)「高度政治偏頗,強力支持DEI」,毫不適任,應予即刻革職。雖然薩傑特說過館內肖像多是「有錢白種男性」,但事出突然,媒體也惶惶不知如何解讀。而且即使學會很快在新聞稿中重申成為無黨派機構的初心,澄清「所有人事議案均由秘書長在董事會的監督下做出決定」,薩傑特稍後還是以大局為重提出辭呈,真正的考驗終於來到。
七月,藝術家艾米.謝拉德(Amy Sherald)因無法與國家肖像畫廊就展件達成共識,宣布取消個展。導火線的畫作是她以黑人跨性別人物著裙裝持花束樣貌所創作的自由女神像,館方考量到可能踩線川普三月時就經費所作指示,希望撤下。秘書長隆尼.邦奇(Ronnie G. Bunch)一度建議改以討論該作觀後感及跨性別議題的錄像播放代替,不過謝拉德不願妥協。情況嚴峻至此,「史密森尼學會致力於促進更深入和共同理解」的聲明已經無力遮掩自我審查的事實,更糟的是,自我審查顯然也不能滿足白宮了。
八月,白宮正式發函予秘書長邦奇,表示為了確保國家博物館「體現美國故事的團結、進步與價值觀」,將對美國歷史博物館、國家肖像畫廊、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非裔美國人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自然史國家博物館、美國原住民國家博物館及赫希洪美術館等八間博物館進行審查。

範圍包括:針對公眾所提供的內容(如牆面解說、歷史框架)、策展流程(如選件)、展覽規劃(尤以與獨立宣言簽屬250周年相關展覽為重)、館藏運用(如數位化)及敘事標準。凡範圍中的常設展、特展、教案、合作夥伴名冊等,不論是在實體、社群媒體或網站上呈現,均需依信件中排序於30天或75天內提交訊息;如有必要修正,博物館應在120天內啟動,務求以「統一、具歷史準確性且具建設性」的描述取代「分裂性或受意識形態驅動」的語彙。
8月19日,川普在社群媒體上再度指責史密森尼學會走火入魔,「華盛頓乃至全美各地的博物館,本質上都是『覺醒』運動(WOKE)的最後殘餘份子。史密森尼學會已經失控,只討論我們國家多麼糟糕,奴隸制度多麼惡劣,以及受壓迫者多麼一事無成——絲毫沒有關於成功、光明和未來的討論」。他疾呼史密森尼學會停止吹捧所謂社會正義,好好歌頌美國的豐功偉業,「『覺醒』本身就是行不通的。我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國家,我們希望大家,包括博物館,都能談論這件事」。
關稅還能暫停,但對川普政權而言,施加予史密森尼學會的壓力卻不能有緩衝。8月21日,白宮在官網上羅列史密森尼學會各館舍牴觸新政種族、性別及性取向的部分「證物」清單,從懸掛的彩虹旗、謝拉德的自由女神像,到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在《權力的形狀》(The Shape of Power)一展邀請觀眾對權力和認同展開對話和反思的作法,林林總總。尤其美國歷史博物館簡直「劣跡斑斑」,恐需下架多樣文物及品名卡。

文化完美風暴正在美國形成,多元史觀、學術中立岌岌可危。從年初到年中,面對前所未有的外部介入,史密森尼學會次次以「謝謝指教,會再努力自省配合」回應,似乎只給了白宮肆意升壓的底氣。不過,姑且不論行政法人公務人員是否也有服從長官命令的倫理問題,單是聯邦手握史密森尼學會財政命脈一事,秘書長就不得不謹慎行事。此外,因有數名公民董事任期即將屆滿,范斯已被賦予重新尋求公民董事的任務,共和黨在參眾兩院又全面過半,換血過後的董事會預期會與川普更加同心同德。除了「不正面對抗,不主動迎合」的策略,博物館還能有甚麼選擇?
雖說美國博物館協會兩萬多個會員中,只有20%屬分於聯邦,州,市,鄉郡等的公立博物館,其餘主要還是獨立基金會型的組織居多,但大環境的冷冽的確讓博物館界對史密森尼學會的脆弱分外有感。有很長一段時間,檯面上的審查只在威權統治國家出現,因此當2019年,吉爾吉斯共和國文旅部下令撤除國家美術館第一屆當代藝術女性雙年展中「煽動及不道德」的作品時,甚至引起聯合國關切。然而2024年夏天美術館館長協會(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Directors)所做問卷卻顯示,大多數的北美填答者都悲觀預期審查帶來的挑戰將會日益嚴重,審查已不再是遙遠海面上的模糊黑影。川普把美國各地博物館通通打為覺醒運動份子的地圖炮評論,會不會讓其他館舍在肅殺氛圍中跟進被迫或自願噤聲?美國博物館協會對可能的寒蟬效應也極度憂慮。
就像所有的紀念碑、忠烈祠一樣,史密森尼學會博物館的文物、文本或「美國群英國家花園」規劃中的250尊雕像,都是集體記憶的載體,更何況博物館還是美國人最信任的消息來源,所以抹除展覽觀點中的醜陋與反抗,只容許張燈結綵式的正面漂白表述,自然是川普「讓美國重新偉大」的關鍵工作項目,而且川普不僅想要規範載體,還特別喜歡簡單粗暴易辨識的載體。如美國拉什莫爾山(Rushmore Mountain)花崗岩山面上刻有華盛頓、傑佛遜、林肯及羅斯福4位總統的巨大頭像,是建構美國的重要符碼,亦是感官過載年代的一個良好示範,川普曾毫不猶豫借位合影。

相同地,「美國群英國家花園」在徵求雕塑家時,也只願意接受寫實的真人等身作品,拒絕任何抽象或現代主義式的表現。世界兵荒馬亂,展現國威的公開儀式如遊行、閱兵可以強化想像出來的國族共同體,不容質疑的單一性歷史詮釋和同質化公共藝術亦然,如此多重疊加,終至認同成形不可撼動。畢竟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早在《1984》書中就藉主管新聞、娛樂、教育和美術的「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提醒過我們:「控制過去的人就掌握未來,掌控現在的人就控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