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潛影之地:不可言說之恐怖

【專題】潛影之地:不可言說之恐怖

Land of Lurking Shadows: Unspeakable Horror

每年的農曆七月,典藏 ARTouch 都會推出相關專題,2025年以「潛影之地:不可言說之恐怖」為題,不談鬼怪、血腥與驚嚇,而是聚焦於日常中潛伏的詭異氛圍——空蕩的走廊、靜默的空間、過於整潔的場景。這些難以言說卻深具穿透力的經驗,正構成一種新的「潛伏恐怖」。

每到農曆七月,關於「恐怖」的傳說總會再次浮現。典藏 ARTouch 過去也曾在這個時節召喚鬼魅與傳說,今年我們則將目光轉移,離開鬼怪、血腥與驚嚇,轉而聚焦於那些潛伏在日常中的詭異氛圍,而是那些潛伏在日常中的詭異氛圍,那些令我們感到恐怖、怪異之處。

延伸閱讀|【2024鬼月專題】暗黑藝術史:圖文書中鬼魅的變形轉生術

這種恐怖是難以言說的,既不依靠突如其來的驚嚇(Jump Scare),也不是以血腥或靈異為依託,而是停留在一種「說不上哪裡不對勁」的觀看經驗。它讓人無法確定:是空蕩的走廊在震動?是過於整潔的場景在逼迫?抑或是聲音的缺席,讓空間成為心理的陷阱?

它介於日常與怪異之間,沒有極端的事件,卻能引發強烈不適。它既模糊,又帶有變動意味。在這樣的灰色帶裡,語言往往失效,卻也正因此打開了一個可以辨識那些未被命名情感訊息的縫隙。

由亞瑞・艾斯特(Ari Aster)執導之電影《宿怨》(Hereditary)劇照。(圖片取自 Scannain 網站

誠如王傑於文章中所言:「一旦恐怖能以符號化的手法現身,那個無以名之的恐怖本身也就消散了。」當殭屍、幽靈或異物成為「恐怖的替代物」,真正難以言狀的恐怖感反而被遮蔽。那麼,我們如何越過替代物,去尋覓「恐怖」本身?

本專題共規劃六篇文章,涵蓋展覽與影像評論,從不同角度切入「潛伏的恐怖」。王傑將帶來兩篇「後恐怖電影」的討論,以《宿怨》(Hereditary)一作為起點,探討「後恐怖」如何取消傳統的視覺化恐怖,卻透過氛圍、壓抑與情緒累積,迫使觀眾在靜默中補足想像。章郡榕則以當代電影的觀看經驗,試圖從《懼裂》(The Substance)切入,書寫肉體恐怖如何牽連女性對老化與死亡的焦慮,以及「身體」如何成為恐怖的投射場。接著由電影轉向令人不安的影響,我將會以「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此一被定義為網路美學之一的影像,聚焦於封閉與限制,思考影像中如何藉由空間佈局製造焦慮與心理壓迫。

由柯拉莉・法爾雅(Coralie Fargeat)執導的電影《懼裂》(The Substance)劇照。(圖片取自 Pound Arts 網站

在電影與影像之後,座標於「藝術圈」的我們,又會如何看待這份恐怖?張祖維將以「操作恐怖」為題,探討藝術創作如何在文本之外調用「恐怖感」的技術,並與神祕學中的「恐怖」概念對比,進一步思考藝術場域中如何建立出如同結界般的觀看壓力。最後,林亞岑將以「展覽筆記」的書寫作為整個專題的結尾,透過第一人稱的觀看經驗,捕捉在農曆七月期間,展覽現場中那些隱約浮現的不安,將潛影的恐怖轉化為筆記。

這是一個關於潛伏恐怖的專題,也是一場不斷逡巡的旅程。

我們不打算給出「恐怖是什麼」的答案,而是希望透過不同作者的視角,打開一系列新的觀看入口。邀請讀者與我們的文字一起,在這個七月進入那些無法被明確定義卻深具穿透力的經驗,共同尋找——那塊名為「潛影之地」的所在。


封面圖片取用貝拉・塔爾(Béla Tarr)執導之《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劇照。

李京樺(Jing-Hua, Lee)( 66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