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美學現象並非單純的懷舊或恐怖,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文化病灶。反映了在數位時代中,我們對於記憶、時間、現實乃至存在本身的普遍焦慮。這是一種時代的幽靈,盤旋於手機螢幕玻璃的另一端,迫使我們凝視那些既親切又陌生的空室,並試圖在回聲裡辨識自身的焦慮與渴望。
要理解這股網路美學的根源,則必須回溯至上世紀的人類學理論。所謂的「閾限」(liminality)源於法國人類學家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1909年的《通過儀式》(The Rites of Passage,註1)。而在人類學中,「閾限」描述的是通過儀式中間階段所產生的一種模稜兩可、迷失方向的特質。在這個階段,參與者不再擁有他們儀式前的身份,卻也尚未過渡到儀式完成後將獲得的新身份。是一個「不上不下」(betwixt and between)的狀態,充滿了模糊性與潛能。其拉丁字源「limen」意為「門檻」,意味著在跨度過身份的兩個空間中,「站在門檻上」。(註2)

最初用於描述時間與心理狀態的「閾限」概念,後來逐漸延伸至物理場所。一個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因此被定義為過渡性的區域,如門檻般只供穿越,而非停留。典型例子包括走廊、樓梯間、候車室、空蕩的機場航廈,甚至是深夜的加油站。當這些空間空無一人時,便會產生一種奇特的詭異感。(註3)
約在2019年,這個人類學概念在網路上轉化為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閾限空間」指的是空曠或廢棄的場所,呈現出怪異、荒涼且超現實的特質。若歸納其視覺特徵:一是人的缺席,空間中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二是一種令人不安的熟悉感、即視感(Déjà vu),觀者彷彿曾經來過此地,卻又想不起確切的時地;三則是一種懷舊與超現實的氛圍。

現實的裂隙——「後室」與集體神話
2019年,在美國匿名論壇4chan上,關於「那些讓人感覺『不對勁』的不安圖像」討論串中,一段圖文,意外地開啟通往另一個維度的入口。這張標誌性的圖片呈現了一個空無一人、鋪著黃色地毯、貼著單調圖案壁紙的辦公室空間,以一個傾斜的角度拍攝,營造出強烈的失衡感。(註4)

隨後,一位匿名用戶的回應,則為這幀靜默的影像注入了靈魂。他將其命名為「後室」(The Backrooms),並圍繞它譜寫了一則網路時代的怪談(Creepypasta),為觀者心中那份無以名狀的感受,構築了一套可以墜入的敘事。據其描述,人若在現實的邊界「穿牆」(noclipping)而出,便會跌入這個維度,一個由「舊地毯的潮腐氣息、單調黃色的瘋狂、與螢光燈的恆常嗡鳴」所交織成的無盡迷宮。
此一概念如星火燎原,迅速演化為一場網路集體創作的盛舉,其世界觀之宏大,堪與「SCP基金會」(註5)比肩。在愛好者的共同書寫下,後室的神話被不斷擴充,衍生出數千個風格迥異的「層級」與潛伏其中的「實體」。儘管2024年被發現影像的真實出處為2002年一家商店的裝修紀錄,卻無礙這則神話的茁壯。凡俗的起源,反而映照出集體想像如何點石成金,將低畫質的圖像,塑造成懾人心魄的文化母題。

若說「後室」最初的文本點燃了想像的火苗,那麼在2022年,年僅16歲的創作者肯恩・帕森斯(Kane Parsons),則引爆了一場席捲主流的視覺風暴。他發布的《The Backrooms (Found Footage)》系列影片,巧妙地嫁接了「拾得錄像」與「類比恐怖」(analog horror)的美學。(註6)影片透過充滿雜訊的VHS畫質,模擬了一名攝影師在後室的絕望探索與被追逐的歷程。
帕森斯運用Blender等3D軟體,以驚人的真實感構築出後室的空間氛圍,其「類比恐怖」(analog horror)美學,賦予了這個網路傳說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與可信度。首部影片觀看次數迅速突破數千萬,使「後室」現象正式進入主流視野,其影響力更擴及專業影視製作——例如Apple TV+的熱門影集《人生切割術》(Severance),其團隊便公開承認劇中辦公室場景的視覺靈感,正是源自後室的美學。
夢核、潛意識與「-core」的世界
閾限空間與後室鑿開了一道通往異常的裂隙,而後繼的美學流派,則沿著這道裂隙,探尋著更深層的潛意識風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一支,便是「夢核」(Dream Core)。
「夢核」,顧名思義,是一種以超現實、懷舊與朦朧夢境為核心的美學。其視覺語彙充滿了柔和濾鏡、漂浮物件與輕微扭曲的日常場景,營造出介於清醒與夢境之間的迷離狀態。夢核的魅力正在於其曖昧而矛盾的情感張力:它既能喚起奇特的慰藉與鄉愁,卻又總在底層滲透出一絲不安;看似充滿童趣的奇想,實則暗藏著詭譎的氛圍。(註7)

欲探討夢核(Dream Core)的文化意涵,便是需解構其命名中的「-core」後綴。此後綴在中文語境常譯為「核」或「蕊」,其詞源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音樂場景,最初與「硬蕊龐克」(Hardcore Punk)一詞密不可分,用以指稱一個音樂類型最核心、最純粹,乃至最極端的變體。當時的台灣,對於這種源於音樂的「-core」多被譯為「蕊」,除「硬蕊」外,也衍生出如「金屬蕊」(Metalcore)、「死蕊」(Deathcore)等強調風格極致性的詞彙。
然而,「-core」的意涵在21世紀迎來了關鍵的轉捩點,從2002年的「Fashioncore」到2013年廣為人知的「Normcore」,徹底確立了這個後綴詞作為美學標籤的地位。如今,「-core」已成為Z世代在Tumblr、TikTok等平台上,用以定義、交流特定視覺風格與情緒氛圍的速記法,成為一種以「核心」概念為中心,迅速命名、傳播微型美學的文化現象。。
夢核並非獨自存在,它隸屬於一個龐大的後綴「core」美學家族,與其他風格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

怪核(Weirdcore)
若說夢核是遊走於現實邊緣的夢境,那麼怪核便是其全然墮入的惡夢。它常被視為夢核一個更為黑暗、更具攻擊性的分支。儘管兩者同樣挪用閾限空間與懷舊元素,怪核卻蓄意放大了其中的怪誕與不安,而直接地衝擊觀者的感官。怪核的影像充斥著低畫質的顆粒感、閃爍的數位雜訊、語焉不詳的神秘文字,以及被粗暴剪下、彷彿在窺視的眼睛。這一切元素的組合,其目的並非敘事,而是純粹地引發觀者的困惑、疏離與深層恐懼。(註8)

池核(Poolcore)
池核,是一種圍繞著游泳池這一特定場景而展開的視覺美學。它聚焦於那些空無一人、過於完美的室內外泳池,將其描繪為一種獨特的閾限空間。在池核的影像中,潔淨的磁磚線條、靜止如鏡的水面與冰冷的人造光,共同交織出寧靜、懷舊,卻又暗藏著詭異的氛圍。這個美學時常與後室傳說融合,催生出「泳池房」(The Poolrooms)的概念,也就是由無盡泳池與廊道構成的「後室」。在此,泳池的平靜不再是慰藉,反而成為一種未知恐怖的前奏,完美體現了在極致寧靜中潛藏的詭異感。(註9)

貫穿所有這些美學的核心,是「人的缺席」。這種缺席並非中性的留白,而是情感與意義的主要生成器。它剝奪了空間原有的功能與脈絡,將辦公室、學校等日常場景,轉化為一個心理投射的舞台。觀者的想像力被迫去填補真空,將自身的焦慮、記憶或恐懼注入其中。因此,圖像的主體不再是空間本身,而是由人的消失所催生的強烈感受。
同樣地,「-core」(核)的功能也遠不止是一個標籤。它象徵著對一種美學進行專注的、近乎強迫性的提煉,直至其最純粹的本質。「夢核」即是對夢境感受的極致提純。在一個資訊過載、身份流動的數位時代,「-core」的盛行,也反映了一種透過分類來建構秩序、尋求歸屬的集體需求。(註10)它讓使用者能將龐雜的文化符號打包成易於分享的社群識別碼,這種現象本身甚至催生出對其進行後設批判的「corecore」。這一切都揭示了「-core」作為一種文化機制的強大力量:在混亂中創造類別,在流動中建構身份。(註11)

場所的恐怖谷——建築與其不安心理學
這些美學之所以引發深刻的不安,其心理根源可追溯至精神分析的經典理論。佛洛伊德於1919年發表的〈不可思議之事〉(The Uncanny),便為此提供了核心的理論透鏡。(註12)他將「詭異」(uncanny)定義為一種源於熟悉事物的異化恐怖:「Unheimlich」的字面意為「不家常的」(un-homely),意指那些本應親密如家的事物,因某種原因變得陌生,並以怪異的形式回歸時所引發的恐懼。(註13)
這恰恰是閾限空間的心理本質:當日常的校園廊道或辦公室,因人的退場而頓失其「家常」的溫度,它便化為一個詭異的鏡像,映照出我們內心的恐懼。這一點,在現代認知科學的「恐怖谷」理論中得到了共鳴。(註14)透過近年研究可以發現,不僅是類人機器人,那些與現實僅有毫釐之差的建築空間,同樣能將我們拋入「恐怖谷」的深淵。(註15)一個理應人聲鼎沸卻寂靜無聲的場所,其看似正常的表象下的細微扭曲,正是觸發我們存在性不安的根源。

作為現代焦慮回應的懷舊——「核」
懷舊(Nostalgia)是構成夢核、怪核與閾限空間美學的核心情感支柱。這些美學系統經常挪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的視覺元素——童年遊樂場、早期網路圖像、過時的軟體介面,藉此營造出一種強烈的熟悉感,甚至能讓從未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產生對未知過去的懷舊之情。
懷舊在此是一種矛盾的雙重情感:既能在壓力與孤獨中提供慰藉與安全感,也可能因對現實的不滿而加深空虛,甚至引發「懷舊型憂鬱」(註16)。夢核美學正捕捉了這種苦澀參半的懷舊,對單純過去的渴望,始終伴隨著對已逝時光無可追回的悲傷,特別能觸動那些身處過渡階段、感到與社會疏離的人們。
人們在不確定的時代尋求懷舊的庇護,卻因不斷回望被美化的過去,更加深對當下的空虛與不安。夢核藝術完美地捕捉了這個苦樂交織的焦慮循環:其柔和的色調是懷舊的避難所,而那些失真、空曠的場景,則是從現實滲透進來的、無法擺脫的不安。

鬼魂學與失落明日的渴望
要觸及這些美學底下那層更深的時代憂鬱,我們必須召喚英國思想家馬克・費雪(Mark Fisher)的理論幽靈——「鬼魂學」(Hauntology)。此概念雖源於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哲學思辨,卻在費雪手中,費雪則將其轉化為分析當代文化的犀利工具。(註17)鬼魂學並非單純懷舊,而是一種對「失落未來」(lost futures)的哀悼。它所縈繞的,是那些曾被允諾、充滿希望,卻從未兌現的未來;這些未來的「幽靈」,如今仍在我們的文化潛意識中徘徊。費雪進一步在其著作《資本主義現實主義》(Capitalist Realism)中診斷,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瀰漫著一種「別無選擇」的集體意識,扼殺了人們對替代性未來的想像。(註18)他認為,這種想像力的貧乏,導致21世紀的文化陷入停滯,不再創造真正的新事物,而是無盡地回收、重組過去的斷簡殘篇。(註19)
於是,夢核與閾限空間的影像,便成為了「鬼魂學」在我們時代最為貼切的顯影。它們對上世紀末葉的耽溺,從來都不是溫馨的懷舊,而是一場指向失落烏托邦的憂鬱回望。凝視的是一個歷史門檻的另一端,是一個在集體記憶中,未來仍看似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時代:在新自由主義、氣候危機與數位飽和全面降臨之前的「昨日世界」。如今,這些影像中空洞的走廊、廢棄的商場,便是那個死去的未來,其鬼魂在我們當代風景中投下的巨大陰影。那些曾代表著穩定與繁榮的「常態」空間,如今在其空寂的狀態下,反而成為了最深刻的批判。當「人」從資本主義的核心場域中被抽離,剩下的便只有一個巨大的、等待被我們自身焦慮所填充的空殼。
這些圖像同構成了一套精密的視覺語言,用以捕捉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憂鬱——那是對熟悉之物的詭異顫慄、是懷舊的沉重甜蜜,更是「失落未來」的幽靈,在當下揮之不去的恆久縈繞。
這些美學的未來,或許早已在我們所處的當下展開。在一個被數位薄霧與現實危機所籠罩的世界裡,於存在的裂隙中:那條廢棄的走廊、那個意外的程式錯誤、那棟沉默的蚊子館,進行探索與敘事,本身就是一種抵抗遺忘的詩意行動。全球性的網路美學,其最強韌的生命力,或許正在於其深刻的在地化。當夢核的視覺語法,被用以訴說一個社群自身獨有的「失落未來」與「鬧鬼空間」時,它便從一種普遍、抽離的「氛圍」,蛻變為一種植根於現實的批判與反思工具。最終,這些空室裡傳來的回聲,將不僅映照我們的恐懼,更可能指引我們,找到在這個破碎時代中新的棲居之道。

註1 Van Gennep, Arnold. The Rites of Passage. 1909. Reprint,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2004.
註2 Lasky, Jack. “Liminal Space (Aesthetic).” EBSCO Knowledge Advantage TM, EBSCO, 2023.
註3 Blanchfield, Theodora. “What Is Liminal Space?” VeryWellMind, 19 Sept. 2022.
註4 Cho, Day, and Natalie Underberg-Goode. “Lost in Liminal Space: The Internet Legend of the Backrooms.” Contemporary Legend 4, no. 03 (2025): 18-37.; “1–20 of 659 Works in The Backrooms – Anonymous on /x/.” Archive of Our Own. Accessed September __, 2025.
註5 SCP基金會(SCP Foundation),為一個始於2007年的大型網路合作寫作計畫。其內容圍繞著一個虛構的秘密組織「基金會」,該組織致力於尋找並「控制、收容、保護」(Secure, Contain, Protect)世界上的異常(Anomalies)——從物品、生物到地點等各種超自然現象,保護人類社會免受其影響。其官方網站以維基(Wiki)形式運作,任何人皆可依循特定格式與標準,創作新的「SCP項目」報告。這些報告以冷靜、客觀甚至帶有官僚色彩的科學文獻口吻寫成,這種「偽紀錄片」式的風格,反而營造出獨特的心理恐怖感。詳請參見:“SCP Foundation Wiki.” scp-wiki.wikidot.com. Accessed September 19, 2025.
註6 McAndrews, Mary Beth. “‘The Backrooms’ Is A Found Footage Nightmare Freaking Out The Internet.” Dread Central, January 14, 2022.
註7 Liang, Yudi, and Zhang Yan. “Liminal Space and Ghost Time: On the Existence Anxiety and Cultural Metaphor of Dreamcore Art in the Digital Age.” Art and Performance Letters 6, no. 2 (2025): Clausius Scientific Press. DOI:10.23977/artpl.2025.060214.
註8 “Liminal Space, Dreamcore, and Weirdcore. A What tf, When tf, and why tf Breakdown.” Vapor95 Blogs, “Darknet” section.
註9 “Poolcore.” Aesthetics Wiki, Fandom. Aesthetics Wiki, n.d. Accessed September 19, 2025.
註10 Judkis, Maura. “Cottagecore, Cluttercore, Goblincore — Deep Down, It’s About Who We Think We Are.”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3, 2021.
註11 Mendez II, Moises. “What to Know About Corecore, the Latest Aesthetic Taking Over TikTok.” Time, January 20, 2023, 10:32 AM EST.
註12 Freud, Sigmund. The Uncanny. Translated by David McLintock. Introduction by Hugh Haughton.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3.
註13 Malewitz, Raymond. “What is the Uncanny? || Definition & Examples.” The Oregon State Guide to English Literary Term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August 4, 2020.
註14 Choo, Hyun, and Daniel M. Bernstein. “Structural Deviations Drive an Uncanny Valley of Physical Pla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82, no. 4 (July 2022): 101844.
註15 Newman, David B., Matthew E. Sachs, Arthur A. Stone, and Norbert Schwarz. “Nostalgia and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An Ecological Valid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 no. 2 (January 21, 2019): 325–47.
註16 Gelfond, Lucas. “Lost Futures: Burial’s Untrue, Mark Fisher, and Sonic Loneliness.” The Indy, March 25, 2021.
註17 Fisher, Mark. Ghosts of My Life: Writings on Depression, Hauntology and Lost Futures. Winchester, UK: Zer0 Book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