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自然界中令人類害怕的生物,為何在古代文明中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從臺灣排灣族的百步蛇守護神,到歐亞與美洲古文明中的人面蛇身神話,這種對蛇的崇敬跨越地域與時代,深深紮根於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中。我們對於蛇類的恐懼與敬畏,究竟是出於天性,還是文化塑造?讓我們一同探索蛇在人類歷史與神話中的角色,解開這段跨越文明的謎題。

即便現代都市人鮮少接觸蛇,仍可能在動物園感到不寒而慄,甚至夢見蛇或經歷蛇的夢魘。心理學家史帝芬斯(Anthony Stevens)認為,這可能是祖先遺傳的對蛇的敏感性,因為蛇的特徵——細長、彎曲、滑動、有毒牙與分叉舌——直覺上會觸發危險的意識。(註1)
蛇的圓長鱗身、蜿蜒行動,常被聯想到河流、山丘、植物根系與宇宙的盤旋。而棲息於黑暗的洞穴、樹根間或水域,讓蛇具有神秘與死亡的象徵,並與地獄、生育與豐饒相關聯。在許多早期文明中,蛇被認為能帶來降雨,是土地與水域之神,同時也與性力、生命更新、繁衍象徵密切相關,如蛻皮象徵新生,強調其與循環與永恆的關聯。
歐亞大陸的蛇神傳說: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中國
蛇常棲息於黑暗的地下洞穴中,這種神秘的生活習性使蛇成為陰間與神殿的守護者。而蛇、蠍因潛伏於曠野、致命而可怕的特性,自然而然被視為兇惡的魔神與黑暗恐怖力量的象徵。因此,將蛇奉為神明以祈求平安、避免傷害的信仰,廣泛存在於古地中海世界的各民族中。在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希臘與羅馬、希伯來、印度、中國等文化中,都能找到大量與蛇相關的器物、繪畫與藝術作品。
美索不達米亞:蛇與生命的起源
蛇的形象不僅與生命的創造有關,還緊密聯繫著大地母神和自然的更新循環。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研究,許多學者認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神話,似乎大同小異,皆可溯源自蘇美神話。譬如繼承了蘇美文化分支的古埃及神話,以及中國崑崙系神話中,原始古神多以「人首蛇身」的形象示人。
蘇美文明是起源於兩河流域下游的一個古老城邦文明,歷史可以追溯到 7500 年前的埃利都(Eridu,大約公元前 5500 年),是目前已知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埃利都有一位守護神叫恩基(Enki),後來又被稱作埃亞(Ea),他被視為文明的創造者、水神與智慧之神。在蘇美神話中,恩基和他的妹妹寧瑪(Ninmah)是以蛇為象徵的神祇,他們負責創造人類,並傳授醫學知識。
巴格達博物館(?)收藏的阿卡德倫圓筒印章,展現了蛇神恩基(Enki)與人類交流的場景。印章中,可以看到恩基身後有一個向下的箭頭,箭頭上方是一顆星星。這一組符號蘊含豐富的象徵意義,在泥板文獻中常被用作動詞,意指「說話」或「揭示」,表達了恩基傳遞真理和啟示的重要角色。(註2)

圓筒印章的發明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一大創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這些精緻的印章不僅可以用在密封罐子與籃子的粘土塊上,也可用於記錄商業或法律交易資訊的粘土板上,反映了當時的神話與宗教信仰,也象徵諸神對這項交易轉移行為的保證。

蛇神通常以獨特的形態出現在印章上,例如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為蛇形,捲曲的尾巴與頭戴角形頭飾突顯其神聖地位。在一些印章中,蛇神身邊還會有其他擬人化的神祇陪襯,增添蛇神作為超自然存在的威嚴與神秘感。
其中,蛇神尼拉(Nirah,或譯寧祿)是圓筒印章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長著雙角的寧祿造型,右手掌為蠍子,左手掌為翅膀,雙腳下連接的是向兩側伸展昂首張嘴的雙蛇頭。有時祂的下半身為蜿蜒直立的蛇身,蛇頭由尼拉親手握住。根據文獻記載,早在亞述時代(Assyria,約公元前8世紀末),長著雙角的尼拉已成為祭祀經文中常見的蛇神。(註3)

兩河流域出土的一塊著名的「界石」上,記載古巴比倫國王梅里希舒二世(Melishishu II,1,185-1,171BC 在位)將土地轉讓給幾位兒子的條文。(註4)界石浮雕諸神,最下層雕繪著人與蠍子、雙角蛇合體的尼拉神(Nirah)圖像。這個造型不僅展現了蛇神作為陰間守護者的角色,也反映了蛇與死亡、再生以及神聖保護力量的聯繫。

古埃及:象徵王權與守護力量
古埃及將蛇視為神聖與王室權威的象徵,同時,蛇被賦予陰陽平衡的象徵意涵,成為冥界與神殿的守護神。蛇神格化後延伸出各式形象,象徵著不同的神祇。例如被描繪成蛇首人身的女神雷內努特(Renenutet),象徵食物豐收與生育力。以及守護著冥界入口的蛇形神奈赫布考(Nehebkau),經常被畫上人類的雙足,代表陰間的神秘與威力。

在古埃及的神廟和法老的陵墓中,蛇是不可缺席的守護神。古埃及喪葬用的《死亡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是指引亡者前往來世的陪葬文書。其中所描繪通往冥界的每個隘門,幾乎都有蛇神駐守。在這個《來世之書》(Amduat)中,描述法老的靈魂跟著太陽從西方的地平線消失,前往永生復活之路的過程。

埃及人相信亡者跟隨著太陽神進入冥界後,會經過12個區域,在最後第12個小時是太陽神的新生,畫面會出現一條大蛇,因為日出的過程發生在「環繞宇宙之蛇」的體内。乘載著太陽神的船,從一條名叫「神聖生命」的巨蟒尾巴進入,在眾人合力下船從大蛇的口中拉出,於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恢復新生。此時太陽神變成聖甲蟲形象的「克布拉」(Khepri)飛昇,而跟隨著太陽神的亡靈也會一同重生了。

埃及眼鏡蛇=烏賴烏斯Uraeus
在古埃及,「烏賴烏斯」(Uraeus)這個符號代表了眼鏡蛇女神瓦吉特(Wadjet),祂以一條準備撲向獵物的眼鏡蛇的形式出現,常被固定在下埃及法老的頭冠上作為身分的象徵,代表王權、神權與神聖的最高權威。辛努塞爾特二世法老頭冠上的烏拉烏斯由純金製成,黑色花崗岩眼睛,深群青青金石蛇頭,喇叭形眼鏡蛇翼由深色紅玉髓與天河石鑲嵌。而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位法老圖坦卡門(公元前1341-1323)的木乃伊面具,上面同時安置有眼鏡蛇與上埃及的守護女神禿鷹奈赫貝特(Nekhbet),代表著下埃及和上埃及的統一。

「烏賴烏斯」的眼鏡蛇形象也被裝飾在其他王室成員的飾品上。這件金製袖口手鐲屬於一位男子,其內側刻有王子的名字——內瑪雷斯(Nimlot或 Nemareth)。手鐲中間展現出典型的古埃及男孩特徵:裸體、頭側留著一縷長髮、手指放在嘴旁。從他手中彎鉤狀的權杖、額頭上的蛇形標記,以及月牙與圓盤組成的頭飾中,推測他很可能是神靈哈波克拉底(Harpocrates)。

在男孩的左右,還描繪了兩條眼鏡蛇形的守護女神,守護著月亮符號,象徵著上埃及與下埃及的保護神靈,代表了宇宙的秩序與和諧。男孩蹲坐於幾朵盛開的藍蓮花(原鑲嵌青金石)之上,藍蓮花每到黎明便會隨著陽光浮出水面,象徵太陽從原始海洋中升起,寓意著生命與重生。

在古埃及,神經常被描繪成具有人體和動物頭的。卻不太常見,僅有人頭附著在動物的身體上。在眾蛇神中形象最特殊者,當數有著人首蛇身形象神祇。例如女神伊西斯(Isis),她是埃及神話中的冥王歐西里斯的妻子(兩人為兄妹),頭頂上像如王座般(throne)的頭飾,是伊西斯的重要特徵。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人面眼鏡蛇青銅雕像,頭戴雙羽和有角的太陽,館方推測可能為女神伊西斯(Isis),但相似的雕像在埃及博物館卻被標示為女神雷納努特(Renenutet)。

希臘化與羅馬帝國的傳播
實際上,在古埃及宗教中,伊希斯(Isis)與雷尼努特(Renenutet)這兩位女神,其形象和職能常常有重疊,尤其是在蛇的象徵上。這種神祇間的融合,不僅體現了古埃及人對神祇多重屬性的理解,也顯示出宗教信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特性。
到了希臘化時期(約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希臘與埃及的宗教逐漸融合,許多本土的埃及神祇與希臘神祇的特質開始交織。例如,雷尼努特作為豐饒女神,與伊希斯這位廣為人知的宇宙女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伊希斯-特爾穆提斯(Isis-Thermouthis)」形象。這位新神祇以蛇身為特徵,象徵著豐饒、保護和生命的再生。(註5)

人們對伊希斯的崇拜,在羅馬帝國時期廣泛流行。上面這件羅馬時代的《伊希斯-特爾穆提斯空心陶土雕像》形象生動,半人半蛇,身披伊希斯披肩,邊緣流蘇隨風飄動,從中露出蛇身,頭戴裝飾有羽毛的角冠,冠上還有圓盤和麥穗。她的右手高舉,手中緊握一條戴皇冠的眼鏡蛇,顯示出她神聖的力量與保護之力。
古中國:女媧與伏羲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女媧與伏羲是人首蛇身的創世神。他們共同創造人類,象徵天地陰陽的結合。而女媧造人的傳說與蘇美爾文明中的恩基和寧瑪有相似之處,顯示了蛇形象與生命起源的普世關聯。在古代繪畫中,人首蛇身的形象常被解讀為生殖崇拜的象徵,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繁衍的熱切期盼。

漢代在山東武梁祠的西壁第二層發現一組刻有11位古代帝王的畫像磚,這組古代帝王圖從傳說中人類的創世始祖伏羲與女媧開始刻畫。畫面中央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以蛇身交尾,女媧持規、伏羲拿矩。

此外,八世紀新疆一帶的墓葬中也常見神話人物「伏羲女媧」為主題。上面這件《伏羲女媧圖》發現於吐魯番地區的阿斯塔納墓穴中。圖中央為兩神相望,左側是女媧,右側是伏羲,上半身為人身,下半身則是互相纏繞的蛇形。兩神各持規彎曲的矩尺,象徵天圓地方這一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圖邊緣有許多小孔,據推測這是將圖掛在頂棚上時留下來的釘子的痕跡。神像先以重墨線勾勒出輪廓後,塗上厚厚的紅色和白色顏料製作,背景描繪日月星辰,形成了一個小宇宙。
古印度:半人半蛇的納吉尼與納迦
印度教傳統中有一位女性蛇神納吉尼(Nagini),與男性蛇神納迦(Naga)既是兄妹,也常被視為夫妻,展現了蛇文化中常見的近親通婚神話。納迦夫妻象徵水域、生殖力和繁榮,通常以眼鏡蛇或半人半蛇的形象,出現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傳說中。此類人首蛇身的形象,與蘇美爾和中國等古文明的創世神話,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美洲古瑪雅文明:卡維爾與蛇的創世意象
瑪雅神話中的閃電之神卡維爾(K’awiil)以蛇形右腿為特徵,象徵創造與力量。他的蛇形腿常展現出新生命或超自然生物,暗示著蛇作為通往其他世界的門戶。此外,蛇在瑪雅文化中也與羽蛇神相關,代表天上與地下的力量統一。


這件瑪雅神話陶器,描繪了諸神如何運用神力變化來誘惑女神的場景。在這段傳說中,閃電之神 K’awiil 的腿上生長出一條巨大的蛇,這條蛇將一位年輕的女神纏繞住。隨後,一位年邁的神從蛇口中出現,並向女神撲去。象形文字的記載則提到了這次遭遇的結果——一位神的誕生,很可能正是由此而來。
半人半蛇的蛇神,在全球各大文明中展現出許多跨越地域與文化的共性。今日被視為陰暗且危險的爬蟲類——蛇,在古代人心中卻擁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它既是創世與生命的象徵,與創世神話和生殖崇拜緊密相關,又代表著陰陽平衡與再生,同時擔任守護與威懾的角色,深刻影響了人類的文化與精神世界。
註釋
註1 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薛絢譯,《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立緒出版,2006。
註2 Anton Parks, Eden : la vérité sur nos origines, Nouvelle Terre, 2011.
註3 林文彥,〈東西方印章比較研究—以神話肖形印為例〉,《書畫藝術學刊》,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出版,第21期,頁15-58。
註4 曾宗盛,〈蛇的傳奇-蛇的圖像在古代近東與在聖經中象徵意義〉,《玉山神學院學報》11,2004。
註5 Massimiliano Franci, Isis-Thermouthis and the anguiform deities in Egypt: a cultural and semantic evolution,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chaeology, 2016.04, PP.35-40.
參考資料:
朱蓮,〈試從蛇的圖像、蛇形標誌、人與蛇合體的靈獸造型與寓意談地中海古文明蛇文化的共性與區域特性〉,《跨界:大學與社會參與》,2015,頁95-182。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1.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