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最真實的韓國審美樣貌:粉青沙器/Buncheong

最真實的韓國審美樣貌:粉青沙器/Buncheong

淺川伯教將朝鮮時期陶瓷器作出時代的區分,分為初期、中期、後期及末期,並指出在李氏朝鮮最早的100年間正是粉青沙器(三島)的全盛時期。同時也點出了粉青沙器幾個重要的裝飾特徵,包含雕刻、象嵌、鐵繪及刷毛等。

說起韓國歷史上知名的陶瓷類型,大家可能會想起高麗時代(918-1392)的青瓷,此時期的青瓷顏色如翡翠般,也被稱之為「翡色青瓷」,且與中國青瓷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接著,會被談及的或許是朝鮮時代(1392-1897)的白瓷,朝鮮白瓷有著古樸文雅的氣韻,時常以鈷料描繪簡單卻帶點趣味的草花紋(日本稱「秋草手」),是朝鮮白瓷獨有的風格。不知道是否大家發現,接續的兩個朝代在陶瓷器燒造上竟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難道美感會這樣一夜轉變嗎?當然不是,在高麗青瓷走向朝鮮白瓷的路上,還有一種韓國獨有的陶瓷風格,那就是「粉青沙器」(圖1)。

圖1 朝鮮時代〈粉青沙器恭安銘大碟〉,韓國中央博物館藏。©韓國中央博物館Open Data

不只是過渡

粉青沙器(Buncheong),全稱為「粉粧灰青沙器」,該名稱是由朝鮮美術史學家高裕燮(1905-1944)所提出,主要指稱14世紀後期到16世紀末朝鮮半島各地所燒造的一種陶器(炻器),這種陶器特徵為使用灰青色胎土,並於胎土上施罩白色的化妝土。粉青沙器在19世紀的日本陶瓷研究圈中又被稱作「三島」,但其原由並不清楚。同時「粉青沙器」也不見於文獻中,當初命名的美術史學家應當是以其製作及裝飾特徵來命名的。

不像高麗青瓷或朝鮮白瓷,粉青沙器的研究起點較晚,最初學術圈僅將粉青沙器看成高麗青瓷的遺留物,只是青瓷過渡到白瓷的一種樣貌。最先開始研究粉青沙器的人應為日本人,在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有一些陶瓷學者走遍了各地的陶瓷窯址,對於朝鮮半島陶瓷歷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中,淺川伯教曾針對朝鮮陶瓷史發表了〈李朝陶瓷器的介紹〉(1922),文中首次對朝鮮時期陶瓷器作出了時代的區分,一共分為初期、中期、後期及末期,並指出在李氏朝鮮最早的100年間正是粉青沙器(三島)的全盛時期。同時也點出了粉青沙器幾個重要的裝飾特徵,包含雕刻、象嵌、鐵繪及刷毛等。

在韓國光復後,對於粉青沙器的研究隨著陶瓷窯址的科學發掘逐漸獲得重視,更多學者將目光專注在其上。在1973至1976年出版的《韓國美術全集》率先出版一冊專門討論李氏朝鮮的陶瓷器。隨後發行的《韓國之美》(1977-1983)中便有一冊專門討論粉青沙器。相關學者中以尹龍二和姜敬淑的研究最有突破性,前者討論到15世紀前半粉青沙器應是國家必要的陶瓷用品,並由各地陶瓷窯口製作為進貢品;15世紀後半開始粉青沙器由官方經營的製造場製作。16世紀後半,陶瓷生產重心從粉青沙器移到白瓷,令粉青沙器走向歷史。這種製作重心的轉移應該是有意的,而非某些論述中認為全是因為壬辰倭亂(1592-1598,日本豐臣秀吉進攻朝鮮之戰役)之故而走向消亡。後者則是實際踏查了韓國全國255處粉青沙器窯址,了解到當時粉青沙器在國內的盛行程度、技術之高及有多樣器型等特徵。除此之外,因為在各窯址採集了不少的破片,才得以為粉青沙器譜寫出精確的編年史。

誕生在轉捩點的自我風格

朝鮮時代以儒治國,開創出新的政治、文化面貌,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為朝鮮王朝第四任君主世宗(1418-1450)以集賢殿為中心創造出了韓文,建築起了朝鮮民族文化光輝時刻。這個時期不只創造出了韓文,在活字版印刷、天文、農業、科學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發展,隨後還編纂了國家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15世紀末)。朝鮮王朝雖然在16世紀末遭遇了壬辰倭亂,對於國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危機也是轉機,朝鮮王朝經濟發展走向地方勢力發展快速、富農與巨商奮起的時代,致使原本封建結構中的社會地位發生改變,庶民文化快速抬頭。

目前可知,粉青沙器作為朝鮮王朝早期主要的陶瓷燒造品,曾經在15世紀風光一時。關於粉青沙器的發展,姜敬淑將其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胎動期、成立期、發展期及變化衰變期。

最初的胎動期在14世紀下半葉(1365-1400),此時的高麗王朝內部動盪不安,戰爭紛亂讓陶瓷器的製作品質開始下滑,此時期可見到象嵌青瓷上出現了日後粉青沙器中常見的蓮花唐草紋,另外器形上也出現了粉青沙器代表器形之一的S形梅瓶。

成立期(1400-1432)為粉青沙器燒造的初期,此時的作品繼承了前一個時期的蓮花唐草紋,姜淑敬提到了兩件帶「恭安」及「恭安府」款的例子,前者碗心即鑲嵌裝飾著蓮花唐草紋,而後者在碗中心則是以菊花紋為主要的裝飾紋飾。成立時期的粉青沙器裝飾上主要延續了高麗青瓷的象嵌技法外,也漸漸發展出獨特的印花技法。根據《世宗實錄》的記載可知,這個時期全國大概有324個瓷器所、陶器所,考古發掘發現這些窯址出土中不乏帶有蓮花陶草紋的作品,可見高麗青瓷對於早期粉青沙器的影響。然而,共伴出土的印花裝飾破片更說明了粉青沙器即將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從窯址遍布全國各地也可以確知,此時宮廷粉青沙器的獲得以各地的貢納為主。

發展期(1432-1469)的粉青沙器表現出絕頂的印花技巧外,也出現了獨特的剝地技法、雕刻技法等,這些都是在之前的高麗青瓷沒有看見過的。發展期的下限定在1469年的原因,姜敬淑解釋這是因為在這一年官方完成了《經國大典》,當中明文規定了京畿道的官方白瓷窯場的運作,此舉正式將白瓷製作納入了官方體系之中,也是未來粉青沙器與白瓷製作的轉折點。

變化衰變期(1469-1540)的粉青沙器因為失去了官方納貢的身分,製作風格上趨於粗曠,但更加奔放、自然,出現了以刷毛於胎土上刷白土的特殊的作品,這類作品在日本稱「刷毛目」,刷毛目的粉青沙器中有不少碗形茶器,後來都流往日本,備受茶人的喜愛。

粉青沙器的樣貌

.象嵌

象嵌類粉青沙器技法應沿襲自高麗青瓷,主要是在胎土上將紋飾的部分剃除部分,填入不同顏色的胎土後入窯燒造。這樣一來,燒製完成的作品在紋飾方面就會產生不同的顏色區塊。如韓國中央博物館藏〈粉青沙器恭安銘大碟〉(圖2),該作品內壁從碟心到口沿至少三層的裝飾帶,紋飾各異,皆是以象嵌的方式做成。該作品在外壁下緣處象嵌有「恭安府」款,屬於14世紀早期的作品。鼎盛時期的粉青沙器象嵌紋飾更顯精細,且紋飾帶有自我風格,如韓國中央博物館藏的〈粉青沙器象嵌草花蘆紋梅瓶〉即為一列。

圖2 朝鮮時代〈粉青沙器恭安銘大碟〉,韓國中央博物館藏。©韓國中央博物館Open Data

.印花

印花紋飾是粉青沙器一大特徵,是其獨自發展出來的裝飾技法,常見者為同一個紋飾反覆壓印,如〈粉靑沙器印花紋注子〉(圖3)整器、包含把及壺嘴等處,都壓印著相同的圓形印子,一看還頗有現代藝術風格。另外,粉青沙器的裝飾技法也常常互相結合,如〈粉青沙器象嵌印花牡丹紋龍頭注子〉(圖4),在壺中央的開光內以象嵌技法裝飾花草紋外,器身部分區域也使用印花技法壓印連續的圓形紋,並填入白土使其更加明顯。

圖3 朝鮮時代〈粉青沙器印花紋注子〉,韓國中央博物館藏。©韓國中央博物館Open Data
圖4 朝鮮時代〈粉青沙器象嵌印花牡丹紋龍頭注子〉,韓國中央博館藏。©韓國中央博物館Open Data。

.剝地

剝地技法可能是從象嵌技法進一步延伸而來。「剝地」顧名思義是將施罩於胎土上方的白色化妝土剝除,這裡會看到兩種情況,一是將紋飾以外的部分剝去化妝土,露出灰白色的胎土以襯托紋飾的白,〈粉青沙器雕花剝地牡丹紋扁瓶〉(圖5)正是如此;相反地,也見有將紋飾的部分剝去化妝土,以深色胎土來表現紋飾。由此可知粉青沙器的紋飾技法在使用上是相對自由、不受拘束的。

圖5 朝鮮時代〈粉青沙器雕花剝地牡丹紋扁瓶〉,韓國中央博館藏。©韓國中央博物館Open Data

.鐵繪

在晚期的粉青沙器中常見有鐵繪作品,即是在白色化妝土上以氧化鐵成分描繪紋飾,如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的〈粉青鐵繪蓮池鳥魚紋俵壺〉(圖6)就是一件紋飾生動的作品。該作品主要的一面描繪了一隻鳥捕食水中小魚的一霎那,小鳥撲騰著牠的雙翅,竭盡力氣想要獲得這隻小魚飽餐一頓。

圖6 朝鮮時代〈粉青鐵繪蓮池鳥魚紋俵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藏。©六田春彥攝影,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Open Data

姜敬淑在其書中談到粉青沙器的製作呈現出了韓國人最真實的一個樣貌,當中所裝飾的鳥、魚、花草等都實在地表現出製作者的童趣,也希望能搏君一笑。裝飾當中所帶有的生命力恰好地展現出了韓國人最初的審美意識。她說,在眾多韓國藝術作品中,若要選出一件最道地的韓國風味者,多數人應該就是會選擇粉青沙器吧。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尹龍二著,片山まび譯《韓国陶瓷史の研究》,東京都:淡交社,1998。
降矢哲男《中国朝鮮の陶磁器》,京都市:淡交社,2018。
姜敬淑著,山田貞夫譯《韓国のやきもの:先史から近代、土器から青磁・白磁まで》,京都市:淡交社,2010。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術》386期〈最真實的韓國審美樣貌:粉青沙器/Buncheong〉,作者:王怡文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怡文( 9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