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寶成專欄】一間真正開放的藝術銀行:我的社群經歷(之二)

【張寶成專欄】一間真正開放的藝術銀行:我的社群經歷(之二)

這個銀行沒有實體空間,充其量只是一個加密錢包。雖然跟藝術世界行之有年的購藏傳統相同,但網際網路卻讓藏品不再是「收而藏之」的稀缺資源,反而是二十四小時全年都能供人欣賞和瀏覽的公共財。不僅如此,這個網路還是分散式的區塊鏈,為藝術品的收藏行為和所有權進行了記錄、儲存和擔保。說到這裡,或許有讀者看到其他單位和制度的影子;不過,FAB DAO的「藝術銀行」跟它們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很難忘記一群人熱烈討論作品的畫面。

他們多半不是訓練有素的學者,也不是機構聘請的專家,甚至很少能稱得上是藝術愛好者,卻盡可能地講述自己喜歡或看中作品的理由。這些理由不太是立基在藝術史或實體藝術生態圈的縝密分析,卻自有一套道理。這群「網友」會主動聚集起來,是因為區塊鏈這項技術,更是因為手邊皆握有名為「百岳計畫」的非同質代幣藝術品。由於後者帶來的資格,他們得以寫下提名理由,約定時間彼此分享心得,最後經過投票,動用組織資金,實際完成購買與收藏。

這是FAB DAO的「藝術銀行」。FAB DAO的全名就是Formosa Art Bank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因此「藝術銀行」雖然只是其中一個部門或持續性的專案,卻最能呼應組織名稱。 

這個銀行沒有實體空間,充其量只是一個加密錢包。雖然跟藝術世界行之有年的購藏傳統相同,藏品往往代表了買家的態度、品味和立場,但網際網路卻讓藏品不再是「收而藏之」的稀缺資源,反而是二十四小時全年都能供人欣賞和瀏覽的公共財。不僅如此,這個網路還是分散式的區塊鏈,為藝術品的收藏行為和所有權——由FAB DAO真實持有——進行了記錄、儲存和擔保。 

說到這裡,或許有讀者看到其他單位和制度的影子:在作品評議方面,是包含了一套提名觀察及評審流程的台新藝術基金會;在實際購藏方面,是文化部推動並落腳台中的同名單位「藝術銀行」。不過,FAB DAO的藝術銀行跟它們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首先,在2022年非同質代幣進入台灣主流輿論的時刻,一群網路上彼此不認識的同好慢慢聚集起來,在黃豆泥等人的組織下成立並加入了FAB DAO。他們同時進行著兩件事:販售非同質代幣藝術品,獲取收益支持非營利或公益團體;用加密貨幣購買非同質代幣藝術品,支持藝術創作者。前者主要就是「百岳計畫」——五位數位創作者共同發行以台灣山岳為主題的生成藝術作品,售出後的收益流向FAB DAO;此外,部分創作者因為受到FAB DAO的幫助,也自願捐款給組織。後者則逐漸發展成藝術銀行。

百岳計畫在非同質代幣賣場OpenSea的頁面。(圖/張寶成提供)

這裡的重點是「自發聚集」。由於新科技的出現,愛好者們在無外在壓力和命令的情況下,彼此結成一個社團,並且在獲得了基本資金的前提下思索著接下來的實踐。

其次,在整個2023年,FAB DAO先後草擬各項規範,不只針對藝術銀行——就提案資格、提名理由、開會日期和表決方式等方面,皆一一給出說明——更包含FAB DAO的另外兩個部門「行動客廳」和「超證實驗室」。這些規範名為「FAB DAO改進提案」(FAB DAO Improvement Proposal,簡稱FIP),至今已進入第三個版本。雖然FAB DAO的積極行動者不出十人,卻為後續的行動和潛在的新進者給出指引。組織內部將這一連串作為稱作「DAO化」,真正落實「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之名,特別是「自治」的部分。由於筆者也參與其中,深知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歷程可見拙文

這裡的重點是「自我立法」。換句話說,原本鬆散自發的個體必須後設性和反身性地識別自己行動的前提,明文規定彼此的關係和組織的狀態,一切不假他手。

第三,今年(2024)起,按規則做事。至少在藝術銀行方面,已經實質完成至少兩輪購藏。FAB DAO各部門皆設有兩名聯絡人,筆者曾是藝術銀行的聯絡人之一,我們必須召集成員開會,討論作品,此前也需提醒大家繳交提名理由。如今我已卸下此職,交棒給其他「DAO友」。由於各部門聯絡人共同管理FAB DAO的加密錢包——形式上是「多簽錢包」,即多人共管,後續行動皆須這些人的錢包簽核——所以從購買作品所需的資金花費到移除和增添聯絡人等人事異動,我們都必須在鏈上網站點選相關指令。幾個月前,新的藝術銀行聯絡人已經帶領大家完成新一輪的評議和購藏。

平日成員們在Discord聯繫提案事項。(圖/張寶成提供)
FAB DAO藝術銀行的多簽錢包,可在這裡查閱。(圖/張寶成提供)
FAB DAO行動客廳的多簽錢包,資金異動中,需右側多名錢包持有者簽核。(圖/張寶成提供)

這裡的重點是「自主行動」。因為有了規範,原來出於愛好和直觀的聚集,終於成為「有所本」的群體行動。從召開會議、討論作品到完成購藏,都是所有「DAO友」按照相關規範自主參與及完成的。

自發聚集、自我立法、自主行動,三道關卡可謂關關難過,全程沒有一絲一毫民間企業和政府部門介入的痕跡,百分之百的野生,徹底來自社群;更不可思議的是,完全在線上和鏈上進行。這意味著任何人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加入。條件只有一個:購買一張百岳計畫的非同質代幣藝術品,支持FAB DAO及其藝術銀行——是的,辛苦的聯絡人有薄酬。

最後,以上流程都由成員記錄並公開,完全可以受到外界和FAB DAO內的檢驗。

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作品討論現場。的確,參與者有藝大學生,甚至還有藝術家和曾經在國內藝術機構服務過的人員,但由於討論及購藏的對象目前僅限區塊鏈上的藝術品,只要在該生態系衝浪過,甚至只是偶爾瞥見有趣、有意義的鏈上作品,就能自由提出見解,因此藝術銀行的參與者還包括一般上班族。

每個人在表單內羅列作品名稱與連結,再寫下提名理由和欲購藏版次的費用,右側欄位延伸下去,可見成員們票選的數字總和。(圖/張寶成提供)
FAB DAO藝術銀行局部藏品。(圖/張寶成提供)

我們可以發現,就算是受過藝術訓練的參與者,也在過程中跟其他人平起平坐。分享心得總是雙向的學習,一方面考驗自己的經驗、思緒、書寫與口條,另一方面作為聆聽者,也能從他人的觀察中獲益。在這裡,缺乏藝術背景的成員默默地跟有相關訓練的成員學習,後者則驚訝於前者精準的眼光和順暢的表達,他們獲得的教益可能比付出的貢獻多更多。

就像在區塊鏈上註冊身分和操作資產無須特許一樣,大膽指出自己喜歡的、值得收藏的作品,本身也不應該有資格限制。這不是說藝術品的內涵沒有好壞之分,藏家和評論者的眼光沒有優劣之別,而是說好壞優劣是在討論中產生的,持續地聆聽和分享方能促成審美標準的逐步形成,FAB DAO藝術銀行對提案作品的討論,因此成為一個小型藝術教育的現場。這一切不只發生在企業和政府之外,更發生在學院和教室之外。

這就是我體驗到的社群,一個融合了金融、科技、藝術、公益、教育和人際網絡的複合體。

張寶成( 33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