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朱銘美術館重新開放、梵谷博物館專家揭露梵谷早期贗品、細江英公逝世、魯賓藝術博物館關閉轉型、内蒙古出土迄今體積最大紅山玉龍

藝聞摘要:朱銘美術館重新開放、梵谷博物館專家揭露梵谷早期贗品、細江英公逝世、魯賓藝術博物館關閉轉型、内蒙古出土迄今體積最大紅山玉龍

Fortnight Digest 2024.10.01-10.14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4年10月1日至10月14日。

朱銘美術館災後回歸、重新開館

經歷開館25年來首見的嚴重水患衝擊之後,朱銘美術館於10月15日(二)重新開館,並與在地社區一起迎向災後振興的挑戰。本月4日受颱風山陀兒及其外圍環流影響,金山單日降雨量超過600毫米,山洪暴漲成災,朱銘美術館也受到重創,即使戶外園區的多處水池發揮滯洪效果,美術館仍淹水嚴重、泥漿橫流,機電設備受損之外,廣大園區內的展品及庫房典藏作品也受到災損。雨歇之後,朱銘美術館團隊全力展開清理與復原工作,抽水、清除淤泥、搬運樹枝與落葉、恢復展廳原貌、檢查並評估作品受損情況。但隔沒幾天金山再度發生強降雨,復原工作更加艱辛,重新開館日期一延再延。

10月15日重新開館,適逢日本社區設計專家山崎亮應邀在朱銘美術館為「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舉辦社區設計工作坊,與北海岸地區的社區工作者交流經驗。「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也將持續展出。朱銘美術館表示,朱銘創辦人向來強調朱銘美術館是大家的美術館,美術館開館25年來深耕在地,與萬金石地區的學校、藝術工作者、社區工作者長期結盟,「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更進一步串連北海岸的多元資源、接軌國際,期待以藝術能量形塑臺灣北海岸成為魅力海岸。

延伸閱讀 ︳遭風雨重創的朱銘美術館全力善後,需政府與民間多方協助

延伸閱讀 ︳以「物」作為亞洲雕塑視野的新探索: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

朱銘美術館重新開館前夕,工作人員重新掛上「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宣傳掛布。(朱銘美術館提供)

梵谷博物館專家揭露三件梵谷早期贗品

今年10月份《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中,三位來自梵古博物館的專家 Teio Meedendorp、Louis van Tilborgh 和 Saskia van Oudheusden,共同揭露三件私人收藏的「梵谷」作品並非真品。他們將1970年由Jacob-Baart de la Faille編撰的權威作品目錄中,部分原本被認定為梵谷真跡的作品重新鑑定為偽作。

《餐廳內景》長期被視為梵谷《巴黎大湯餐廳內景》(私人收藏,1887年11月至12月)的第二版本。但博物館專家鑑定發現,該畫的粗糙筆觸和色彩與梵谷的巴黎時期風格不符,並使用了1935年才出現的合成顏料錳藍。原作中的紅色秋海棠被錯誤地詮釋為黃色向日葵,這一改動顯示仿製者試圖利用向日葵這一元素來吸引買家。

三件贗品,左:《女子肖像》(1902-09),私人收藏,法國。中:《餐廳內景》(局部)(20 世紀中葉),私人收藏。右:《雪中的拾柴者》 (1904-12),私人收藏。(©阿姆斯特丹梵古博物館)

《女子肖像》來自Gerbrand Visser的遺產,曾在2008年被梵谷博物館鑑定為真跡,並於2011年在佳士得拍賣中以99萬美元成交。然而,2019年博物館接到另一幅類似畫作的鑑定申請,經技術研究發現,佳士得出售的畫作其實是由複製者臨摹的。原作在1909年後進入私人收藏,推測複製品可能在1902至1909年間製作。儘管如此,尚不清楚複製者是否有意將其冒充為梵谷真跡。

第三件偽作是一幅《雪中的拾柴者》水彩畫,描繪了紐南男子。這幅畫於1912年首次出現,後來被納入de la Faille作品目錄。在2020年被梵谷博物館鑑定為1904至1912年間的仿作,創作者根據1904年發表的照片臨摹。證據包括畫面未能描繪出布拉班特農民的長棍和雪覆屋頂等細節。值得注意的是,《Burlington》提到的三幅偽作中,有兩幅是在1900年代初期完成的,顯示梵谷去世後其作品的價值迅速上升,成為仿製或偽造的對象。


細江英公逝世,享壽91歲

日本戰後標誌性攝影師細江英公(Eikoh Hosoe,b.1933,原名敏廣/としひろ) 於9月16日於東京逝世,享壽91歲。這位日本戰後攝影大師最廣為大眾所知的,是他曾拍攝日本小說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 的寫真集《薔薇刑》,是被譽為與暗黑舞踏宗師大野一雄、普普藝術家草間彌生齊名的國寶級藝術家。細江英公以黑白攝影著稱,其以高對比的黑白影像表現如鬼魅般肢體與環境,是他獨具個人特色的視覺風格。壯年後他曾提在自己的自傳中提出「球體寫真二元論」,將攝影的多樣可能性比喻為地球,將主客觀比喻為球體的南北二極,以此試圖超越現代攝影中的二元觀點。

1933年,細江英公出生於山形縣。1952年進入東京寫真短期大學(現為東京工業大學)後, 1957年參與評論人福島達夫策劃了一個名為「十眼」的展覽,並和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佐藤明和丹野章等人共同創立影像團體「VIVO」,其提倡主觀性紀實攝影,與上一代反對主觀的紀實攝影前輩引發日本攝影史中著名的「名取-東松爭論」。

1974年,細江與深瀨昌久、東松照明、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等人設立 WORKSHOP 寫真學校,同年首度受邀到紐約MOMA「新日本攝影」(New Japanese Photography)展出作品;1975 年擔任東京寫真短期大學教授;1981年擔任日本寫真協會副理事長;1994 年擔任東京工藝大學藝術學部教授。他曾提議成立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以教育為目的收藏原始攝影版畫,並成為首任館長。

細江英公(Eikoh Hosoe)。photo: Jean-Baptiste Huynh

魯賓藝術博物館關閉轉型

座落於於紐約市曼哈頓的魯賓藝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素以喜馬拉雅藝術展覽聞名,主要展示創辦人唐納德.魯賓(Donald Rubin)和雪莉.魯賓(Shelley Rubin)伉儷的數千件收藏。今年1月底,館方預告將在秋季結束實體場館,轉型為無界博物館,引起廣泛關注。

10月2日是該館創立的20週年,也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10月7日,館方在館外舉辦閉館儀式,建築懸掛了上百張寫著祈願的旗幟,現場並邀請藏族藝術家表演,紀念博物館最後一次閉門。

館長Jorrit Britschgi今年受訪時,曾談及博物館由實體轉型的心境:「與一件美好的作品實際面對面,讓它訴說自己的故事,有著不可取代的力量。不過,能實際來到我們博物館參觀的人畢竟還是有限,所以投入數位轉型能讓我們觸及更多各地的觀眾。」魯賓藝術博物館的本館雖然關閉,但展品將以借展方式巡迴各地,亦有完善的數位資料庫歡迎大眾使用。

延伸閱讀│時代先行者, 喜馬拉雅藝術在雲端 :專訪紐約魯賓博物館館長Jorrit Britschgi

紐約市曼哈頓的魯賓藝術博物館(Rubin Museum of Art)關閉轉型。

内蒙古出土迄今體積最大紅山玉龍

今年是「紅山文化」被命名的70週年,在9月22日召開的70週年研討會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赤峰市敖漢旗下窪鎮元寶山積石塚的考古進展。這座紅山文化遺集墓葬建築與祭祀建築於一體,是目前所知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一處南方北圓、南壇北塚的紅山文化晚期建築遺存。

在一個北向圓形墓葬、南向方形祭壇的遺址中,發現了紅山文化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體積最大的一件玉龍,長15.8公分,寬9.5公分,厚3公分,約有成人手掌大。這次考古發掘還出土了百餘件紅山文化玉器,幾乎涵蓋了紅山文化玉器的所有類型。

紅山文化玉器十分出名,在考古界和玉器界有「北有紅山、南有淩家灘」之說。紅山文化的玉器,尤其是玉龍、玉豬龍和玉琮等,被認為是與天溝通的媒介,具有宗教和禮儀功能,常被用於祭祀儀式,象徵著權力和神靈的聯繫,亦是社會等級的標誌。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下窪鎮元寶山積石塚發現紅山文化目前考古發掘最大的玉龍。
ARTouch編輯部( 165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