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時代先行者, 喜馬拉雅藝術在雲端 :專訪紐約魯賓博物館館長Jorrit Britschgi

時代先行者, 喜馬拉雅藝術在雲端 :專訪紐約魯賓博物館館長Jorrit Britschgi

魯賓博物館(The Rubin Museum of Art)座落於紐約曼哈頓,是西方第一間專營喜馬拉雅及西藏藝術文物的博物館,除了一般性展覽,近年更積極以當代策展方式推廣藝術,該館的曼陀羅實驗室(Mandala Lab)是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如今有近四千件收藏,涵蓋卷軸畫、唐卡、佛像、法器等,是公認的喜馬拉雅藝術殿堂。

喜馬拉雅藝術源自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流傳於青藏高原、尼泊爾、喀什米爾、不丹一帶。對於臺灣或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說,接觸這類藝術品,或是了解背後的文化,似乎存在不少門檻,難免有遙不可企的印象。您也許不知道,有一座專精於喜馬拉雅藝術的博物館,已經將來自山巔的藝術雲端化,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輕鬆地認識這項藝術。

魯賓博物館(The Rubin Museum of Art)座落於紐約曼哈頓,是西方第一間專營喜馬拉雅及西藏藝術文物的博物館,最初的館藏由唐納德.魯賓(Donald Rubin)和雪莉.魯賓(Shelley Rubin)伉儷建立,如今有近四千件收藏,涵蓋卷軸畫、唐卡、佛像、法器等,是公認的喜馬拉雅藝術殿堂。

魯賓博物館2004年開館,除了一般性展覽,近年更積極以當代策展方式推廣藝術,該館的曼陀羅實驗室(Mandala Lab)是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曼陀羅又稱「曼荼羅」,意譯為「壇城」,在密教中是一種顯示佛教宇宙的圖繪,僧侶能夠藉此進入冥想的世界。魯賓博物館以曼陀羅為發想,設計了一套互動體驗,包含看影片、聞氣味、深呼吸、敲鑼,讓參與者在過程中自我察覺,消解驕傲、執著、嫉妒、憤怒和無知等煩惱。曼陀羅實驗室的設計,由藝術家、錄像藝術家、影像工作者、打擊樂手、作曲家、歌唱家聯手打造,形成了全新的療癒空間。除此,魯賓博物館也推出正念冥想課程(Mindfulness Meditation),以館藏文物為靈感,由冥想老師引導學生尋找心靈的平靜,課程也錄製為播客(podcast)供大眾收聽。諸如此類,魯賓為認識藏傳佛教開闢了各種蹊徑,以傳統佛教藝術的眼光來看,既天馬行空,也創意無限。

曼陀羅實驗室於倫敦巡迴展出(2023/9/16-11/25),為2023年倫敦設計節的一部分。攝影/Ed Reeve。圖/魯賓博物館、倫敦設計節。
曼陀羅實驗室於倫敦巡迴展出(2023/9/16-11/25)。攝影/Ali Smith

近年,魯賓大力推動「喜馬拉雅藝術計畫」(Project Himalayan Art),旨在讓喜馬拉雅藝術走入大學教育。跟中國、日本、印度藝術相比,喜馬拉雅藝術的研究相當年輕,幾乎是起步的階段,即使一名教授想開設喜馬拉雅藝術的通識課程,也會苦於缺乏完整的教科書、教材,於是魯賓博物館設計了一套教學資源,包括出版物、數位平臺和巡迴展覽。其中《Himalayan Art in 108 Objects》由70多位不同領域的學者撰寫,挑選108件代表性的藝術品和建築遺址,建構出喜馬拉雅藝術的脈絡,可作為大學課本;數位平臺更為可觀,不僅能網上閱讀上述108篇文章,還設計了許多學習主題,如藝術家與贊助人、醫學與占星、宗教信仰、空間與建築……提供簡明的介紹,並蒐羅相關藝術品。數位平臺亦收錄了魯賓為喜馬拉雅藝術設計的入門展覽、互動式地圖、詞彙表等,為教育、自學敞開大門。

「喜馬拉雅藝術計畫」數位平臺,「喜馬拉雅藝術之門」展覽頁面。

2024年是魯賓博物館創館的20週年,今年春天,館方宣布一項重磅消息:魯賓在紐約的實體空間將於10月關閉,正式轉型為無界博物館。博物館的轉型不代表停止營運,許多計畫反而正要開跑。對於這樣獨樹一格的博物館,在這轉變的時刻,我們訪問了館長Jorrit Britschgi,請他談談博物館經營的經驗與展望。Jorrit Britschgi擁有蘇黎世大學東亞藝術史博士學位,曾任職於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Rietberg Museum),並自2016年起領導魯賓博物館。

紐約魯賓博物館現任館長Jorrit Britschgi。

Q:如果使用三個關鍵字,您會怎麼形容魯賓博物館的核心精神?

A:在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中,我們被形容為「曼哈頓最有遠見的小博物館」。魯賓博物館以喜馬拉雅地帶的藝術為根基,儘管許多人可能對這種藝術形式不太熟悉,甚至對喜馬拉雅地區和其文化背景知之甚少,但我們仍希望分享這些物品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表達和應對普世性(universal)人類關注的議題。我們認為,僅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物品是片面的,所以我們與藝術家、歷史學家、神經科學家、各界從業人員等進行跨學科(transdisciplinary)合作。我們試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複雜的問題,並經常邀請觀眾和合作夥伴在多個層面上合作(collaborate)及參與,不僅是用頭腦思考,也能從心感受。

Q:常見的佛教藝術展陳多著重於視覺呈現,而魯賓博物館推出的展覽往往擴及五感體驗,讓觀者以聽覺、嗅覺、觸覺去感受,請您分享背後的設計理念?

A:在傳統的博物館展示中,物品的相關資訊和內涵經常被抽離,作品被放在底座上、玻璃櫃內,以「藝術品」的形式呈現。我們相信讓觀眾進一步認識物品的原始脈絡很重要,無論是製作者、製作過程、委託者(以及委託原因),或者展示和使用方式,例如用於寺院、家庭佛堂中,或是為朝聖者所有。
在藝術博物館這樣非宗教性質的環境裡,重新導入物品的脈絡,並且引導觀眾更多的參與,有助於揭示作品背後深層的意義和文化背景。不侷限於視覺感官的體驗,可以提供超越形式美的經驗。魯賓博物館的藏傳佛教佛堂(Tibetan Buddhist Shrine Room)就是一個例子,空間裡展示了各種繪畫、雕塑、家具、供品,並播放吟誦的聲音,為觀眾呈現了這種藝術的原始場景,好比處在一個西藏富裕家庭的佛堂中。

魯賓博物館的藏傳佛教佛堂。攝影/David De Armas。

我們在展廳和網站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讓人們了解製作物品所使用的技藝、所代表的意義,它們過去有什麼用途?現在又如何被使用?透過多媒體和互動體驗,我們希望讓觀眾與物建立更深的聯繫,更有層次地認識藝術品的製作目的,和對使用者的意義。

Q:一般認為,實體性的展品和展廳具有難以取代的特性,而魯賓博物館則致力於內容的數位化,請您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A:沒錯,與一件美好的作品實際面對面,讓它訴說自己的故事,有著不可取代的力量。不過,能實際來到我們博物館參觀的人畢竟還是有限,所以投入數位轉型能讓我們觸及更多世界各地的觀眾。

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數位管道與我們互動,這是一個很深的感悟。早在疫情初期,魯賓團隊就創建並整理了我們認為對觀眾有幫助的數位內容,迴響非常積極。在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著力於喜馬拉雅藝術計畫,這是魯賓規模最大的計畫,我們建置了一個龐大的數位平臺(https://projecthimalayanart.rubinmuseum.org/),提供喜馬拉雅藝術相關內容,包括文章、圖像、影片、3D模型、詞彙表、發音、教學資源等,適用於大學程度,讓學生或老師教學授課時可以利用。

「喜馬拉雅藝術計畫」數位平臺收錄的各種主題。
「喜馬拉雅藝術計畫」的互動式地圖。

概括來說,我們秉持著魯賓博物館的精神和價值觀,一直思考著如何創造既具有資訊性、關聯性,跨學科的數位內容,同時又能觸動多種感官。換句話說,我們試圖打造能夠觸動心靈和思想的數位體驗─單純將藝術品複製到數位領域並沒有這種效果,不過藉由這些物品來講述更宏大的故事,卻是有幫助的。

20世紀早期 西藏中部〈手搖轉經輪〉,銀與木,雪莉與唐納德.魯賓捐贈,魯賓博物館藏。

Q:喜馬拉雅藝術及藏傳佛教在歐美屬於小眾,不為大眾所熟悉。您認為魯賓博物館的推廣,對社會發揮了什麼樣的效用?請分享一些推廣過程中有成就感的事。

A:魯賓已經從事這項工作二十年,建立起良好的聲譽。我們一直在推動和提升對喜馬拉雅藝術的認識,推出許多展覽(部分展覽也在外地展出)、發行大量出版物、提供開創性的計畫以及眾多數位資源。我們是這個地區少數專注於喜馬拉雅藝術的組織,若要講述一個更細緻和完整的亞洲藝術故事,我相信這些努力非常重要。

幾年前,我們開始將工作推展至實體空間以外,像是巡迴展覽、大型數位計畫,以及支持代表喜馬拉雅地區的藝術創作,例如成為威尼斯雙年展首個尼泊爾館的跨國贊助者。還有,我們曾經將幾件館藏文物歸還給加德滿都,之後支持當地一座寺院建立了博物館(伊圖寺院博物館,Itumbaha Museum),這是加德滿都第一間寺院博物館。除此之外,我們的曼陀羅實驗室也到畢爾包、倫敦和米蘭等地方巡迴展出。我們已經化身為無界博物館,得以在不同情境和空間與人們分享。未來,我們將以現有的經驗、人脈和藏品為槓桿,與更多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合作,共同推動喜馬拉雅藝術的認識和欣賞。

2022年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尼泊爾館展覽現場。攝影/Riccardo Tosetto。圖/Tsherin Sherpa、Rossi & Rossi。
曼陀羅實驗室於西班牙畢爾包巡迴展出(2022/6/1-6/17),為2022年畢爾包福利高峰會的一部分。攝影/Javier de Paz Garcia。

Q:魯賓博物館即將結束實體空間,邁向轉型,未來您們將帶來什麼樣的革新?

A:我們認真思考著未來如何更完善地履行使命,而在巡迴計畫和數位傳播方面的成功,為我們帶來啟發。對我們來說,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手邊有限的資源,這點和其他組織也是一樣的。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讓更多人接觸到喜馬拉雅藝術,包括那些無法親自到紐約的人們。

「喜馬拉雅藝術之門」至賓州理海大學美術館展出(2023/1/31-5/26)。攝影/Ryan Hulvat。圖/理海大學美術館。

魯賓的空間美麗而獨特,但是轉型非實體將允許我們把各種藏品、計畫和內容與更廣大的觀眾分享。為此,我們必須採取不同的工作模式,一方面更強調合作,一方面須去中心化地運作。對我們來說,轉型無界博物館是正確的選擇,這筆豐富藝術遺產,在我們管理下得以以令人振奮和前瞻的方式為公眾接觸。

除了巡迴計畫,我們還啟動了一個補助計畫,支持受喜馬拉雅藝術啟發的藝術家,並設置了喜馬拉雅藝術獎,將每年頒發。此外,我們計劃與其他博物館合作,長期借展藏品,提高喜瑪拉雅藝術的能見度,並在數位平臺上開發更豐富的內容。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65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