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破除藝術「偽知識」: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側記

破除藝術「偽知識」: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側記

Debunking Art “Pseudo-knowledge” – Notes from “Scientific Detection on Works of Art - The Fourth Conference of Scientific Detection on Cultural Object”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當代臺灣對藝術與文化的認識常淪於網絡碎片化資訊與迷思故事中,缺乏對藝術真偽與價值的深入思考與探討。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邀請九位發表者,從不同面向探討如何以知識與科學態度認識文物藝術品,一同推動臺灣藝術市場邁向更專業與健康的未來。

由臺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圖1),於2024年11月30日在臺師大國際演講廳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學會理事長曾肅良與臺師大藝史所所長蔡家丘共同擔任會議主持人,以「鑑識藝術贗品的科學」為主題,匯聚來自學術與專業領域的專家,探索藝術鑑定的最新進展與實踐。

圖1 「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當代臺灣對藝術與文化的認識常淪於網絡碎片化資訊與迷思故事中,缺乏對藝術真偽與價值的深入思考與探討。近期國史館展出常玉與林風眠作品遭質疑為贗品的事件,更凸顯臺灣「贗品文化」的嚴峻現實。在專業引導管道不足與「偽知識」氾濫的雙重夾擊下,藏家在真偽鑑別上力不從心,導致收藏成果與初衷背道而馳。

臺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自2011年起舉辦此系列研討會,致力於通過科學技術與專業知識的引入,提升藝術品鑑識能力。本屆邀請九位發表者,從藝術史研究、科學儀器檢測、藝術品修復,以及收藏等不同面向,探討該如何以知識與科學態度認識文物藝術品,並結合臺師大美術系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的專業資源,一同推動臺灣藝術市場邁向更專業與健康的未來。

繪畫鑑識學──顏料資料庫.修護保存.臨摹

曾肅良〈中國繪畫顏料年代學研究與資料庫建置芻議─從西方顏料年代學的研究例證談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暨臺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理事長曾肅良(圖2)表示,在歐美國家很早就透過藝術史學者與科學家的合作,成功運用顏料資料庫於古代及現代繪畫鑑識,成效顯著。本研究以歐美西畫案例為基礎,分析其建置過程與成果,並探討中國古代顏料資料庫的可能性。並強調,繪畫年代學系譜必須是文獻研究、風格分析與科學檢測分析相輔相成的結果。

圖2 研討會主持人曾肅良發表「中國繪畫顏料年代學研究與資料庫建置芻議」。(攝影/朱佑霖)

最後,講者針對顏料年代學資料庫的構建提出兩點具體建議:

  1. 應由政府長期支持與主導,透過行政命令或長期計畫推動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及學術機構的合作研究。建議成立藝術品鑑識科技委員會,統合各地研究成果,進行審查與標定,建立可信的年代學系譜,推動繪畫鑑定的科學化與系統化發展。
  2.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各時代與地區在習俗與技術上差異顯著。墨與顏料的年代學譜系不應僅限於時間順序的排列,還應包括各地區的特色排比,精確標示特定時代與地區的顏料特徵,以全面反映文化與技術的多樣性。

張元鳳〈修護倫理下的檢測與實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暨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元鳳,認為文物保存與維護的核心目標,是確保文物與藝術品的安全、真實性與永恆價值。透過跨領域合作,結合修復技術、科學分析與非破壞性檢測,還原與記錄文物真實原貌,並累積資料助於客觀判斷真偽。講者通過師大文保中心經手的兩個修復案例,日治時期黃土水〈山本悌二郎石膏原型〉及呂鐵州的膠彩畫〈後庭〉(圖3),說明從檢測到優化修護成果之間的關聯。

圖3 修復後的呂鐵州〈後庭〉屏風,現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攝影/朱佑霖)

初見山本石膏原型呈現斑駁的色調,檢測結果顯示,作品表面壓克力塗層為後期添加,因其使用年代與1928年的創作背景不符,推測原始塗層應為漆層。修復方案經多方商議,決定移除壓克力塗層,遵循尊重原貌與真實性的原則。並針對漆層老化裂紋與剝落進行保護,採用傳統「拭漆」技法,以保持材質穩定性。〈後庭〉因劣化情況特殊,修復前開啟深入調查。紫外線螢光檢測揭示作品表面異常的螢光反應,並透過側光攝影比對,發現畫作是由不同畫面精細拼貼而成,推測是作者本人所為。修復過程包含正面清潔、顏料層加固與填補,全色校正,背面揭除舊背紙、填補基底、重托背紙等,最後裝裱為日式屏風,恢復作品原貌。

吳盈君〈近代傳統建築彩繪匠師使用之顏料分析與比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吳盈君,為西班牙國立賽維亞大學美術學院繪畫暨修復保存系博士。本次研究以可攜式且對文物無損害的全波段光譜儀(UV/VIS/NIR),對顏料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同時,結合其他非破壞性檢測法,以期建立有機顏料的識別與分析體系。針對自民國五十年至今的廟宇彩繪,田野調查採訪洪平順、許良進、廖慶章、潘岳雄、劉家正等匠師,優先檢測門神彩繪,次為壁堵與木構件。基於訪談結果,研究聚焦五種廠牌(虹牌油漆、久大、龍泰油漆、明星、虹牌)的六種常用顏色(紅、綠、藍、黃、黑、白),進行加速老化試驗並建立光譜資料。此成果不僅助益傳統彩繪研究與應用,更深化文化遺產保護思路,推動對傳統彩繪材料的理解與永續保存。(此研究共同作者:美和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系副教授葉泰聖、專案研究員蔡秉文)

劉錡豫〈日本畫家對「臺灣古美術」的臨摹、詮釋與再創作─從〈鄭成功畫像〉及摹本的鑑識談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劉錡豫,將日本畫家那須豐慶於1910至1911年間受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委託臨摹〈鄭成功畫像〉一事,置於日本與東亞美術史中來理解,並探討臨摹畫像經驗,對那須豐慶創作的影響。講者認為那須豐慶接受了傳統狩野派訓練與近代日本畫教育,並透過與橋本雅邦、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畫家的比較,了解當時日本畫家臨摹時會以線條和色塊畫出古畫破損的痕跡,以記錄古畫現狀,稱為「現狀臨摹」。

那須豐慶製作的兩幅〈鄭成功畫像〉摹本,原作(圖4)奉納收藏於臺灣神社(現址為圓山飯店)。第一幅摹本奉納於臺南開山神社,使用了「現狀臨摹」技術。第二幅贈送給鄭成功後代(今僅存黑白照)的摹本,則加入了更多日本畫及西洋透視元素。這些精緻的摹本,除了反映那須豐慶對日本近代「現狀臨摹」技術的掌握,也能看出他在遊歷東亞時,學習「臺灣古美術」畫風的過程。藉由臨摹畫像的經驗,1928年畫家創作〈高御座之圖〉時,以日本美術中罕見的正面肖像畫構圖,形塑新的典範。最後,講者將〈鄭成功畫像〉臨摹一事,視為總督府在臺灣建立古美術複製業的開端,與在臺任官的日本畫家一同建立起複製、保存臺灣古美術、古地圖等古物摹本的事業。

圖4 國寶 約18世紀中葉〈鄭成功畫像〉原件,紙本設色,195×75公分,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圖/國立臺灣博物館。

器物鑑識學──金銀器紋飾.龍泉青瓷.風格

朱佑霖〈唐宋元金銀細金工藝鑑識探討—以象生蓮瓣、蓮蓬紋飾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朱佑霖,以中國9至13世紀金銀器上的象生蓮瓣紋為中心,指出在唐代9世紀後期出現與蓮瓣紋共生的附屬「蓮蓬紋」,是源於唐人對仿生蓮花的興趣。此研究旨在透過分析不同時期金銀器上蓮蓬紋風格的演變,協助斷代與分期。「蓮蓬紋」位於蓮瓣與蓮房之間,金銀工匠用細碎的蓮鬚,象徵蓮心有蓮蓬的存在。這個研究,賦予了過去裝飾在蓮瓣銀器口沿、底邊,被視為聯珠紋無意義的紋飾,新的身分及內涵。9世紀後半,各類蓮蓬紋同時出現,如蓬形聯紋、圓形聯紋及小圓瓣式蓮蓬紋,有如新紋飾誕生後處於多方嘗試、改良的階段。

這個設計豐富了蓮花裝飾的層次,並延續至10世紀的遼墓與五代墓中的金銀器。然而,蓮蓬紋在12世紀尤其在北宋、遼時期曾一度中斷,至13世紀南宋至元時期蓮瓣紋才再次成為金銀器的流行紋飾(圖5)。在瓷器中從南北朝至宋代都有類似的蓮瓣紋器皿,但蓮蓬紋僅出現在金銀器上,是獨屬於金銀器的附屬紋飾。13世紀後期,宋代仿生花形器的興起,也進一步強化了金銀器蓮瓣裝飾的發展。因花口器而消失的蓮蓬紋,被工匠從器外壁移至碗心,證實了工匠是有意識地裝飾蓮蓬紋,將其視為再現真實蓮花花心的紋樣符號。

圖5 南宋〈複瓣蓮花銀盞〉,江蘇溧陽縣宋代窖藏出土,鎮江博物館藏。蓮瓣紋碗沿裝飾了一周蓮蓬紋。圖引自鎮江博物館編《鎮江出土金銀器》,北京:北京文物出版,2012,頁63。

雷皓天〈南宋龍泉窯青瓷鑑識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雷皓天(圖6)表示,得益於近年南宋龍泉窯窯址資料及相關高清彩圖的大量公布,研究者對其製作工藝與燒製特徵漸有更清晰的認識。本次研究基於過往類型學與風格分期的成果下,以鑑識學的角度,從細節分析南宋龍泉窯圈足、胎土、施釉、裝飾、器型樣式等工藝特徵,藉此為傳世品與博物館收藏件提供辨識依據。

圖6 雷皓天發表「南宋龍泉窯青瓷鑑識研究」。(攝影/朱佑霖)

講者以龍泉窯與鄰近生產相似產品的浙江窯址作為主要觀察對象,討論南宋外銷瓷的重點品項黃綠釉、青釉、粉青釉龍泉,與近期新公布窯址發掘成果的黑胎龍泉。黑胎龍泉窯集中出土於瓦窯路窯、瓦窯樣窯,有一類受黑胎土影響呈深青色的釉面,以及少見的米褐色釉。並從黑胎龍泉窯器表佈滿金絲線開片推測,窯工已有意識將開片作為裝飾紋樣,不排除為元以降哥窯作品的先聲。由於龍泉窯的器型樣式多元,許多非典型器型不斷更新出土。因此講者認為對南宋龍泉窯的鑑識,首先應考慮作品的胎土、施釉作工,再以器型與刻花紋樣作為輔助性參考。

隨著研討會進入尾聲,不禁讓人反思,科學鑑定不僅是技術的探索,更是一場文化自覺的啟程。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市場價格或真偽判定,而在於它對歷史、文化與人類情感的深層回應。此次會議中,專家學者們以多元視角探討了科學、藝術與人文的交匯,展示了跨領域合作如何引領藝術鑑識與保存的未來。特別是在資訊碎片化與「偽知識」氾濫的當代,科學鑑識學猶如一盞明燈,照亮大眾面對藝術贗品的道路。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曾肅良主編《鑑識藝術贗品的科學: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臺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2024。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88期〈破除藝術「偽知識」:第四屆文物藝術品科學鑑定學術研討會側記〉,作者:朱佑霖。)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整理|朱佑霖(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