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3鬼月專題】台灣傳統戲曲裡的「咒術」迴戰

【2023鬼月專題】台灣傳統戲曲裡的「咒術」迴戰

【Feature: 2023 Ghost Month】Spellcasting in Traditional Taiwanese Theater

從古至今,民間信仰始終對於人心有著一份相當厚實的存在,人們相信藉由無形的力量撫慰內心的不圓滿,當獲得滿足後,戲劇的功能性也會在酬謝的過程展露無遺,然而,這項功能性也持續被運用在宗教儀式、活動之中,成為一種「咒術」般的存在。

從古至今,民間信仰始終對於人心有著一份相當厚實的存在,人們相信藉由無形的力量撫慰內心的不圓滿,當獲得滿足後,戲劇的功能性也會在酬謝的過程展露無遺,然而,這項功能性也持續被運用在宗教儀式、活動之中,成為一種「咒術」般的存在,人們也藉由這些的儀式過程裡,重新認知工作環境、人生禮儀、生死輪迴的轉換;接著,我們就藉由下述三種台灣傳統戲劇、音樂的主題,逐步理解戲劇或音樂是如何經由與民間宗教、法事融合後所產生的特殊儀式。

傳統戲曲裡的神仙世界:扮仙儀式

台灣的各大傳統劇種(北管戲、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等)在正戲演出前,通常會先進行富有吉祥之寓意的「扮仙戲」答謝神靈的庇佑,諸如《三仙會》、《醉八仙》、《天官賜福》、《蟠桃會》等;藉此,不難理解到戲曲與民間信仰呈現一種環環相扣的關係,因而在台灣也會時常以俗諺「誤戲誤三牲」來形容戲班演出扮仙戲對於廟會祭儀的重要性。(註1)

2017年淡水南北軒100周年紀念以《醉八仙》為開場扮仙演出,瑤池金母正拋擲壽桃與觀眾分享平安。(攝影/陳建銘)

民間常見的扮仙戲(三仙會、醉八仙、天官賜福等)大多是沿襲北管戲而來,其中《醉八仙》所需演員最多也較為隆重,並會依照神仙屬性、搭配傳統戲服(披衣、褶子、豹衣、軟靠等)以四文(伴奏幼曲,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四武(伴奏吹牌,漢鍾離、李鐵拐、韓湘子、曹國舅)交替相互引領出場。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會由李鐵拐排字(天下太平)祝賀,最後再由瑤池金母、兩位童兒出場開筵賀壽。

北管戲另有一特色為全男班演出,此為扮仙後的狀元夫人吉慶戲。(攝影/陳建銘)

相較起繁瑣龐雜的北管戲,筆者近年觀察到歌仔戲舞台的八仙戲,服飾相對自由且大多使用白話讚語,部分則會沿用北管吹牌,甚至加上歌仔戲曲牌喜慶類型音樂的使用,但卻意外成為一種台灣戲曲舞台上的別緻風景。然而,除扮仙以外,「淨台、開台」也是過往內台戲班進到劇院演出前重要的祈福儀式。

2023年明華園劇團《田都元帥》開台演出。(圖片源自:明華園戲劇總團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蓬勃發展,許多中大型劇場陸續落成,便有承襲開台儀式所安排的祭典活動,例如2016年8月,台中國家歌劇院以《淨.水》儀式劇場為策畫,透過傳統民間建醮祭典方式進行一連串的開幕演出;同年11月,台灣戲曲中心則由明華園「跳鍾馗」開門揭幕;又或2022年7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先是邀集士林地區宮廟諸神遶境賜福,並與觀眾一同進場觀戲以「酬神」概念試演,後再由明華園《田都元帥》吉慶戲淨台並進行正式演出。

其中,眾多儀式就屬「跳鍾馗」最為神秘,具有相當多的禁忌,歌仔戲班藉由原先的傀儡戲轉為真人扮演更具威儀,此乃源自於早年演員謀生不易,往往會與民間法師兼習道法,以利於戲班小月(4–6月、12月和閏月)時兼為外快,常見於開廟門、除煞等作用;另則有一說法,戲班演員天生地養、命格硬,跳鍾馗更能壓制邪祟,但相對也具有諸多禁忌,例如不可以呼喚扮演鍾馗者的真實姓名,早期就曾有戲班觸碰禁忌因而傷亡不斷。

2016年台灣戲曲中心開台儀式由明華園主持「跳鍾馗」科儀。(攝影/陳建銘)

透過上述開台活動,吾人不難理解戲劇自古以來與酬神謝天的緊密牽連。在這些的儀式現場中,神明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觀禮、賜福的角色,而觀眾或戲班、館方則是進場受到祝福的對象。最顯著的案例,就是過往作為大眾娛樂場所的戲園,時常會在開幕時進行祭台儀式以求諸事平順、鎮煞灑淨;物換星移下,當今的現代劇場開幕時,除必備的消防安檢、工程驗收以外,傳統祭台活動更常被視為一種文化傳承,以沿襲祈福習俗、跳鍾馗的咒術過程,帶給當代觀眾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聽覺體驗。

南管音樂與法教的共融:〈直入花園〉

除了在歌仔戲舞台上常見的扮仙儀式,台灣尚有許多以戲曲音樂於民間宗教在咒語、法術的應用。南管音樂即以獨特的「請神咒」為人所知,更進一步受到民間宗教影響,成為儀式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南管樂,又稱絃管、南音、郎君樂等,發源於福建泉州,後隨漢人移民至台灣。濃厚漢唐遺風,保留多元、豐富的歷史脈絡,以此樂為基底的「梨園戲」更有「南戲活化石」之稱,傳承許多南戲過往的演出慣例。

梨園戲《朱買臣》劇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中最為顯著的即在演出前誦唸一段「囉哩嗹」請神咒,祝禱戲神降臨以達成淨台、護佑順遂之功效。其咒從何而來已不可考,但早在明代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已有記錄,後期研究推論其語源與梵語多有所連結。如今,此咒仍可見於台灣受南管音樂影響的戲班(如:南管戲、民間小戲、車鼓戲、南管木偶戲等)在演出之前的淨台儀式,藉由誦唸「囉哩嗹」迎請祖師(田都元帥,又名相公爺)「踏棚」護持,更足以顯見咒術對於傳統戲曲的影響力。(註2)

在戲劇層面之外,南管音樂對民間宗教儀式的組成亦有重要影響力。根據馬上雲於〈澎湖法教普唵派儀式音樂裏的南管曲調及其運用〉一文,我們可以了解澎湖當地興盛的法教系統普唵派,沿用大量南管音樂作為法師的唱念曲調。(註3)例如以「造橋儀式」為信眾祈福禳災。奉請神祇、調召兵馬「建造」平安橋,以及開路關、度十二生宮等步驟,加上居民們過橋的動作,以求消災解厄。然而不同廟宇運用的音樂曲調也有微小差異,在迎神降臨的橋段,往往會使用到【福馬】、【逐水流】、【北青陽】曲調,但另一間廟宇可能會新增使用【請月姑咒.尪姨歌】及【直入花園.尪姨疊】(註4)。又或是因應主神不同而在召營使用【潮陽春】、【將水令】、【短相思】等。

普唵派澎湖法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中,所謂【尪姨歌】、【尪姨疊】(「疊」為一種節奏變化,在南管演奏稱為滾門)乃是台灣、閩南地區藉由尪姨(ang-î,意為靈媒),帶領信徒進入「探元辰」、「觀落陰」相當重要的曲調之一。目前所知最完整的尪姨歌曲套為《弟子壇前》,包含三節樂曲唱詞。第一節唱詞〈弟子壇前〉,揭示弟子壇前請神之意,故此又名〈請神咒〉。分別會以迎請田都元帥、土地公、金絲舍人等神靈。第二節唱詞〈請月姑〉,則是請來被稱為「姑仔」的通靈者,往往不只一人,有的會讓人降乩問事,有的則帶領陽間人探訪元辰宮或死者。在前兩節「探元辰」法事的請神階段,多套用【尪姨歌】曲調而唱。

最後一節唱詞〈直入花園〉,則是具體描寫請神後的儀式過程裡,尪姨用著第一人稱的視角帶領每個陽間人,下地府找尋亡故親人時所看見的幻象。此時曲調唱速加倍,換唱【尪姨疊】(「疊」指層疊拍子速度之意)曲調。藉由台灣說唱典藏網站〈南管曲詞注釋念讀欣賞-套曲〉條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弟子壇前》〈直入花園〉唱段的內容:(註5)

「直入花園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帶紅。田蝧(tshân-inn)飛來都真成陣,尾蝶飛來都真成雙。冥陽嶺上是好蹺欹,阮今過只冥陽都心歡喜。掀開羅裙都疾趕去,走得阮頭茹都髻又欹。急急走(嘮)急急行,走到市上共您說拙分明。六角亭上是六角磚,六角亭下都好茶湯。六角亭上六角石,六角亭前都好栳葉。素香不如是茉莉香,尾蝶(bué-ia̍h)成陣都採花叢。嗹啊溜來嘮,溜嗹來嘮,腳踏草,一個腳踏草,噯呀真個好敕桃,噯啊真個都是好敕桃(thit-thô)。」

華聲南樂團〈直入花園〉。©傳藝中心NCFTA

我們藉由上述這段〈直入花園〉的咒文,理解台語漢字在民間文學表現形式,運用訓讀、借音字的方法書寫而成,以及當陽間人們直入這幽暗的花園裡,可以在沿途看到尾蝶(蝴蝶)、田蝧(蜻蜓)伴隨著盛開的花叢翩翩起舞。一旁還有六角亭、六角石,以及陣陣茉莉清香,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好敕桃(thit-thô,意指遊玩)的景象。但其實這都是亡故之後必經的冥界陰路,一方面也展現出陰陽有別的惆悵感,進而達到讓人們珍惜生命、勸善之途。

南北派傀儡戲:兼容祈福除煞的功能性演出

南管音樂除流入法教系統或〈直入花園〉這類型的民俗宗教應用之外,民間另有使用懸絲木偶(ka-lé,傀儡、嘉禮戲)扮演的除煞禳災、祈福吉慶的演出,並依照功能類型細分為南部、北部兩種派別,南部主要是運用在結婚叩拜天公謝恩,著重喜慶;北部則是作為驅除邪煞、跳鍾馗,著重法事。

根據邱一峰於《閩台偶戲研究》第四章〈台灣的傀儡戲〉一文提及,台灣的傀儡戲區以南、北兩種派別,各自有不同功能屬性。(註6)北部屬漳州系統,最早分布於蘭陽地區,後傳至台北一帶,以除煞禳災為主,亦有扮仙、正戲演出,使用北管音樂伴奏。其功能包含有鎮宅、壓火、普渡、開平地、入廟、車禍驅煞、淹溺除煞等,又視情況由道士或演師主持操演、符籙系統以及嚴謹的請神儀式過程,具有較高的宗教性。現存劇團除蘭陽地區福龍軒、新福軒、協福軒,另有林金鍊藝師以懸絲傀儡「跳鍾馗」科儀的台北景春堂。

2016年臨水劇場開幕時,邀請景春堂傀儡掌中劇團林金鍊藝師,以懸絲偶跳鍾馗淨台。(本刊資料庫)

南部屬泉州系統,分布於台南、高雄交界一帶,以婚誕喜慶為主,其通常為配合人生禮俗進行扮仙、吉慶戲的演出。演出時機包括婚禮拜天公、嬰孩彌月、神明祝壽、謝土安神等,使用南管音樂伴奏。同樣有演師與道士的雙方合作,以及相關符咒、請神過程等,除具有宗教性,也兼容生命儀禮功能。現存劇團包含有高雄地區的新錦福、錦飛鳳、圍仔內大戲館、萬福興、添福傀儡戲團,以及台南永康的集福軒。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元宵節在臺中市元保宮表演「戲元宵」。(圖片源自:食間旅攝臉書,攝影/克蘿嵐

透過上述兩種南北的派別差異,我們理解到傀儡戲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具有崇高的祭祀地位。不僅被視為專門祭拜玉皇大帝、酬謝神恩的「嘉禮」,更是可操持跳鍾馗的科儀來除煞禳災,擁有較具神格化的劇種。然而,其神格化特質也產生南北現象的不同,南部傀儡戲常見於吉慶佳誕、少有禁忌,但卻因都市化因素逐漸無人請戲酬神進而導致失傳、後繼無人;北部傀儡戲偏重於儀式性、較少有公開演出,因而時常衍生出相關的禁忌,例如孕婦不可觀賞、小孩要迴避等,更將其蒙上深厚的神祕色彩。

民間戲台的咒術迴戰:神明與戲劇

藉由歌仔戲、南管音樂、傀儡戲三種台灣常見的傳統戲劇(音樂)類型,讓我們可以對於戲曲有更深層的認知。不僅是在鄉間廟埕具有酬神謝恩、自娛娛人的聚會性質,更是可以伴隨著每個人走過生命重要階段的最佳夥伴。一如在歌仔戲的演出前,藉由《三仙會》、《醉八仙》看到神明與黎民百姓的近距離接觸。請戲人感謝神靈庇佑獻戲扮仙,觀眾則透過想像的空間,望著戲台扮演神明者所灑下的仙酒、仙果獲得滿足;論起南管音樂,無不讓人想起其具有清幽、空靈的特質,因而由民間巫覡、宗教所採用,下地府探望亡故親人以〈直入花園〉曲調伴奏,讓參與者更能融入情境。

此外,當南管系統劇種在演出前更有承襲誦念南戲戲神咒「囉哩嗹」的傳統,時常可見於以祭祀相公爺(田都元帥)為祖師的南管戲、南派傀儡戲、歌舞小戲等演出。由此我們更能得知戲劇、戲神與咒語的關聯性。最後,則是藉由南北派傀儡戲的差異,由道士(法師)與演師共同操演之下,持念符咒、道法,以傀儡作為替身感謝上蒼,又或除煞、解決人生關卡、逢凶化吉,成為一種安定人心的宗教力量。

延伸閱讀|【2023鬼月專題】文化越境聚合的台灣「咒術」


註釋
註1 林茂賢,〈臺灣扮仙戲中的西王母〉,《大廟埕──臺灣民俗選集》,台中:豐饒文化社,2018,頁61-64。
註2 卓玫君,〈戲神咒「囉哩嗹」語源初探─一個臺灣傳統戲曲與梵語聲明學接軌的研究取徑〉,《戲劇學刊》第23期,2016,頁7-58。
註3 馬上雲,〈澎湖法教普唵派儀式音樂裏的南管曲調及其運用〉,《關渡音樂學刊》第14期,2011,頁7-26。
註4 由於可能會有不同歌詞套入唱【尪姨歌】或【尪姨疊】,所以在南管記譜時通常會在曲調名稱之外,多加上歌詞的第一句作為辨別,【直入花園.尪姨疊】即是此例。
註5 台灣說唱典藏網站〈南管曲詞注釋念讀欣賞-套曲〉(2023.08.16瀏覽)。
註6 邱一峰,〈台灣的傀儡戲〉,《閩台偶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頁186-239。

陳建銘( 1篇 )

陳建銘,出生於1994年,高雄子弟。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究生,從事台語教學耕耘,長年以來對於歌仔戲領域熱情參與,發表過多篇歌仔戲劇本,屢獲獎項肯定。目前合作撰寫文章諸如《傳藝》季刊、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音聲100年」網站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