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2023台北當代」)今日正式開幕,此屆展會帶來的90家畫廊展位中,國外畫廊因疫情解封,參展數量終於回到展會方的原定比例,在前一晚的畫廊之夜中,也有不少國外畫廊主觀摩本地畫廊的開幕晚會,率先為此次展會中的國際交流暖身。今日VIP預展開放之後,隨即湧進了可觀的人潮,文化部長史哲也蒞臨現場參觀。
在此次多家畫廊帶來的展位中,典藏團隊在現場注意到了幾個現象:一、不論是空間規劃或是內容企劃,有不少畫廊在展位中加強品牌的策劃能力。二、潮流藝術持續降溫,甚至本來常見帶來街頭藝術的部分畫廊,也別開生面地帶來非潮流的新興藝術家作品。三、在中青輩當代藝術家成為展位的主力之於,不少畫廊亦帶來許多首次在台灣展出的年輕藝術家。
台北當代開幕前,瑞士銀行(UBS)也在其典藏廳舉辦媒體預展,由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瑞銀藝術藏品經理(亞太區)蔡怡玲介紹由瑞銀精選藏品、丹麥藝術家雅克布・庫德斯克・斯廷森(Jakob Kudsk Steensen)創作的沉浸式錄像作品《滌盪》(Catharsis, 2020),呼應瑞銀對於氣候問題及ESG的關注。同時也帶來最新出版書冊《重塑:新方向》(Reimagining: New Perspectives),從瑞銀近七年收藏的不同媒材作品中精選150件分享。
本次典藏團隊亦將從90家畫廊展位中,率先挑選14家必看展位,並與您一起關注此次台北當代期間的藝術造勢現場。
卓納畫廊|E06
卓納畫廊連續第四屆參與台北當代,以畫廊旗下的抽象主義、低限主義藝術家作品為一大展呈重點,包括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和麥瑞爾.華格納(Merrill Wagner)這對美國現代藝術史上各自獨闢蹊徑的藝術家夫婦難得在台灣展出的精選作品,他們在材料與繪畫性之間、在物質性與哲學性之間,分別作出了長期的深刻探索。與之產生深刻對話的,則有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和阿爾·泰勒(Al Taylor)。
同時展出的,還有即將在畫廊的香港空間推出個展的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以繽紛色彩結合卡通流行文化(粉紅豹)的畫作,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代表性的人物肖像,以及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喬克姆.諾德思特洛姆(Jockum Nordström)、雷蒙德.帕提伯恩(Raymond Pettibon)、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和羅斯.懷利(Rose Wylie)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與往屆參展陣容相比,既延續了彰顯畫廊代理主軸的基調,也引介了近兩年的新進重點。
延伸閱讀|滲入肌理的風景: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
常青畫廊|A10
常青畫廊以阿岱爾.阿德斯梅(Adel Abdessemed)、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胡安.阿勞約(Juan Araujo)、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杉本博司及艾未未等藝術家為領銜。其中《可可麗可繪畫,搆與繪》是阿德斯梅以回收金屬創作的系列作品,他從飲料、食品等廢棄金屬中裁切出色彩鮮豔的物件並拼貼成畫面。遠看如幾何抽象的作品,近看卻講述了當代生活中個體的消費行為與整個食品工業間的連結與掙扎。
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結連》以數個金屬立方體組合而成,無論從單一立方量塊或是整體來觀看,都能見不同的面向,雕塑作品與空間的互動,也從中發生。 安尼施.卡普爾的《有機綠到鈷藍》及 丹尼爾.布倫《媒介上繪畫绣球花》則分別從色彩的構成中創造動態感,從色彩的實驗當中發展出具有幻象的豐富視覺。
立木畫廊|C11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在本次展會主力推薦的美國藝術家拉里.皮特曼(Lari Pittman),長年關注於性別、權力與身分等平權議題,並對象徵主義和圖像學有深入探索,細緻處理二元對立的辯證。皮特曼擅於運用鮮明色彩、富有寓意的元素堆疊出具有奇幻未來感的城市景觀;而「蛋」為其頻繁使用的符號,圓潤潔白的形象常被描繪成路燈的光源或為紀念碑的指涉,昇華至帶有崇高感的意味。場中展出寬逾2公尺的新作《Sparkling City with Egg Monuments #1》以繁複的構圖層次,更顯壁畫般的恢弘氣勢。
而展場另一亮點則為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的現地創作《Mid-century dream》為最新發展的「Drinking Sculptures」系列,係延伸自最受著稱的「一分鐘雕塑」概念。沃姆向來以將表演、錄像、攝影、文字等形式導入創作,持續突破雕塑的概念與展陳形式而聞名,本次與台北設計傢俱品牌Retro Studio Taipei共同執行現地創作計畫,亦歡迎觀眾藉由小酌進而化身為作品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視覺隱喻.當代表徵 ,立木畫廊參展2023台北當代藝博作品精選
漢雅軒|C08
聚焦在當代文人漢雅軒在C08展位帶來葉世強(b.1926)的中小幅畫作、當代藝術家范揚存(b.1970)的當代漆藝古琴、葉偉立(b.1971)的新攝影、林其蔚(b.1971)的三色虹光山水繪畫與陳來興(b.1949)八〇年代的精選繪畫。藝術家各自執其不同的媒材傳統,創造出各異的趣味,得以玩拙、賞拙,創作出殊異逸遠的作品。
在展位上,葉世強在超過三米長的水墨作品裡,表現了標誌性的「饅頭山」和少見以的黑色雲霧。而林其蔚受書畫家余承堯啟發的系列繪畫新作,則為山水書畫引入了引電子聲響般的訊號性表現。與除此之外,漢雅軒與葉偉立整理葉世強(b.1926)故居來到完工階段的此時,義大利權威出版社Rizzoli,發行了以葉世強為主題的大型藝術專書《Constellations: Yeh Shih-Chiang | Yeh Wei-Li》,亦於展會中限量發售。
延伸閱讀|「出.逸.遠.外」漢雅軒2023台北當代藝博登場,Rizzoli葉世強專書首發
谷公館|A03
谷公館為其展位帶來五位藝術家以繪畫為主的最新創作,各自呼應了我們所身處的社會之文化日常,也展現畫廊逐漸成長所不斷生長出的美學豐富性。其中,展位正中有以繪畫表現性見長的韋嘉則兩件近作,描繪人與動物之間相知相惜的一幕,以及少年青春勃發的氣息,更同時可見規劃性筆觸上的新近演變。
一側,簡翊洪延續前作而挑戰大尺幅水墨人物畫,以利落的筆墨線條與淡雅曖昧的色彩暈染,將古典韻味結合了相當具備時代性的視覺圖景。羅智信以包括貓砂在內的複合媒材新近創作的雕塑系列「貓砂貓」(Cat Litter Cat),簡約靈巧地創造出與貓相處時觀察到的不同造型,日常的媒材與日常的討喜形象相疊加。
甫於波士頓美術館舉辦個展的吳俊勇「情書」系列一大一小兩件作品穿插期間,將男人與女子的默契與微妙關係,多彩而輕盈暈染於紙上。郭俞平的三件畫作以壓克力在構樹紙上一層層疊加色彩,少女與樹、與自然環境交融而交互的複雜關係,透過強烈的色彩風格與造形表現出來。
德薩畫廊|C13
德薩畫廊此次參與台北當代,以「Perceptible Escapisms」(可察覺的逃離)為主題,主推40歲以下新世代藝術家林菁菁、麥影彤二、王加加、王欣以及鍾慰的作品。這些分別來自香港、上海、北京或駐紐約的年輕藝術家們以數位時代特有的視覺語彙,呈現年輕世代的視角與觀看,尤其是一種宛若電子遊戲般的觀看方式。網際網絡、網路文化和無形世界中的虛擬幻想,成為他們作品中最大的特質,具體地反映了其所身處的科技時代,及其快速迭代的演變狀態。藝術家們將他們自己的幻想形式視覺化,探索逃避主義現象的獨特視角,通過超現實和烏托邦性質的想象力圖景,向我們展示不受現實束縛的另一個世界,同時也揭示了當今社會文化氛圍的真相。
尊彩藝術中心|C14
尊彩藝術中心第四度參展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本屆特別帶來藝術家羅喬綾、嚴靖傑2023年的最新作品,兩位藝術家皆屬中生代藝術家,具有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生生不息的創作能量。
羅喬綾延續2022年個展「故事裡的光」,以光、孩童作為主題發展。把想留下的時光、夜晚裡靜謐的光、想像的榮光轉化成帶給人們溫暖的光。嚴靖傑的「旅程回歸」則以科幻的敘事背景,以未來的時空設定,想像百年後人類在星際漂流後重返地球的發現。嚴靖傑這次嘗試在木板上作畫,畫面呈現了新型態的生命聚合體,看似無比巨大,卻是許多微小的單元組成的,其中更可以看到森林、海洋、魚以及太空人,畫作遠看為具象的生物,細節卻呈現多樣的複合生態系,讓人類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
羅喬綾、嚴靖傑的作品雖呈現截然不同的主題與風格,但卻能在畫作噴點、流動的斑斕色彩中嗅出一點相互回應的味道,讓尊彩藝術中心整個展間在多元豐富之餘,又收攏在一股由色塊所營造的歡愉、靜謐之感。
采泥藝術|E03/N01
采泥藝術在E03展位呈現霍剛、李光裕、王淑鈴、焦興濤以及董承濂等五位藝術家的作品。身為台灣現代藝術先鋒之一的霍剛,長年以幾何元素探索東方思維的表現。而久居英國的王淑鈴,創作立基於時間、空間與文化本質的交織,以西方抽象技法揮灑個人情思與東方山水的造化無垠之境。而李光裕的大型雕塑亦精湛展現他對花葉質感的細膩觀察。
在展位之外,公共空間的NODE實境計畫展區(N01)亦展出董承濂大型沈浸式裝置藝術《若水》。董承濂的創作結合金工、科技以及多媒體裝置等技法,結合精密零件、聲音及光影等媒材,打造超自然的視覺效果與互動性。《若水》一作以多達十萬多片手工製的鏡面馬賽克構組而成,以幽微變幻的燈光、音樂提供多重感官體驗,其靜謐如星空般的空間氛圍在人潮眾多的展場中尤顯難得,而藝術家也親臨現場引領觀眾以冥想的方式觀照自身。
大象藝術空間館|E14
大象藝術空間以「象外之象」為主題,集結國內外13位藝術家,分別為東方畫會的抽象藝術先驅朱為白(CHU Wei-Bor)、台灣重要雕塑家宋璽德(SUNG Hsi-Te)與知名的國際大師如藝術家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羅克士.潘尼(Roxy Paine)、奧拉齊奧.巴奇(Orazio Bacci)、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蓓特.絲珂約特迦德(Bente Skjøttgaard)、弗郎克‧馬朱伽立(Franco Mazzucchelli)、迪迪埃.布薩里(Didier Boussarie) 、高山琴(KOH San-Keum)、坪田昌之(Masayuki Tsubota)共同展出時間跨度從1967年至2023年期間多樣風格之立體與平面作品,探討「物件」與其存在空間之關係。
此外,也特別展出台灣跨領域裝置團隊何理(WHYIXD)與花藝藝術家王楨媛(Queena Wang)透過異材質間合作的組合作品。何理作品多以金屬幾何造型為主,這次加上象徵四季的花藝和流動的光線,並以俯視的視角、極簡的方式呈現台北城市景色,營造一股具有未來科技感的生活想像。
大象藝術空間這次整體帶來的作品呈現明顯物質感,引領觀者遊走在由不同材質堆疊的豐富肌理間,透過雙眼感受一場充滿溫潤觸感之旅。
耿畫廊|D06
此次參展,耿畫廊以「魄」為題串連七位藝術家,除了呈現、對話彼此從材質、構圖、用色的相似與差異,也意欲在東方氣蘊的脈絡下,鋪陳藝術家們對自然與人文的對話與沉思。
張宏圖與蘇笑柏縱橫交錯的筆勢相互對應,楊茂林則以點點成面的設色,於檜木板上描繪拼接台灣特有動植物,在嗅覺的引導下,引領觀者意識自身與大地的連結。以竹、藤創作的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應用工業材料的鋁、不鏽鋼,結合植物纖維組織而成的藤、粗麻布等,透過抽象有機的結構,思考自然景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三位女性藝術家薛保瑕、蔣友梅、袁慧莉,則分別在東方水墨書法的底蘊下,探問線條、色彩、光所引動的感知,物質、感知和記憶的關係,內在靈光與萬物共感的精神逸脫。在簡與繁中,看七位藝術家如何拓展別於以往的東方底蘊,走出自己的美學價值與當代之境。
TKG+|D05
TKG+以藝術家何采柔、侯怡亭、彌載映(Mit Jai Inn)、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以及李綾瑄的作品展現了當代藝術的多元觀點。其中配合著何采柔的個展「數數」,於台北當代展出錄像作品,呈現藝術與生活的交融,以及無法替代的身體流動與韻律。而侯怡亭則延續了過去的創作脈絡,於新作中結合平面攝影與刺繡,展現蘇格蘭駐村時的日常觀察,為平面攝影帶來更多的觀看層次與觸覺性。甸籍藝術家薩望翁.雍維則是在個人生命史的基礎上,刻畫緬甸動蕩的政治局勢及家族史,那些畫中模糊的臉龐,是記憶淡去的表徵,卻也是難以言說的深層記憶。泰國藝術家彌載映則以極具個人標誌性的用色、豐富且厚重的肌理,創造出既平衡又動態的色塊,跳動般的繽紛色彩為展間帶來活潑氛圍,共中可翻動的裝置作品,更進一步地讓觀眾接觸作品的紋理。而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則從層層堆疊的顏料中,發展出特色地用色法,其淡雅及幽微地氣質透過色彩在畫布上舒展開來。
亞紀畫廊|B07
亞紀畫廊此次於B07展位帶來陳昭宏(b.1942)、陳庭詩、瑪莉伊士曼(Mari Eastman, b.1970)、伊根法蘭茲(Egan Frantz, b.1986)、安通庫恩斯特(Antone Könst, b.1997)、魯怡(Antonia Kuo)、瑪格麗特李(Margaret Lee, b.1980)、林亦軒(b.1985)、西野壯平、吳美琪(b.1989)和許炯(b.1982)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們為台北特別創作的新作,以及疫情解封後、畫廊團隊再訪藝術家工作室而獲得的重要作品。
在展位上,首次在台灣展出的魯怡以銀鹽相紙在暗房中創作「化學畫」,以不同的材料轉化中國書畫形制的抽象氛圍。陳昭宏1972年作品《Talking in the Living Room》,以精彩的人物處理,表現極具內心戲的孤獨張力。而即將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中舉辦個展的瑪莉伊士曼,帶來的大件複合媒材繪畫作品《藍色畫室/後院》,雖以複雜的媒材和多重技法表現繪畫過程中的奇想,在色彩的配置上卻輕盈疏朗,亦是展會中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之一。
双方藝廊|E05
双方藝廊集結五組來自台灣、阿根廷、日本的藝術家:李錫奇(台灣) 、曲德義(台灣) 、Lolo & Sosaku(阿根廷、日本)、橫溝美由紀(日本)、蘇匯宇(台灣)。並以抽象的概念表現出不單純使用筆畫的抽象的各種變體。包括Lolo&Sosaku利用物體機械運動控制建造了各種繪畫機器,將自身構建為一個主體,成為一種更為精神性和未知的存在。李錫奇的創作形式從版畫、水墨、抽象書法、漆畫、複合媒材至裝置皆有涉獵,注重多媒材的抽象呈現可能。曲德義擅長於色彩和空間的探索,畫作多表現出正負空間不斷交錯的平面,創造出視覺空間的跳躍性。橫溝美由紀偏愛工對幾何圖案、球形、垂直和水平線條的執著,藉由不斷重複的程序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並從中喚起觀察者的不確定性,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蘇匯宇擅長運用多種創作媒介的組合,並利用補拍的手法重新演繹過去的作品,重新思考關於身體、性別及政治等課題,檢視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背後的機制和本質,從而得到新的啟示並展現其對當代藝術的獨特見解。
誠品畫廊|DG09
誠品畫廊此次展出王玫玲的個展,其作品展現細節與碎裂的抽象語彙。身為女性藝術家,王玫玲敏感社會、文化常規對於女性自我認同所造成的影響。藝術家表示,她問卷式的調研周邊朋友對於她的理解,將這些對於她個性、感覺的形容的「關鍵字」系列化為作品,作品像是一部個人自傳。從她在韓國天團BTS「花樣年華」專輯意象所延伸的花瓣,慢慢轉換型態,延展點、線、面,直到形成這次「關鍵字」系列的幻麗細節的風格。
創作以小狼毫、紅豆筆畫在畫布上,從中可以看到東方的筆法,表現在西方的媒材上。將朋友對她形容的反饋以大數據的方式,篩選出重複的字彙,再用圖像、顏色去融合字體。透過繪畫過程,呈現一部抽象表現的自傳。王玫玲的作品凝聚生命時間與生命記憶的軌跡,她運用層層覆蓋的方式,疊合時間、密織等線條,釋放出社會文化沈積在女性身上的潛在情緒。
延伸閱讀|點、點、點:關於王玫玲「花樣年華」非形象繪畫中的極繁和撞色
202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四樓)
貴賓預展 (憑數位貴賓通行證入場)
2023 年 5 月 11 日 [四] 2-5pm
開幕夜 (憑數位開幕夜通行證入場)
2023 年 5 月 11 日 [四] 5-8pm
公眾展期
2023 年 5 月 12 日 [五] 11am-6pm
2023 年 5 月 13 日 [六] 11am-6pm
2023 年 5 月 14 日 [日] 11am-5: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