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典藏建築誠懇】臺南公共建設的自然生態與歷史對話考驗

【典藏建築誠懇】臺南公共建設的自然生態與歷史對話考驗

即將於2024年邁向建城400年的府城,更在悠久綿長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孕育了各式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樣式。近年在臺南則愈發可見如「臺南新總圖」、「河樂廣場」等這般藉由大型公共建設,帶動周邊乃至城市景觀的整體改造,卻也持續考驗著後人與歷史對話,以及與自然生態共生的態度,而從前人的案例中也,已有許多參照留待我們持續思辨。

去年因疫情席捲全球,阻斷了國際間的往來交流,典藏於是開辦「藝術行腳」,將目光轉至國內,藉此機會重新走踏與認識本地各城市鄉鎮。自去年12月起走過臺東、彰化高雄後,這回來到了臺南「府城」。社長簡秀枝特別借用國內知名建築史學者徐明松,去年於臺東之旅隨行講解「公東教堂」時有感而發的讚嘆,「建築的生命,貴在誠懇,唯有誠懇打造出來的建築,才會感動人,也才會歷久不衰」,將「典藏藝術行腳團」於改名為「典藏建築誠懇團」,昭示本次出訪重點,即在於透過建築重新認識府城的前世今生。

延伸閱讀|【專題】出天龍國:台灣意識、地方勃發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中陳設《今藝術&投資》雜誌。(本刊資料室)

從上個世紀的包浩斯(Bauhaus)到今年終將順利舉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再至近期安卓藝術「山像隻怪獸」引薦建築名家的藝術創作,「藝術」與「建築」始終緊密相生,待我們跨越既有領域的藩籬理解之。故當「典藏建築誠懇團」本次延續「行腳」深入走訪地方藝術文化之精神,卻更聚焦日常生活周圍的建築,對城市進行閱覽探勘時,全臺古蹟密度最高、即將於2024年邁向建城400年的府城,在悠久綿長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孕育了各式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樣式,絕對是首站的一時之選。

「典藏建築誠懇團」臺南行第一天末自安平商港燈船出海。(本刊資料室)

秉持著建築本是由自然環境而生的信念,人為開發在歷經高度發展後,亦欲發重視生態智慧,「典藏建築誠懇團」於是首日先從「鄉村包圍城市」,以自然生態作為城市之旅的切入,來到位於臺南市西邊安南區的「四草綠色隧道」(簡稱「四草」,遊船一覽全臺唯一育有四種原生紅樹林(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的水上河道。船隻行進間,遊客不時須低下頭以免撞上林木,象徵著「四草」作為一觀光景點,並未因此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高度,也正提醒著我們「承讓」以求「共生」的身體姿態。

四草綠色隧道為全臺唯一育有四種原生紅樹林(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的水上河道。(本刊資料室)

而若提到貫徹此一精神的「綠建築」,臺灣建築師郭英釗絕對是國內外的先驅翹楚,他更早早進一步呼籲勿把綠建築當成贖罪券,顯見其對該議題的深刻思考。他的代表性案例——「台江學園水上屋」為其號召臺南子弟兵的返鄉回饋。透過「高腳屋」的建築構造,避免生態破壞,保留了台江生態園區的雜木林生態系、水域環境等地景地貌。園區內並設置連通水路,串聯各自獨立漁塭,銜接至鄰近嘉南大圳水系,形成一自然感潮溝。因水質的活絡,而城了生物孕育棲息的優質環境;關照自然環境之外,建築形式亦自「台江古地圖」發想「台江島」概念,且透過既有聚落紋理的觀察,以及數位氣候模擬軟體的運用,將其具體實踐,兼具歷史人文與生態保護。

「典藏建築誠懇團」於台江學園水上屋合影。(本刊資料室)

從自然環境走向建築環境的依附而生後,接著我們一探建築環境如何啟發與被轉換至藝術創作中。臺南市美術館(簡稱「南美館」)的「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即為一再合適不過的例子。該展以「經典的形塑」及「風格與時代」兩個展區,細探洪通在「素人/鄉土藝術家」等既有標籤之外,如何轉化「風土」、耕耘自身藝術創作的「風格」。其中,廟宇與民俗文化即為一個重要的養分,可見洪通自其構圖方法、形式結構、敘事方式等造形方法,轉化為自己作品的空間結構。洪通於百歲冥誕的2020年,才終於迎來了第一個美術館個展,簡秀枝社長也在參訪後,也高聲疾呼「請給洪通一個家」。展覽所在的南美館二館,本身亦可謂綠建築的代表,而一館亦為日殖時期臺南警察署的古蹟活化。但建築絕非只是空有其表,內在的藝術文化實踐更是軟實力的核心,洪通的藝術轉化恰恰可作為最好的證明。

延伸閱讀|【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臺南市立美術館二館係綠建築代表案例之一。(本刊資料室)
臺南市立美術館內部一隅。(本刊資料室)
「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展覽一隅。(本刊資料室)

在第一天行程的末端,我們自安平商港登船,遊向漁光島出海,夕陽餘暉,沉澱心情後準備啟航第二天的建築之旅。

在徐明松老師加入隨行講解後,我們緊鑼密鼓地展開第二天兼具深度與密度的建築踏查。首先來到今年甫開幕、位於永康區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簡稱「臺南總圖」)。近年來,從郭英釗打造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至2015年起營運的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再至本刊曾介紹的屏東縣立圖書館新總館,圖書館已愈發成為建築師大顯身手的公共建築,也不斷刷新市民對圖書館的既有觀感印象,藉由建築設計,打開圖書館本身的公共性討論。如同屏東,臺南總圖同樣由臺灣的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事務所(MAYU Architectes)操刀,不過這回聯手荷蘭麥肯諾建築事務所(Macanoo)共同打造。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由荷蘭麥肯諾建築事務所(Macanoo)與臺灣的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事務所(MAYU Architectes)聯手共同打造。(本刊資料室)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外觀以仿木質色澤的鋁隔柵外牆作呈現,並以現代風格,加以轉化詮釋,在不同時刻的光影變化之下,呼應臺南老屋的鐵花窗紋樣。(本刊資料室)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竹林般的細長樑柱採立面分割、一分為四,減輕笨重感,內裡窗框以數位製程技術,亦可有效隔離溫度。(本刊資料室)

臺南總圖占地1.5公頃,地下2層、地上6層,竹林般的細長樑柱採立面分割、一分為四,減輕笨重感,內裡窗框則採數位製程技術,亦可有效隔離溫度。外觀以仿木質色澤的鋁隔柵外牆作呈現,並對現代風格加以轉化詮釋,在不同時刻的光影變化之下,呼應著臺南老屋的鐵花窗紋樣。而這也是本建築的一精彩之處,即巧妙揉合眾在地元素,比如樓梯大紅配色則自臺南廟宇用色、佛像金漆與廟柱設計中汲取靈感,館方也特別設立「臺南名人堂」連結在地人文歷史。徐明松老師指出,從這些細節處理,以及館內吸睛的公共藝術作品,可見當代建築文化的趨勢,已愈發從過去的宏偉氣派,轉而聚焦於細緻的微觀視野,輔以圖書館的公共性用途,重於對市民進行日常生活的美學培養;館方也特別介紹館內比如「創客空間」、「樂齡區」等空間設計,皆是為了讓圖書館更能為不同客群開放。而在3月下旬新登場的「閱之森公園」,也宣示著臺南總圖於物理上與文化晉用上由內至外的擴展。

延伸閱讀|國際建築、地方特色與「誠品化」:反思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與地方圖書館熱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樓梯大紅配色自臺南廟宇汲取靈感。(本刊資料室)
當代建築文化的趨勢,已愈發從過去的宏偉氣派,轉而聚焦於細緻的微觀視野,重於對市民進行日常生活的美學培養。(本刊資料室)

午餐後我們則轉往成功大學(簡稱「成大」)校園與周邊,聚焦王大閎、賀陳詞等上個世紀臺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代表作。其中,適逢徐明松老師策劃的「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一展巡迴至此,成大中文系館尤其令人驚艷。落成於1984年的該館,時稱「新文學院」,使用的碎觀音石地磚,其實出自於與國父紀念館同一批材料,卻在洗盡歲月風華後,於這樣一個平凡的春夏午後,盡顯靜謐詩意。王大閎深黯臺南的自然光線分佈,為中文系館創造了一整體的空間經驗。諸多設計細節縱使早已不再鋒芒畢露,甚至為後人以比如飲水機、書架等任意遮蔽遺忘,卻像個低調樸實的瑰寶。如同其內部多處對外的空心磚設計,猶抱琵琶半遮面,歷久彌新,靜待深掘。

王大閎深黯臺南的自然光線分佈,為成大中文系館創造了一整體的空間經驗。(本刊資料室)
成大中文系館內部多處對外的空心磚設計,猶抱琵琶半遮面,歷久彌新,靜待深掘。(本刊資料室)

走出校園外,則可在大學路與勝利路交叉口一覽1955年由賀陳詞設計、現已轉為歷史建築的「成大紀念校門」。賀陳詞的學歷雖只有大學畢業,卻是第一批在臺灣執業的建築師,身兼成大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開拓先峰。在美援時期校園建築當中,他尤其扮演重要推手,除了校門,包括臺灣省立工學院第三餐廳、成大僑生宿舍、芸青軒、化學系館東棟等,都是出自其設計。

矗立於大學路與勝利路交叉口、1955年由賀陳詞設計、現已轉為歷史建築的「成大紀念校門」。(本刊資料室)

彎進成大勝利校區,另可見一歷史建築——「成大舊總圖書館」。1956年當臺灣省立工學院,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時,由王濟昌、吳梅興設計,隔年動工後於1959年4月舉行落成典禮。徐明松老師提示,柯比意(Le Corbusier)生前所推廣的「現代建築五大原則」,強調 「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開窗、屋頂花園」,在成大舊總圖建築中可一覽無遺,可說是與國際密切接軌的經典代表作。該建築也是成大美援時期留存建物中,最具規模與代表性的一棟,見證著該校的校園紋理與發展。誠然,走過成大校園,可見修復完成的清朝城門、日式建築與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錯落而生,徐明松老師不禁感嘆道,從中可見臺灣如何不斷地自改朝換代的斷裂中成長。

成大舊總圖書館是成大美援時期留存建物中,最具規模與代表性的一棟,見證著該校的校園紋理與發展。(本刊資料室)
成功大學內的清朝「小東門城垣與小西門」遺址。(本刊資料室)

午餐前最後造訪位於長榮路上、由王大閎設計的「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簡稱「基督教服務中心」,以及位於大學路巷弄間、由賀陳詞設計的「大同教巴哈伊中心」,不但可見兩位深受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影響,也可觀察他們服務不同宗教之於信仰與都市生活等的內省需求,以及結合東西方建築傳統的兼容並蓄。其中,基督教服務中心作為王大閎60年代後,因應城市紛雜喧囂的「堡壘式建築」代表,今仍可於內部看到自中庭往上延伸的天井設計,不但連結上中國傳統建築氛圍,亦形成一具層次感的過渡性空間。惟可惜的是,現因缺乏經營,原迂迴詩意的中庭經營意象已不復在。

座落於大學路巷弄間、由賀陳詞設計的「大同教巴哈伊中心」。(本刊資料室)
今仍可於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內部,見自中庭往上延伸的天井設計。(本刊資料室)
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係王大閎的堡壘式建築代表。(本刊資料室)

賀陳詞於60年代主持大規模修建工程的「延平郡王祠」,亦是我們下午參訪的重點行程之一。原建於明永曆16年(西元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的該廟,出自臺灣老百姓對他的感念,不過因政治顧慮,而改名為「開山王廟」。爾後歷經清朝的傾圮沒落與整修,再擴展興建成「福州式」建築。日殖時期,則在原有建築前,新建日本社殿風格「開山神社」,直至戰後才改稱為「延平郡王祠」。為慶祝鄭成功來台300年,由賀陳詞主持的大規模重修工程,拆除原簡陋的舊祠堂,並將該廟從原本的福州建築形式,改建為鋼筋水泥造的中國華北正統建築,並加鋪當時被認為最具代表中國宮殿形式的琉璃瓦,以彰顯鄭成功的豐功偉業。此舉也留下了古蹟修復的一經典案例,究竟如是翻修是否仍保留其原意,後人各有不同見解。不過其中我們仍可見賀陳詞嘗試融合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建築元素的心思。至於「開山神社」舊址,現則轉為鄭成功文物館經營,從中可見修建時新增的紙花窗與水池園林等設計。

為慶祝鄭成功來台300年,1960年代曾由賀陳詞主持「延平郡王祠」的大規模重修工程。(本刊資料室)
「開山神社」舊址,現轉為鄭成功文物館經營。(本刊資料室)
在鄭成功文物館中,可見紙花窗與水池園林的設計。(本刊資料室)

徐明松老師下午臨時起意新增、由荷蘭知名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的「河樂廣場」,或許可作為本次「典藏建築誠懇團」的一代表性總結。自去年3月起完工開放的此一新親水景點,係住商混合大樓——臺南中國城原址自2015年起確定拆除後的新貌。廣場保留了部分李祖原擬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設計的樑柱底座與結構結構,原巨型入口意象——「龍鳳壁」則異地保留至園區入口的草地上,並輔以展覽見證這段歷史。徐明松老師總結道,近年在臺南與高雄兩城市,愈發可見如「臺南新總圖」、「河樂廣場」等這般藉由大型公共建設,帶動周邊乃至城市景觀的整體改造,卻也持續考驗著後人與歷史對話,以及與自然生態共生的態度,而從前人的案例中,也已有許多參照留待我們持續思辨。

自去年3月起完工開放的河樂廣場由荷蘭知名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係住商混合大樓——臺南中國城原址自2015年起確定拆除後的新貌。(本刊資料室)
河樂廣場廣場保留了部分原李祖原擬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設計的樑柱底座與結構結構。(本刊資料室)
河樂廣場中「運河故事館」展覽一隅。(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