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死於水中的亞洲女人:解讀藍可兒《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事件》的陰性觀點建構

死於水中的亞洲女人:解讀藍可兒《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事件》的陰性觀點建構

The Asian Woman Found Dead in Water: Decoding the Feminine Perspective Construct in “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 on Elisa Lam’s Death

不論是亞裔或美籍,事實上更能同理故事中的女性遭遇,而有近似於自身角色帶入的探索與想像。
《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事件》預告截圖。(翻攝自Netflix)

串流媒體Netflix繼過去兩年臺灣農曆新年推出《屍戰朝鮮》,以韓國歷史素材的殭屍劇,在臺灣帶起一波別於過去賀歲喜劇片的另類觀影熱潮之後,今年反倒以2013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加拿大華裔女性大學生藍可兒死於賽西爾酒店(Hotel Cecil)頂頭水塔的弔詭事件為主題的紀錄片《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事件》,在這力求在家防疫的年假中,帶起另一波討論。詭譎的類戲劇影像與相關人士現身說法,雖令人感到不寒而慄,但最終也將論述方向完結於整起事件帶起的「鍵盤柯南」與網路公審現象,做一反思與批判。另外,整體事件經過中,因藍可兒的亞裔女性身分,倒也可從中看出美國整體的文化架構對該族群的「凝視」狀態,不過紀錄片團隊想必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整體的論述構成中以「死於水中的亞洲女人」這媒體符號與文本為引,建構出另一個嶄新的「陰性觀點」,亦是我們在觀賞這部長達四集近四小時的紀錄片影集時,值得思考的敘事方法。

賽西爾酒店事件主角藍可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臺灣媒體意外參與的美國網路公審

提起藍可兒事件,大家首先會想起的必定是她出現在酒店監視器影像中,在電梯裡令人不寒而慄的詭異舉動。也是因為這怪誕的影像與後來陳屍於飯店頂樓水塔中的離奇遭遇,再加上她亞裔的身分以及網際網路的快速傳播,成了國際知名的命案。雖最後以意外死亡結案,但重重的謎團,其中最讓人懷疑有第三人介入的癥結點便是:「如果是藍可兒自己跳入了水塔,那為何水塔的蓋子會是關著的呢?」讓這件幾乎已經成為都市傳說的離奇事件,成了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根據紀錄片的研究追蹤,臺灣媒體還意外地在一次的網路公審事件中插了花。當時因為一名地下黑死樂歌手曾經分享過住在賽西爾酒店的經驗,再加上曾有創作歌曲內容描述了謀殺案的場景,引起了國外「網路柯南」的臆測,不過卻有臺灣記者引用,把他報導成殺害藍可兒的嫌疑犯,這件事原本只是美國的網路謠言,卻因為亞洲正式媒體的報導與背書,再加上大眾對黑死月歌手的負面印象,讓整起事件被「外銷轉內銷」傳回美國,引起網路公審,即使這位黑死樂歌手提出了出境證明,表示他在命案發生時在墨西哥錄音。但這件事情基本上已經成了網路世界一個獵奇想像的標的,他也莫名地成了案情陷入迷霧時,網路柯南們的情緒出口,迄今對他造成的傷害仍在持續當中,而這也是藍可兒事件反映出的負面網路文化效應。

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賽西爾酒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死於水中的亞洲女人

如同前述,這部片事實上也微微討論出,西方人對藍可兒身為亞洲女性異國情調式的獵奇想像。如同近年被翻拍至美國的日本電影《鬼水怪談》與《七夜怪談》中,故事主角中的美津子與貞子,一個死於水塔,另一個則是死於水井,創造出亞洲風情新品種怪談「Asian woman died in the water」的媒體形象。在水塔中過世的藍可兒,也因此滿足了美國「網路柯南」們的凝視心態。而紀錄片製作團隊想必也注意到這個狀況。在受訪者的選擇與整體的論述構成上,則是試著把這份對亞洲女性的凝視帶入又重新「解構」,既不破壞事件原本具有的詭譎魅力,亦建構出一個嶄新的陰性想像。

1990年代紅遍亞洲的《七夜怪談》後來由好萊塢拍攝美國版。(電影截圖)

紀錄片中首先由美國女性Youtuber比較藍可兒事件與電影《Dark Water》(美國版的《鬼水怪談》)的劇情。故事中同樣有住進老舊的鬧區大廈(飯店)的橋段,電影中跌入水塔死去的小女孩,也與藍可兒事發當天穿著同樣的紅色衣服。由美國女性提出論述並做出比較,一方面反映出當這些亞洲文本重新在美國翻拍時,是由白人女性演員帶入原有的日本女性角色重新詮釋的狀態。另一方面,對這故事有興趣的美國網路柯南當中,事實上也有女性,紀錄片選擇從她們的想像與「凝視」出發,也透過共通的女性身份連結亞洲世界與美國兩地的文化落差,在身份與性別的多方要素建構上,建構出另一種紀錄片式的視覺情境。

日本電影《鬼水怪談》海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紀錄片最後一集理性地找了精神科醫師訪問跟法庭文件指出,之前在網路上以訛傳訛「她跳進水塔後,水塔蓋被關起來。」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最初發現者藍可兒遺體的工作人員看到水塔蓋是「打開的」。這樣其實就能夠解釋她躁鬱症發作後在電梯的詭異行為,以及後續因為水塔蓋沒上鎖,導致她在精神混迷的狀態下造成這類「接近自絕」的意外事件。有趣的是,最後解謎與分析藍可兒電梯影片的精神科醫師選擇了亞裔女性作為訪談對象,在理性論述與媒體刻板印象中,取了一個完美的中間值,平衡整起事件中美國社會凝視亞裔女性情境的文化背景。

西洋版《鬼水怪談》電影海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綜觀而言,這部系列紀錄片不反對亞洲女性的詭奇經驗給予美國甚至全球大眾的創意想像與能量,但力求反思網路公審文化與女性觀點介入的重要性。因為正是相同的性別身分,不論是亞裔或美籍,事實上更能同理故事中的女性遭遇,而有近似於自身角色帶入的探索與想像。如同片中的白人女性Youtuber對於已置換成美國女性角色的亞洲恐怖電影文本的感同身受,以及後續亞裔女性精神科醫師的論述,都在理性與詭奇之間表現出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觀點,既保留著事件原本的詭譎感,但也以縝密的論述結構針對網路文化及族裔和性別議題提出發人省思的觀點,值得臺灣不同領域創作者們參考與借鏡。

陳飛豪( 113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