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改制爭議】一切照常或更弦易轍,如何看待故宮的下一步?

【故宮改制爭議】一切照常或更弦易轍,如何看待故宮的下一步?

故宮透過合併舊單位、刪減「安全管理室」的方式,新增設「綜合規劃處」及「數位資訊室」。這項舉措來得突然,令人不禁納悶,這座預算過億、員工數逾400人的大型博物館,未來走向究竟如何?
日前經媒體揭露,國立故宮博物院有重大組織調整。圖為故宮北院文獻大樓。(攝影/張筠)

11月底在媒體揭露之下,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的重要變革曝光。據報導指出,故宮未來不再隸屬行政院,轉由文化部管轄;其次,故宮預計合併「書畫處」和「圖書文獻處」兩個單位;其三是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院方立即發表聲明稿,澄清更名不在這次的行政院組改討論議題,但不諱言地表示院內正進行組織改造。至於故宮是否納入文化部管轄,28日故宮院長吳密察首次列席的行政院會上,從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態度來看,證實政府欲藉由故宮納入文化部之舉,作為國家正常化的重點政績

故宮納入文化部不是新議題,但不見得都和轉型正義、國家正常化有關。2012年國民黨執政時期,正逢國家政府組織再造,當時文化建設委員會剛躍升成文化部,其餘部會的調整仍在商議,部分國民黨立委重視監督核電重責的原子能委員會,希望以故宮降格文化部,換取原能會維持行政院管轄的二級機關,最終未果。2020年,國家再度面臨組織改造,民進黨政府重新提案讓故宮納入文化部,轉向討論轉型正義、整合文化業務,強調除了裁撤院長和政務副院長職位,其餘人員編制維持不變。

調整行政層級是老議題,同時間推動的內部組織調整才更值得一提,故宮透過合併舊單位、刪減「安全管理室」的方式,新增設「綜合規劃處」及「數位資訊室」。這項舉措來得突然,令人不禁納悶,在政府新規劃的國家政策下,這座預算過億、員工數逾400人的大型博物館,未來走向究竟如何?這也是為何消息一出,文化界引發討論。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展場內部。(本刊資料室)

故宮需要組織內部調整嗎?

組織改革前,故宮組織架構分成七處五室,七處指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登錄保存處、文創行銷處、教育展資處、南院處;五室是政風室、主計室、人事室、秘書室及安全管理室等行政單位。有別於多數博物館是按博物館工作類型分組,故宮的器物處、書畫處及圖書文獻處是用學術領域分組,各處研究員統包自己擅長領域的展覽規劃、學術研究及典藏工作(註1)。登錄保存處、文創行銷處及教育展資處,則負責博物館業務中的修復、文化商品設計及教育推廣三大領域。

從故宮的組織架構來看,最初的規劃是重視研究員之專業養成。透過組織分組,新進研究員鑽研單一領域的研究命題,進而藉由展覽規劃、佈置及清點等實務工作,累積鑑賞經驗及研究發現,成為獨當一面的專家學者。 多年以來故宮得利於此,創造出豐厚的學術資產,知識積累成為國內外研究交流的利基,同時研究員的專業亦受外界認可。目前故宮是台灣少數具公信力、提供民眾文物專業諮詢的文博機構。

隨著時代變遷,大眾對博物館期待日漸增加、博物館行政分工更為專業的情況下,故宮的內部組織調整實屬必要,然而它給出的改革方案卻令人困惑:合併書畫處及圖書文獻處兩大學術單位,將管理安全室的業務分至登錄保存處與展示服務處,增設綜合規劃處和數位資訊室。(註2)這些改造沒有實質的迫切性,更欠缺明年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而後簡稱「國寶館」)開工、展館擴大規模後的長遠性。

「瞻前」不顧後的組織改造

從2000年民進黨初次執政,故宮便是燙手山芋。故宮一方面擁有可觀的國際能見度和觀光效益,值得重視及運用;另一方面,文物背後蘊含的「中國因素」尾大不掉,抵觸國家正常化的綱領。杜正勝擔任民進黨執政的首位故宮院長,背負改造重責,他提出「海洋亞洲」的論述,以多元策展消除文物的中華政治符碼,並期待透過購藏中國外的亞洲文物,打造新博物館。在此願景下,故宮同時宣告要建立南部院區(而後簡稱「南院」)。然理想尚未完成,政黨輪替讓原本計畫亂了套,2015年總統大選,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形容南院:「格局縮水,國民黨都好像在做交代似的。」(註3)

如今故宮再度由民進黨統籌,從林正儀、陳其南至2019年上任的吳密察,除了面對參觀人數不彰之問題,也必須完成奠基在南院的理想:文化平權及亞洲視野。有別於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期,政府不再面對政策窒礙難行的困境,故宮在數位典藏政策上有重大突破,推動文創行銷更是不遺餘力。除此之外,硬體設施改善和建立則推出「新故宮─故宮公共化帶動觀光產業發展中程計畫」和耗資約37億元台幣的「故宮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建設計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智能導覽牆。(本刊資料室)

政府推動的各項故宮計畫立意良善,但在執行上卻是「瞻前」不顧後。排除不該由現今政府承擔、因施工疏失帶來的南院問題(註4),故宮2018年在提倡公共化及南北平權的大方向上,宣佈和台中花卉博覽會跨界合作,出借清代《翠玉白菜》及《翠玉小白菜》於臺中后里馬場展示。然至隔年,大眾經由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及糾正案才知曉,這一切「過程欠缺法令規範,展覽之成效評估指標亦付之闕如」。故宮借展縱然是行銷策略的成功,獲得極高的媒體曝光度,但淪為沒有專業依據、無法成效評估和借鏡的短期效應。

即便沒有政黨輪替,依舊再現了政策斷裂的光景。這回提出的內部組織改造,似乎也是如此。縮減秘書室等行政單位的想法,2018年時任院長林正儀的專訪(註5)已見端倪。提及南院的國寶館建設,他表示將設置典藏科,以故宮編制不變為原則,「員額撥自縮減的北院輔助單位如秘書室等科別」。主責修復、位處北部院區的登錄保存處擔當技術支援,未來開設課程或協助其他館舍。然2020年國寶館開工在即,故宮確實縮減行政單位,卻也合併學術單位,主事修復的登錄保存處改為負擔「安全管理室」業務。於此同時,主事者增設綜合規劃處及數位資訊室,為的是「轉型為21世紀博物館」,最初理想已不復見。

數位業務固然重要,然而國寶館初衷及修復人才的問題解決了嗎?2019年10月,立委蘇巧慧質詢,提到故宮70餘萬件文物卻只有12位修復人員的問題需解決,要求故宮提出規劃報告。今年5、11月召開的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委高虹安林宜瑾再度詢問耗資億元國寶館的規劃及人才培育細節。面對質疑,故宮卻一改最初態度,現任院長吳密察轉為表示台灣修復市場不大,修復人才得回歸學校教育體制去培養。(註6)

故宮納入文化部,不是一個必然選擇

大中華迷思消散,奠基在中國文物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展覽及研究面向已有更多當代觀點及全球交流史的視野,發展獨特創新的學術成就;近年擴大購藏的亞洲文物包含越南陶瓷、日本浮世繪及伊朗古蘭經等,朝多元的專業領域發展。今年和當代藝術家合作的「#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展覽,亦是跳越時間跨度的新嘗試。在各方努力不懈之下,故宮不再具備高高在上的政治象徵,逐漸以研究廣度和跨界合作,發揮原有的博物館功能。

今年7月在空總當代文化試驗場所舉辦的「#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展覽開幕合影。(本刊資料室)

若回到純粹的博物館專業,故宮是否正如主事者所言,因為博物館整合策略,所以需要納入文化部?文化部長李永得在11月媒體訪問中回覆:「當年故宮是因為政治考量,所以變成一個部會,但現在是專業的考量,所以才有故宮組織是不是該做一些重新考量的問題。」並表示目前一切仍在規劃,連故宮隸屬哪一個單位都還未定案。從行政院長、故宮院長甚至是文化部長,不斷強調的是故宮「需要離開行政院」,但是否納入文化部、納入文化部的影響為何,卻是三緘其口。

文化部長李永得強調故宮需要離開行政院,但後續走向仍三緘其口。(本刊資料室)

若規畫博物館的邏輯是「不要做什麼」而非「要往哪個方向」,無怪乎文博機構總是走得跌宕崎嶇。從一般行政機構來看,二級機關和三級機關的差距顯而易見,否則就沒必要調整科技部及農委會層級(註7),但談及藝文面向,行政首長拍胸脯保證博物館是二級或三級機關的差別不大,實為掩耳盜鈴。尤其明擺的事實是,原屬二級單位的故宮在人員數和人員職等配額上,便和多數博物館(三級機關)截然不同。以目前規章來看,文化部的組織架構很難「嵌入」故宮,若讓故宮維持原狀只是名義上掛在文化部或其他單位,也僅是帶來博物館和文博機構之間的齟齬,抑或在預算人事面向的相互排擠。

政府的文化政策確實需要領頭羊,但原該主掌其責的文化部成效不彰。文化部由制定政策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升格,既有制定政策之權,又具行政專責,但這卻導致當人事異動,前人規劃的政策常胎死腹中。(註8)除此之外,文化部轄下的機構監管鬆散,一旦爭議事件發生,更難得到即時的糾正舉發。這些行政體制下易出現的問題,在今年國美館館長因弊案下臺、2018年開幕培植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預算遭凍結等事件後,更是格外明顯。2020年將盡,去年宣布進行的文化部組織架構調整,未來設立「文化產業署」、「文化資產署」及「博物館司」的進度條還卡在中間,《博物館法》修訂遙遙無期。相較之下,即便故宮更易受政黨立場影響,但不合時宜的現行制度卻讓它在立法院備詢及監督下,政策反倒受到保障而完整執行。

故宮是應該改變了,但若一切照常,這樁突如其來的改變究竟是跨出文化政策整合的一大步,抑或只是亂了步伐的歧誤?這些質疑理應擁有廣泛討論,而政府該給出更多的解釋說明。


註釋

註1 這裡未提南院處,是因為其職務更為特殊。南部院區完工之後,由南院處負責院區的文物典藏管理、研究出版及展覽之外,同時也有規劃整體營運、行政及營繕等事項,超出學術單位工作的範疇。

註2 事實上近年來故宮的內部人事調整頻頻。據了解,在今年曝光內部單位刪增的計畫前,多名南北院區助理陸續轉為勞務承攬。

註3 相關討論可見野島剛《故宮九十話》

註4 即便故宮南院已經驗收,但後來又陸續爆出漏水及防火漆造假等缺失。

註5 鄭又嘉〈與博物館界及文物界資源共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詳述「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五項核心工作〉,《典藏古美術》2018年7月號。

註6 故宮在2019年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提出的檢討精進報告,則是認為修復人員編制少及各類文物修復人才不均是故宮修復師缺稀的問題。

註7 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及要推動政府組織改造,其中一項即將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而2014年成立的科技部則預計廢除,改回國科會。

註8 相關討論可見《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蕭瓊瑞撰的〈掙扎於政黨輪替間的文化大夢〉。


相關閱讀:

陳柏谷〈【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吳牧青〈【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張筠(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