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故宮改制爭議】從改制爭議,看到一個大於博物館的故宮

慢慢思索與尋找故宮對於臺灣,在自己的歷史、在博物館、在國際交流中能有什麼樣更深一層的意義,跟著臺灣一起面對未來的10年、50年甚至下一個世紀。

11月底有幾則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有關的消息出現,主要圍繞在關於改隸文化部、改館名等議題。實際上,還有一些可能更實際也一樣重要的事情是,行政院、文化部要對故宮博物院內的組織進行大調整、調動。

就在消息露出之後的3、4天,媒體和輿論出現許多幾乎可以是一面倒抨擊或反對的聲音,而與此事件有關的單位在發言上,多採取否認、不知情、無此事或是留下空洞內容的回應。前述提出反對意見(不管哪一種程度)的人來自各種領域,特別是文化圈與政界,亦不乏前故宮人。

仔細閱讀這些意見,主要的邏輯是故宮屬於國家級館舍,還有大量文物藏品的珍貴性,反對改制到文化部之下變成三級單位(依層級往上是文化部與行政院)。然後提出許多如果故宮在文化部之下,將會產生諸多弊端,從國際地位低落到研究動能不彰等論點。不過,若稍加仔細分析其理由以及從這個議題的討論延伸出去,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許多重要問題。

國立故宮博物院日前因組織調整與改隸風聲的新聞引起輿論爭議。(攝影/朱佑霖)

關於改制:故宮大於「博物館」?

多數反對的理由有,故宮地位與歷史成因特殊,與其他單位不同。此外,其收藏屬於國際大館等級,改由文化部管轄,會造成國際地位低落以及研究效能不彰。

這兩種理由的因果兩造之間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邏輯,這個「因為」跟「所以」對我來說實在是連不上。以地位來說,故宮的確與國內其他館舍不同,但論及特殊性,在不同時空下產生的不同單位也各有其歷史成因,只是事件大小與重要性不同。

但是今日我們單純從業務性質來看,研究、展覽、文物保存甚至是文化外交,都是故宮在做的事情,這些與其他藝文館舍並無本質上的差異,除了歷史之外,最大差別大概是故宮是目前中華民國指定國寶保存的最多的地方,只不過這也不會改變其業務本質。

對故宮來說,若從業務的本身來思考一個組織的歸屬或畫分,並且在該領域去追求獨立性與專業性,才能減少各種非專業因素干擾博物館的發展,讓故宮變成一個在法理上、制度上都是專業的博物館,而非背負過多歷史原由與民族情感想像的包袱。更不用說世界各國重要藝文館舍,絕大多數都歸該國文化部機構管轄(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故宮亦歸屬中國文化部管轄),甚至更多是已往前一步,進入法人化或交付信託了,例如全球最多館藏的大英博物館。

歷史與地位的源頭來自文物的特殊性

其次是被文化部管轄這件事情。首先許多媒體對此的意見多是:這是從國家(級)博物館被降格。先不去論「國家(級)博物館」甚至是「國際大館」這種流於口號的溢美稱法,而是該思考它能否回歸到合理的行政體系。今日故宮會在這個位置,其實一開始就不是以一種尋常情況而產生的博物館。

除了文物西遷、南遷到來臺的艱辛歷程,數十年前外賓訪臺相對罕見的情況下,各國政要與文博界大人物都指定造訪位在臺中霧峰鄉間的北溝文物陳列室。甚至在臺北士林復院時,蔣宋美齡也在院內有專屬的辦公室等大大小小「故」事,都讓它顯得與臺灣其他文化館舍極為不同,甚可以說「崇高」。

只不過,能經歷這些歷史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文物的珍貴性與特殊地位,獲得世人的矚目與珍惜。我們卻不能因為這些地位和特殊歷史過往,而扭曲了故宮作為博物館的本質,甚至為它另樹一格、另立層級,以便與其他藝文館舍不同的行政地位。畢竟既然涉及文物,業務就是博物館的專業領域,就該隸屬於該領域主管機關。曾經也有將其往上提高到總統府直屬的聲音,說實話,要把文物無限上綱到這種層級的思維,似乎回到過去把文物當成信仰標的時代才會有的現象。

國立故宮博物院「她」特展現場。(本刊資料室)

回到博物館本業以及與社會連結的使命

當我們回頭思考故宮,若是將來回歸文化部管轄的範圍,除了行政與法令問題之外,一般觀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個人認為仍舊是基本議題:展覽品質有無提升?能否推出更多更好的展覽?觀展經驗會不會提升?至於遙遠一點的社會觀感問題,如新任院長是誰、資歷如何?各項擴建工程有無弊端?院方的國際名聲是否提升?個人認為這些議題,無論故宮是不是在文化部底下,也都同樣存在,並不會因為改制而改變了議題焦點。

其中,改制之後的故宮從人事到預算,將有何變化?修改的方向除了行政問題之外,與一般大眾相關的議題,將會有什麼樣的更動?我們可能會失去什麼?或是我們又會得到什麼?總括來說就是「人事聘用方法」、「勞動條件」、「預算分配」等實際問題上,執政當局包含前後主管機關(院與部)能否提出清楚的說明與明確的規畫。而這個社會溝通工程,不會只是行政院與文化部傷腦筋的事情,故宮內部也需要有相同的立場和口徑,並且願意用耐心和事實面對各界的詰問。若能妥善處理,這將是故宮與臺灣社會連結的重大公關成績。

日前改制新聞中最讓故宮內部產生爭議的,莫過於原本主理藏品的三處將合併成二處,並且合併的方式竟然是以材質相近為考量(書畫與圖書文獻合併),這其實是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若非資訊來源錯誤,那麼肯定需要主管機關更明確的說明。

依常理判斷,組織的整併主要是從業務的屬性來思考。即便臺北故宮內研究三處,從博物館組織的角度來看都屬於研究組,甚至也肩負展覽組的任務。因此內部改制的重點,應該朝向如何更像一個專業、正常的博物館架構,修正過往過度以文物保存為核心的立場,讓臺北故宮能夠朝向「博物館營運和展示專業」的目標前進。

在臺北的故宮,何時成為臺灣人自己的所愛與認同的故宮

前述許多的討論,其核心價值只有一個,文物本身與其詮釋就是來自一場又一場的政治爭奪歷程,這些都讓故宮充滿了政治性、歷史的特殊性,但是這些都不能否認它身為博物館的本質。因此,對於它的討論,能否朝向讓這些文化資產發展與發揮得更好,漸漸遠離以政治立場包裹博物館專業的論戰,慢慢思索與尋找故宮對於臺灣,在自己的歷史、在博物館、在國際交流中能有什麼樣更深一層的意義,跟著臺灣一起面對未來的10年、50年甚至下一個世紀。

相關閱讀:

張筠〈【故宮改制爭議】一切照常或更弦易轍,如何看待故宮的下一步?

吳牧青〈【故宮改制爭議】以文物作為外交禮物?從故宮身世看文化遺產、政權和刻意淡化的民國史

陳柏谷( 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