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故宮院長林正儀詳述「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五項核心工作

【鄭又嘉專欄】故宮院長林正儀詳述「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五項核心工作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難得擁有自己獨立修復單位的國立大型博物館,如今更有前瞻計畫與新故宮計畫的龐大經費挹注,針對故宮院長林正儀於今年2月「新故宮」記者發布會時,提及「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將作為國家修復中心的議題。
台灣需要成立國家修復中心的建言十幾年來持續不斷,也曾有立委提出由文物保護領頭機構共同組成國家級聯合修復中心的提案,但至今尚未聽聞任何後續消息。台灣絕大多數的博物館規模都不大,經費和資源甚少、且年年被刪減,老機構的經費結構並無編列保存修復文物的相關預算,其收藏往往只有幾千或幾萬件,進用的職員人數也相當有限,舊的館舍空間更是有限,且往往不符合保存修復所需,每個博物館的收藏屬性和材質多半並不相同,既不見得都能夠成立自己的修復室,也無法聘任足夠且具備不同材質專長的修復人員;即使有的博物館、美術館擁有自己的修復室,也購買了高價的科學檢測儀器與相關設備,卻沒有人能夠去使用和操作。目前老機構的收藏是處於放著隳壞的情況,所以國家修復中心的成立有其迫切的需要。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難得擁有自己獨立修復單位的國立大型博物館,如今更有前瞻計畫與新故宮計畫的龐大經費挹注,針對故宮院長林正儀於今年2月「新故宮」記者發布會時,提及「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將作為國家修復中心的議題,請其詳談規畫的內容、與國內外其他文物保護機構如何協力、與學校及民間如何合作,來回饋並提升台灣整體的文物修復環境。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資源共享
台灣文物保存部分都是由各館去發展,個別情況不同,不像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都有全國性的機構或組織推動;國內也有人倡議,台灣應該要有一個國家修復中心,整體保存和修復的主管機關還是歸屬於文化部,而故宮有比較豐厚的資源,有長久累積的經驗和知識,身為博物館界的一分子,故宮資源應該跟整個博物館界和文物界一起共享。林正儀首先說明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成立的背景及動機,並思考到故宮的公共性,認為在整體博物館事業發展當中,一些專業和基礎工作應該共同去推動,大家都有責任,文物承載很多的歷史、人民記憶、文明,包含一些藝術的表現,這些文物已經是世界文化財,是台灣的文化資產,大家都有責任去把它照顧好。
20世紀開始,全球對於文物保存意識開始提高,已歷經60、70年不算短暫的發展歷程;然而在文物維護的意識、相關知識、人才培育、專業資源的共享、體系的建立、各國各地區文物特性、政府政策上的重視程度等在內,各國博物館發展狀況並不相同。講到整個相關的知識或技術方面,其實要到很完善、完備,讓這些知識技術能夠保護好這些文物,其實還是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是總是能有一個起步,大家一起來努力。林正儀如此期許並以故宮南院文物國寶修復展示館的設立作為起點。
即將興建的故宮南院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林正儀表示,在規畫過程當中,希望它是個平台,目前有和文化部協調,在文物保存維護、修復方面,整體上規劃大家如何共同來支援。關於國寶修復展示館的定位有幾個核心工作:是推動文物維護教育,包括全民對於文物保存意識和觀念的教育和推廣以及專業上的培育,二是提升相關知識,三是培育修復人才,四是支援環境不夠完善的中南部公民營的博物館在文物保存空間和修復的需要,五是整體修復產業的發展與扶植。
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將設立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以下為林正儀詳細闡述此五項核心工作的內容,並介紹作為此五項核心工作指導原則、由故宮預計編寫出版的《文物保存修復手冊》各章節的重點。
有助提升文物保存維護意識
第一點,全民對於文物維護的認知方面,由於很多文物是天然材質,在維護上很不容易,台灣的天候加上環境汙染、蟲害等,都會影響文物的壽命,如果全民對文物維護有更深的認知和了解,知道其重要性,對將來文物的保存和生命的延續會有很大的幫助。包括對文物怎麼樣去維護、保存,如何提供更好的保存環境,有一些就可以寄存或捐贈博物館去做保存和推廣。應該透過講習等更多的教育和推廣活動,以達到全民文物保存和維護意識提升。
專業知識的教育方面,文物保存技術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專業的教育就很重要。以故宮來說,光就文物的保存環境,如防災、防蟲、溫濕度相關保存的方法、材料等,就有很多專業上的知識。另外,文物管理也很重要,分成檢測和修復兩方面,這些知識也都很重要。其他還有展覽的包裝、運輸到布展、卸展、展覽期間的檢測和維護等,故宮都累積有很多的經驗;例如,一件文物多久才能展出、展出多久、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展覽;而在專業倫理上,像怎麼提件來研究,故宮針對不同的對象在提件的方式等各方面都訂有不同的作業要點,但是一直比較沒有系統性,總共約有50、60種辦法。持物有持物的辦法,人才有人才的辦法,防災救護有防災的辦法,這些知識和辦法應該去分享和傳承,希望未來透過修復展示中心,能夠提供給專業工作者去工作,也能提供教育機會,讓有意往這些方向發展的人去學習。
在知識提升方面,則可以提供故宮的經驗幫忙國內有需要的單位或個人。另外,像1967年於法國成立「國際博物館協會—保存維護委員會」(ICOM-Conservation Committee, ICOM-CC)、1950年於倫敦成立「國際博物館藏品保存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Objects of Museums, IIC)、1972 年加拿大文物保存研究中心(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 CCI)成立,也有累積很多的知識,將來會透過故宮將他們的知識引進。加拿大已經把相關知識數位化,可透過網路閱覽他們的相關經驗,或文物維護保存的知識,故宮會系統性地引進,甚至找加拿大的專家來做教育。故宮打算把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初期是文字性;未來在做教育活動時,當然可以參觀典藏庫房、相關制度、管理方法、修復空間、檢測相關儀器,甚至將部分拍成影片,也希望將內容數位化。
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將設立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建立證照制度以保障文物安全
第三點,人才的培育方面,故宮針對制度建立,專業知識擬在《文物保存修復手冊》中分成六個章節加以說明,第一個章節是關於人才培育,需要長期推展。內容有保存維護相關的知識、修復的技術;有管理上的制度,包括防災方面,都必須考量。透過講座、國際的研討,以及引進專業師資,也會跟國內的學術單位合作傳承相關專業經驗。針對全台灣,從政策上決定應該要有多少人才,需要哪些不同的人才,這個當然需要跟文化部合作,不只是牽涉到專業人才的培養,還牽涉到相關專業的證照制度。
一個人的生命財產保護,需要靠國家證照作為保障,像是醫師、律師、地政士、輕航機教練、救生員等,這些專業人士都是經由國家考照認證後才能夠去執業。牽涉到文物保存維護不同的內容,也會需要不同的證照,比如包裝、運輸、布展等都非常專業。包裝不好,移動時會有風險,包裝材料、設備也很重要,運送過程有一套標準的程序,像推物機械的操作等作業流程要很清楚,整體需要相當的經驗,逞強也沒有用,必須是透過文物觀念上的教育和實作,兩者都需要一段時間養成。
台灣有包裝、運輸的民間公司,現在博物館都是用最有利標,去選出有經驗的單位,這些民間公司是否也應該要附有一些相關的證照,從業的技術人員是否也應該要具備相關證照?此外,布展包括環境的檢測、布展人員的技術,也都需要相關證照以保障文物的安全。去年(2017)下半年故宮「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展出張大千《廬山圖》,尺幅巨大,一般平放的作品只要將畫作展開就好;但若直立懸掛,畫作在上下移動時,一不小心就會撕裂,技術性非常高。文物從庫房提領出來,包括運送的過程,文物要怎麼運送,都必須要有詳細的規範。這些從業人員從文物持拿、布展中的固定作品、立體性作品呈現的角度,以及固定的支架、方式和材料,都是很專業的知識。這些技術和能力必須要透過培訓、教育,讓人才在專業上獲得認定,人才培育上會包含這麼多的面向。最終要由文化部來擬定證照的辦法,故宮可代為訓練、認證,再由文化部核發證照。
古畫展一次,就是一次的傷害,所以展畫的技術要有標準規範出來,有相關作業程序和專業。目前故宮或其他部分博物館是用技工,將來有證照就不是稱為技工,很多專業必須要由資深人員去帶,讓年輕人願意學,需要上課學習。一旦老了、退休了,經驗就無法傳承,像師徒制的學習一般,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才同意發給證照。各館可以慢慢建立證照制度,證照可以確保落實技術或者知識,所以人才培育要考慮證照制度的重要性,環境和科技檢測、修復、管理、整體維護、包裝、運輸、布展,都應該要有證照,這些必須要建立一個專業的制度。人才培育的專家不一定是來自故宮內部,還會有業界,甚至是國外。
修復不一定只是有證照而已,還應該要分級。像日本分國寶、重要文化財和一般文物,修國寶需持有十年的證照,且需要成立一個小組去修;因為修國寶要用什麼樣的技法、材料去修,需要大家共同討論,所以制度上也會把它建立起來。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修復工作照。(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提供安全的環境
第二章是提供環境,除了亞熱帶溫濕度高、全球性的空氣汙染問題,台灣還有地震;尤其故宮設在山邊,容易有蟲害,在此條件下必須提供一個保存環境。另外,還有展示空間,一個空間設置好了,不同的裝修和器材可能具有放射性,對文物會有傷害。文物進駐故宮要有兩年的養治期。這些都是經過長久累積的經驗。怎麼樣提供文物一個好的保存環境,這不只牽涉到典藏或展示的環境,其實也要考慮大環境,這包括區域性的環境,像是核電廠應該蓋在距離博物館多遠的地方,在山邊昆蟲多、濕氣重,這樣該怎麼控管溫濕度、怎麼防蟲。
日本「311」地震之後,所有博物館都在做隔震和減震工程。明治時期蓋的京都國立博物館正館是舊館,「311」地震之後蓋了新館,舊館花了200億日圓在隔震設備上,底下整個挖空,技術比重蓋還更困難,這也牽涉到提供文物一個保存環境的知識。從區域性環境到典藏空間,後者需要考慮溫濕度、防蟲、隔震、減震、防火的問題,以及整棟建築、各樓層、典藏架以及櫃子的隔震、減震方式,有些是採取雙保險,重要文物在典藏櫃上還會再去隔震。南院的新館已經完成了這些隔震、減震的工程,北部院區和南院的空間以後也會做,在新故宮計畫中有包括這一部分,包含防火設備如惰性氣體怎麼使用效果會更好,以及打算把典藏空間和辦公空間分開以避免蟲害;由於辦公空間中會使用微波爐、電器、用餐,很多人在裡面開會,環境不單純,之後要讓文物保存的環境單純化,新故宮計畫都會納入考慮。南院在隔震的工程會列入優先考慮,另外會包括防火、防水,而溫濕度是基礎的措施。
提供各方寄存文物,以共享共用取代租金
國寶館的庫房有2,000坪,比故宮北院的庫房更大,這是因為將來會繼續收藏文物。同時一方面支援中南部公民營博物館的收藏,也可以幫忙維護、甚至修復文物。文化部打算在台灣的北、中、南、東設置集中庫房,故宮是南部的支援之一,南部還有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政府;北部則是國家檔案局,是有整體統合思考的。故宮新、舊庫房加總大概會有10,000平方公尺的空間,相關管理辦法在《文物保存修復手冊》的章節裡也會有登錄。
不論公民營博物館的文物,寄存在故宮南院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都不用付租金,希望是採用共享共用的概念作為替代,就是寄存的文物也用做研究、展覽、推廣,提供給全國、公開使用以作為合作條件。寄存合約書會訂定相關權責,像是多久要盤點一次、多久要抽點一次,不同的單位要抽點一次,抽點的重點在哪裡,其中也包括要怎麼提件、借展,整體的管理辦法都要有,文物不能有危險或遺失。相關內容可見《文物保存修復手冊》的管理章節。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修復工作照。(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文物修復、管理需完善制度
檢測和修復在《文物保存修復手冊》也會各有一章。現在科學檢測分為破壞性和非破壞性檢測,檢測的作業流程、檢測人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知識、證照,做什麼樣的檢測,由誰來核定,都要有專門的章節。又像是對國寶要怎麼修復,提出什麼樣的計畫,要不要報文化部?都要有很完善的制度出來。
第五個章節就是展覽,空間、環境會以物為核心去思考,包括誰可以去布展、包裝、運輸到展場,環境怎麼樣檢測,微環境怎麼樣控管,布展的技術、展場環境的維護等,也有非常多的問題要注意,比如說展櫃怎麼會開了,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的陶瓷怎麼破了,這些整體狀況處理的程序,不能隨便發新聞、胡亂判斷,都會造成國際上對博物館專業的質疑,嚴重程度可能連館長都必須下台。此外,如每天巡場方式,每天、每週、每月、每季機電的檢查、維修,真的非常多相關的知識,所以必須要有非常完善的相關作業、規範出來。
防恐為新增防災項目
第六章是有關防災方面,防災有自然和人為兩種。展場和典藏空間需要防範如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日本「311」地震之後京都國立博物館建立的新展館,很多玻璃櫃都是隔震的。除了天然災害必須要防範,現在還新增加防恐的人為災害。人群聚集的地方、交通要塞、重要的觀光景點或者國際盛會都是防範的對象,博物館算是重要觀光景點,所以也不得不進行防恐措施。故宮被列為國土安全保護的據點之一,所以有整套的防災系統,不僅防恐,還包括各種災害的防範,像是拉出警戒線、實際演練爆炸物的處理等。
把故宮的公共空間從展覽空間獨立出來,就是考量到防恐。目前故宮正館裡面有餐廳、賣店、寄物櫃、服務台、郵局等好多功能,這樣在管制上就會困難,而且會有漏洞。進到展場會有檢測儀器,餐廳、賣店就在展場的旁邊,如果萬一有炸彈,那一炸,作品就在隔壁,會遭受波及,所以要將所有的公共服務區拉出來,讓展場空間整個獨立,人們進到裡面已經先檢查過,公共服務區移到入館的大道那一帶,位在展館外圍就不會受到影響。正館也因此可多出1,000坪的空間,作為展示之用。
歡迎民間及海外人才進駐
故宮的收藏從中國大陸過來,有的包成一整包,都沒有打開盤點過,像有一些鳳冠上面有珠子要恢復原狀,需要很長的時間;又像是早期輿圖狀況不佳,色塊易掉下來,尤其還遭遇水漬、蟲蛀,好多狀況,每次清點發現情況比較差的都優先修復,以故宮的修復人員每年應付展覽,往往來不及修,非常需要人力,所以以前和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等學校合作,學生來實習,可惜的是有些實習完之後就流失了,有的自己成立工作室,有的就不再從事修復工作了。修復工作室也沒有發給他們證照,到底認證到幾級、怎麼修,如果沒有很豐富的經驗,大家也不太敢拿去給他們修,這樣也很辛苦。是否能像日本成立個平台,民間來組一個修復協會、公司,和故宮或國際合作,像京都國立博物館就提供一個大樓,裡面有四個修復工作室,讓民間的工坊派人進駐,空間加總約有400、500坪。故宮本身也不可能包山包海,故宮南院在修復方面還是著重在故宮擅長的項目,其他像油畫項目,既然國立台灣美術館有設置,但故宮就不會去設這個項目。檢測器材都要新台幣幾千萬元一台,一般博物館負擔不起,相關人才也是實習完就又流失。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預定地平面圖(暫定)。(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第五點,關於扶植修復產業,就是看故宮能不能提供修復空間,讓這些人才即使沒有進到博物館裡面,都能變成學會會員;要給他證照,只要修復制度、流程和管理制度都有,他來進駐,故宮就可以用委託方式,估出費用,請他來幫忙修,這會是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人才的來源之一。另外,也會結合像正修科技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等學校進行建教合作。同時,還會聘用修復人員,《博物館法》規定,博物館營業獲利中的30%可用於聘任核心業務的人才,不受編制員額的限制,這部分會優先聘任文物修復維護保存人員。此外也會找民間贊助,像《龍藏經》的製作包含很多傳統技法,織品、紙質的修復對故宮來說不是問題,經版上的繪畫和寶石鑲嵌則思考請民間贊助,打算請西藏的老師傅來故宮南院修護,故宮派人學。目前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支持,現在已經找到願意贊助的單位,預計要把《龍藏經》108函全部修好。
人才方面會用故宮基金聘請,也有以贊助方法延攬外面的人才,還有故宮想要扶植的修復產業人才會進來。在南院國寶館將會成立典藏科,員額撥自縮減的北院輔助單位如秘書室等科別,和前面三種人才一起從事教育推廣、文物保存修復和管理、寄存,以不增加故宮編制為原則。北院登錄保存處會去支援技術面,或者是幫忙開課,也會協助其他小館。
此外,若是公部門送文物來修,就可能酌收工本費。民間有的人有很好的文物修復意識,知道文物保存的重要,可以募款協助民間的博物館,以後東西送來故宮修。還可以請文化部決定一年要投入多少,各博物館編列經費,共同分擔就好了。民間修復師進駐國寶館也會想要有收入,那時或許就需要有制度出來。日本就有這樣的制度,了解修復師的技法風格,這一幅畫需要找誰修,要有執照,再以程序完成,這樣就不會需要公開招標50天。比如國內的玻璃修復技術沒那麼好,就需要找國外的修復師來修,像《龍藏經》就找西藏的老師傅來修,這個都可以突破。不過,修復文物也不能永遠停留在程序問題上。比如經費在新台幣100萬元內的修復案,只要寫明理由就可直接委託特定的修復師來修復,如果技術方面只有這個人有,何必需要公開招標。
保存文物是人類共同的責任,期待六年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寶修復展示館的落成,能為台灣文物保存修復與維護提供良好平台、建立健全制度並挹注龐大資源,帶來一番新氣象。
鄭又嘉( 5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