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旅人們,原來藝術離你那麼近:林曼麗「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的策展催化

旅人們,原來藝術離你那麼近:林曼麗「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的策展催化

藝術史上,有許多深刻的作品描繪藝術與交通場景相遇的記憶,包括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筆下的火車…
藝術史上,有許多深刻的作品描繪藝術與交通場景相遇的記憶,包括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筆下的火車站、倪蔣懷眼中的基隆車站、李澤藩筆下的新竹車站,乃至於台灣歌謠中的〈丟丟銅仔〉等,其包含了對於現代化的歌頌、鄉里風土的懷念,甚至難捨的離情等。交通挪移了時空、場景,也創造屬於運輸時刻人類特有的敏銳與情感狀態。
在凝視描繪運輸與藝術相遇的靜態作品之外,回看台灣交通車站與藝術的結合,目前多數仍以具體的公共藝術設置為本,然今年台灣運輸龍頭——台灣高鐵公司,在開通營運邁向第二個十年之際,董事長江耀宗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共同宣告「台灣高鐵藝術元年」正式啟動,此計畫不僅開拓了藝術與運輸產業合作的新領域,也為台灣藝術與企業相互加成的可能,譜出歷史新頁。
Arts to Everyone:滲透→擴散→內化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計畫中的第一階段,以「滲透」為關鍵字,包括邀請藝術家林明弘以《窗》為名設置的大型視覺藝術裝置,其善用穿透窗櫺映照於室內的光影,讓穿梭其間的旅客可浸沐於傳統窗花圖樣之中,5至7月設置在台中高鐵站1A、1B、4A與4B出口方向的玻璃窗牆,該圖樣的設計,也延伸成為特殊款的車票,隨機販售,以及滲入車廂工作人員的圍裙、推車側板、遮光簾及跳跳卡等項目,讓來往為行程奔波的乘客有機會與藝術「不期而遇」。
其他與藝術「不期而遇」的巧思安排,包括栢優座、魔梯形體劇場、拉縴人歌手、丞舞製作、樂x5、小事製作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等表演團隊,在今年5月至7月間的每個周末,不定時在台中高鐵站的公共空間,讓觀眾「遇見」他們的現場演出。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與藝術的不期而遇。(攝影/鄭達敬,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魔梯形體劇場於台中高鐵站的演出與來往旅客「不期而遇」。(攝影/莊坤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第二階段則將往外「擴散」,將高鐵沿線的在地文化內涵與元素鏈結起來。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也是「台灣高鐵藝術元年」最重要的推動者,她談及此合作案的下一階段想聚焦在台灣地方的故事,並整合跨領域的藝術團隊,藉由科技介面讓乘坐高鐵的旅客在行旅移動間,能夠遇見台灣的歷史、生活、文化與藝術等面向裡的多元面貌,同時也讓藝術成為乘客得以輕易觸及與參與的體驗,而這個繼「滲透」之後,期望更大範圍進行「擴散」的階段,預計將在10月間於高鐵各個車站同步展開。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第一階段以「滲透」為關鍵字,讓車廂窗貼也別具巧思。(攝影/黃宏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內部員工的設計參與計畫,讓員工透過藝術體驗產生對於文化視野的質變。林曼麗也透露在第一階段的合作過程,內化的效應其實已開始發酵,包括高鐵員工原本從顧慮相關配合會否影響其對旅客的服務,到感受到藝術對於旅客的感染力後,主動提供建議讓藝術展演有更好的呈現時機與形式,甚至此次協助票券、遮光簾製作的高鐵合作廠商,也在與國藝會不斷討論的過程中,萌生對於創新研發的想像,這些後續的發展,都讓林曼麗深深感受到藝術界與企業方的資源,透過國藝會藝企平台的穿針引線下,所展現1+1遠遠大於2的力量。
林曼麗自信說道,「對我來說雙贏不是最主要追求的目標,第三贏才是更重要的指標,而國藝會的使命就是創造藝術價值的廣泛認同。」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以「滲透」為關鍵字,邀請藝術家林明弘以《窗》為名設置的大型視覺藝術裝置,善用穿透窗櫺映照於室內的光影。(攝影/黃宏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人的價值.藝術擴散:藝企合作創新平台新典範
具有多年藝術教育專業的林曼麗,無論歷經何種頭銜與角色,「人的價值」與將「藝術擴散」一直是她在任何領域工作的核心本質。「高鐵本身是高優質、國家級的企業體,代表性、指標性也很強,交通運輸的影響層面很大,如果能讓運輸不再只是運輸,並且是高鐵的高度帶頭,來將藝術、生活和交通融合在一起,這絕對是藝企合作的新典範。」
2004年國藝會成立「國藝之友」,為促進藝企攜手,建立一個能夠互相溝通、互相理解的平台,當時即是由林曼麗所推動催生,而此次其所投入的高鐵計畫則為「藝企平台」2.0的升級版,她企圖將藝企合作進化到一更緊密的合作關係,甚至成為某種程度的生命共同體。林曼麗認為,從廣泛的企業主到社會大眾都能共鳴藝術的美好,也就是達成「Arts to Everyone」,這不僅是她個人,同時也是國藝會的使命。因此「台灣高鐵藝術元年」並非突然發生的案例,而是建立在國藝會推廣藝企合作多年經驗累績的基礎上,所誕生的新合作典範。
旅人們,原來藝術離你那麼近:林曼麗「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的策展催化
高鐵上的策展手勢:藝術如何走進生活場域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背後有幾個策展的關鍵字,首先是「不期而遇」的設定。林曼麗先設身體察旅客在移動時,接觸藝術品終究不是目的,乘客們的腦中各自盤旋著洽公、旅行的想像。「所以藝術發生的設定不是像每個進入美術館、劇場的觀眾,準備承接藝術的洗禮,我必須思考在日常生活的移動過程,如何把藝術滲透到這個情境裡去。」旅人們會在毫無預期與防備下與藝術相遇,發現「欸?怎麼會這樣?」,而此種不經意的驚喜與感動,反而對藝術的印象最容易留下,因此在挑選參與藝術家、表演團隊的考量上,林曼麗主要關注的是其能否在瞬間使觀者產生悸動。「藝術突然發生的一秒鐘所產生的剎那感受,是最關鍵的。」
在台灣,藝術與交通運輸的合作方式,多數會以具體的公共藝術設置來操作,然而「台灣高鐵藝術元年」卻試圖突破此種傳統方式。林曼麗強調高鐵本身的建築與空間都已經處在一種非常完整與精確的狀態,因此要將藝術植入的策展手勢,本身必須十分謹慎與精準。「如果置入藝術的情況,會破壞高鐵硬體建築的完整度與日常營運上的流動與機能,那藝術就是幫企業扣分的,但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幫高鐵加分,所以在設定上我主要是用『虛』而不是『實』的方式,這不僅是美學的考量,也是一種美感教育,在高鐵上做了不適宜的示範,會比沒有作為還扣分。」
以林明弘此次發展的計畫為例,其實從大型窗貼裝置、車票、遮光簾、推車等,都是考量讓林明弘的藝術元素,在營造美好效果的同時,又不會對於高鐵的營運產生不必要的干擾與阻礙,這也是為何以「窗貼」光影去呈現美感的效果,「無聲無息就不會有阻礙跟負擔。藝術怎麼進入生活場域,是這個計畫開始非常關鍵性的思維,關鍵的思維掌握住,才會有後續的發想可能。」
高鐵也使用了藝術家林明弘所設計的圖樣,作為特殊款車票的延伸。(台灣高鐵提供)
林曼麗也同時分享在實現包括車票、遮光簾等細節的改造,包括如何面對運輸專業、企業文化、法規與各合作廠商溝通,一一打通各種溝通關卡,與合作單位實踐藝術創新的思維,當中各種角色從懷疑藝術實踐的可行性,到互相坦誠、理解藝術對企業的形象是能提升的,甚至還有助於企業的產值、收益等,「台灣高鐵藝術元年」是一個具體與企業說明藝術價值的完美案例。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示範了企業與藝術文化資源整合的可能,尤其透過高鐵運輸本身的影響力,擴散到每個都市、鄉鎮、地方的連結,讓藝術產生廣泛的影響輻輳。這是對於藝術意義無形的強力宣傳,企業體會到效應、社會對於美感的思維開始鬆動,林曼麗優雅但宏觀的說道:「資源、影響力擴大對於藝術界絕對是好事,最終,我們才有可能去翻轉這個社會美感缺乏的結構性問題。」

延伸閱讀
〈在台中高鐵站與藝術不期而遇 國藝會攜手台灣高鐵啟動藝術元年〉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