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天外天的下一步?

天外天的下一步?

近年地方文資團體奔走呼籲保存的臺中「天外天劇場」,在3月6日的文化資產審議會上,決議不予指定為古蹟,也不登錄為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再度引起波瀾。
最近臺中的文資圈頗不平靜,先是已經整修完成的市定古蹟瑞成堂,遭地方重劃會提出廢止古蹟的申請,須召開文化資產審議會決定存廢;市府在政黨輪替後,對於臺中州廳成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州廳園區的計畫,遲遲未有定論,最終在2月11日表態不支持該計畫,引起輿論爭議。而近年地方文資團體奔走呼籲保存的臺中「天外天劇場」,在3月6日的文化資產審議會上,決議不予指定為古蹟,也不登錄為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再度引起波瀾。
位於臺中市東區後車站的天外天劇場,根據文資團體考證,原為臺中仕紳吳鸞旂家族所有,吳鸞旂之子吳子瑜於1930年代斥資新建一大型現代化劇場。該劇場為當時任職於臺中市役所(市政府)的技手齊藤辰次郎的作品,是一座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臺灣現存類似風格的建築物,最著名的,應該是落成時間相去不遠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當時日本受現代主義影響,公共建築的設計逐漸脫離古典的建築風格,外觀趨於簡潔,但保留建築裝飾的細節。然而天外天劇場特殊之處,在於當中的劇場空間採用臺灣罕見的圓形設計,大跨幅的鋼構架屋頂更是全臺僅有,在建築美學的面向上,具有相當獨特的價值。文史團體甚至經由訪問得知,劇場內部牆壁曾裝飾有顏水龍製作的馬賽克壁畫,雖然如今已經消失,但就臺灣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天外天劇場也占有一席之地。
由劇場正面看進去的室內情況,可以看到圓形構造的設計。(本刊資料室)
劇場空間採用臺灣罕見的圓形設計,大跨幅的鋼構架屋頂更是全臺僅有。(蕭文杰提供)
劇場落成後,即成為當時臺中後車站一帶重要的娛樂場所,並因為其地理位置靠近臺中仕紳居住的區域,中部地區著名的詩社「櫟社」也常在此地舉行活動,可謂中部地區見證臺灣近代史的重要建築。然而,戰後天外天劇場因吳家經濟問題,轉賣給王姓家族,輾轉成為放映電影的戲院、冷凍廠、釣蝦場、停車場等,數十年來多次轉變用途,最終遭到荒置。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因天外天劇場所在的地方人士想自辦都更,遊說地主拆除,使文史團體於2014年起關注天外天劇場的情況,呼籲政府介入保存,並首度進入文資審議,獲得暫定古蹟的身分。然而隨著時限到期,2016年間,當地里長逕自動手拆除天外天劇場,再度促使文史團體奔走發聲,希望重起文資審議,喚醒民眾對於天外天劇場的重視,之後還陸續出版書籍、拍攝紀錄片,期讓一般人更加認識天外天劇場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臺中市政府在3月6日的審議會中,審議委員以壓倒性的決議人數,不予指定為古蹟,也不登錄為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消息一出,文史團體隨即在網路上發動連署,希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可以出面介入。3月10日,文資局發布公開新聞稿,援引《文資法》第20條第2項與《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表示會避免天外天劇場遭受到進一步的破壞,並爭取溝通的空間。天外天劇場的危機雖然尚未解除,但至少目前為止,遽然拆除的可能性應該得以避免。然而,文史團體不願坐以待斃。在審議會結果出來以前,便開始新一波的募款計畫,希望能以眾籌的方式,成立基金,購買天外天劇場的產權,以杜絕任何可能發生的變數。
天外天劇場現狀,可以見到與周遭建築物之間的關係。(本刊資料室)
天外天劇場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臺中仕紳居住的區域,中部地區著名的詩社「櫟社」也常在此地舉行活動,可謂中部地區見證臺灣近代史的重要建築。(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不過,天外天劇場周遭因長年缺乏合理的規畫,在過去租用者任意變造下,劇場四周蓋滿建築物,僅有一條窄小的巷弄通往大路,若要全然恢復舊觀,除了保存建築體,勢必也要「整理」劇場周邊的建築與民宅。屆時如何拆遷、如何補償,以及伴隨可能出現的抗爭衝突,對市府而言,將成為棘手的難題。而劇場本身巨大的量體與殘破的嚴重程度,整修經費也將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且天外天劇場正對台中車站後出口,地理位置優越,可以預見開發有極大的經濟利益。諸此種種,都會是天外天劇場爭取古蹟或文化資產身分時所面臨的反對因素。
天外天劇場的歷史價值不容否認,但在一般人對此普遍缺乏認識的情況下,支持者除了一再強調歷史記憶,或許也需要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式,能夠兼容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發展的需求。文化的存續除了硬體的留存,也有賴集體共識的營造,若能尋求在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讓地方重新建立對天外天劇場的記憶與認同,進而激發出更為多樣的保存與活用方式,無須再拘泥於古蹟或文化資產的身分,對官方或民間而言,也許是個更妥善的應對方案。
李孟學(Li Meng-Hsueh)( 94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