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最早不一定最好:談文物保存,專訪臺南孔廟御匾修復師江武釗

最早不一定最好:談文物保存,專訪臺南孔廟御匾修復師江武釗

對修復師來說,古今文物的特性相當類似,修復不只是存在幾百年前的古物,現代藝術品也同樣有作品的生命歷程。如何維持穩定的文物生命週期和樣貌,是古代到現代共同維護的價值。
2016年美濃地震影響,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在2018年啟動「國定古蹟臺南孔子廟災害復建工程」,這是繼1977年以來臺南孔廟首次大修之後,最大規模的整修工程。近兩年的修復計畫中,報章媒體更以「錯過再等三百年」,來彰顯這次卸下臺南孔廟御匾並且公開修復的難能可貴。
孔廟八方御匾帶出的臺灣史
臺南孔廟最早是鄭氏政權的陳永華在1665年(明永曆19年)倡設,而後清代政治文化與教育系統沿用儒家思想,因此對以孔廟為首的的文教體系非常重視,官方透過孔廟,積極向地方傳遞與鞏固中央思想。鄭成功文物館趁著御匾卸下修復之際,舉辦皇帝御匾特展,展中從清初的1684年(康熙23年)「萬世師表」到清末1875年(光緒元年)的「斯文在茲」御匾,八塊御匾完整展現。皇帝匾額大多是中國福建針葉杉和福州杉製成,當時是從中國運送材料,臺灣工匠製作。除此之外,修復人員參考調查報告(註1),更發現道光時期的「聖協時中」中藏有「天衡保軸」字樣書寫,種種事蹟令臺南孔廟御匾再次成為新聞焦點。
在展覽現場看板上,介紹道光皇帝御匾中藏有「天衡保軸」字樣。(蘇子翔提供)
這次的臺南孔廟御匾特展,其脈絡的詮釋與說明跨越了以往僅限於漢士大夫儒家系統的歷史梳理,呈顯臺灣與世界體系的轉變。清代統治臺灣的兩百多年之間,世界局勢與東西文明消長正劇烈變動著,如1798年(嘉慶三年)皇帝賜的「聖集大成」,時逢世界工業革命興起;1823年(道光三年)「聖協時中」及1851年(咸豐元年)「德齊幬載」,二者賜匾時機皆是清帝國未能掌握國際局勢變動,在交戰不利之下,簽署了許多不對等條約,但卻也因緣際會地開啟了臺灣與世界貿易的窗口。這麼多皇帝賜匾中,末代皇帝宣統的匾額卻未曾出現在孔廟,起因是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已開打,臺灣在1895年正式納入日本帝國,切斷了與中國政權的關係。
卸下御匾,才是修復工作的開始
促成御匾展覽的背後主因,是必須要讓專家執行修復業務。這次修復工程計劃是由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文物修護中心團隊執行,並由修復師江武釗管理現場工程。藉此公開修復的場合,筆者與江武釗有幸對話討論。
江武釗表示,臺南孔廟幾百年來都有不同時代的修復,然而過往歷代整修都是低調進行,但在民眾面前「公開修復」,確實是前所未見。臺南孔廟御匾修復是「國定古蹟臺南孔子廟災害復建工程」的一環,自2019年10月中開始到12月,目前進度幾近完成,完成前臺南孔廟大成殿的御匾皆暫放於鄭成功文物館,預計今年4、5月之際再為孔廟上匾。
修復師江武釗,這次主持臺南孔廟御匾修復工程。(江武釗提供)
臺南孔廟規制「左學右廟」,大成殿是中軸線與大成坊、泮宮垂直。現有孔廟大成殿的本體上次大修是1977年整建後的形貌。這次的修復起因是地震後,為了進行建築結構的修復。為了修復結構同時將大成殿八塊歷代皇帝所贈御匾,一一卸下進行修復。在臺灣有能力接下修復工作的單位不多,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為其中之一。主持孔廟御匾修復團隊的江武釗介紹,正修科技大學對外網羅國內外人才,是目前文資修復領域裡面,修復師人數最多的修復團隊。一般進行修復的組成大約是1至2位修復師,多則到達5至6位。修復領域涵蓋油畫、紙質、器物、木質等不同材質,其中亦有科學分析等。如今中心接的修復案子包含公私部門、民間收藏,其中有古物修復、當代藝術品等,因此除了御匾之外,高雄市立美術館戶外的公共藝術也是由修護中心承接。對修復師來說,古今文物的特性相當類似,修復不只是存在幾百年前的古物,現代藝術品也同樣有作品的生命歷程。如何維持穩定的文物生命週期和樣貌,是古代到現代共同維護的價值。
在展場中,修復師們正專心進行工作。(蘇子翔提供)
正修文物修護中心的客戶來源相當廣闊,海外有香港、新加坡等,除了會深入當地的文化資產,進行跨海合作外,也會為收藏家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修復。臺灣的修復品質相當不錯,常與其他亞洲國家交流,曾赴馬來西亞檳城修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的漢人建築,即邱家文山堂的木質彩繪。然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手藝技法,該如何去參與國外修復工作?根據正修文物修護中心的修復師表示,會透過以往匠師的經驗了解傳統的修復方式,並從不同匠師們的經驗訪談裡整合歸納,再進行調整。修復在國際上有不同的來源,會互相學習方法。即便是歐洲如此重視修復的社會,但每個國家的修復重點也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會隨著環境去調整方式,並沒有一個教科書般的完美修復大全。
如何保存文物的「真實」面貌?
在訪談過程裡,修復師江武釗一再提到「修復倫理」的核心概念,強調此為文物修復的精神典範。然而修復倫理是什麼意思,這必須從《威尼斯憲章》及《奈良真實性文件》談起。
關於歷史建築與文物的保存,歐洲起源很早。現代關於修復的典章規範原型是1931年的「雅典憲章」,在第一屆國際歷史文化紀念物建築師與技師會議裡通過。戰後的1964年,各國對古蹟的保存跟修復,開始有了時間迫切的認知,而《威尼斯憲章》就是在這個脈絡裡誕生。此時的觀念已不只是單一建築物的保存,而是整個聚落城鎮的集體歷史記憶與城鎮街道紋理的維護。另一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不進行臆測性的修復」,這個概念呼應的就是修復倫理重要原則「真實性」。換個方式來說,就是歷代的不同變化應該適當的保留,而不是憑著不充分的證據,修復師憑著想像「還原真實」。修復師如果在文物修復新增任何的施工或痕跡,必須能讓後續的修復團隊能夠清楚區分原本與新添之間的修復差異。
修復師正在為文物注膠加固。(江武釗提供)
1964年《威尼斯憲章》之後,另一修復觀念的重大推進是1994年的《奈良真實性文件》。《威尼斯憲章裡》裡嚴謹的「真實性」規範,引發許多不同看法。《奈良真實性文件》並非要推翻之前的修復倫理,反而是立基於「真實性」的討論上,延伸到亞洲國家對場域精神、甚至是當代更著重的「社群參與」特質來思考,是一種尊重「在地脈絡」的「真實性」修復。
從「威尼斯憲章」到「奈良真實性文件」,可見國際對於修復倫理探討觀念的形成與演變。修復倫理最重要的價值之一「真實性」,無論是修復的原則或是爭論研究,都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對此,江武釗認為:「最早不一定最好」。團隊修復研究時,會探討每個時代變化的原因,比方歷史寫真或著影像所訴說的人文故事,以及時代氛圍。拍照是確保不會改變原有的樣子,每一個修復動作,因為光線和位置,會從很多角度來記錄表現不同的狀況。修復時詳細記錄歷程,如此一來所拍攝的照片,才可以進行比對修復前後,處理多少東西改變。現代修復觀念之一,是儘可能留下紀錄,包含影像與文字描述,提供後續修復的參考。
面對群眾進行工作,對修復師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江武釗提供)
對於如何呈現「真實」,比較好的做法是調查很清楚,恢復到什麼年代,才能將最重要的特質展現出來。這些特質的判定與決定修復的做法,是反覆討論得來。假使有兩種修復理論做法,修復團隊會從個別不同的重點作法進行比對。抉擇何種方法、時代氛圍。比如南美一館,即原臺南警察署,在後續的美術館修復計畫裡,經過各方討論後決定將戰後的紅漆牆面,重新再現成日治時期的土黃磚牆外觀。
南美一館,原為臺南警察署。(©維基百科)
江武釗強調當代修復的一個重要觀念:「可逆性(再處理性)」。傳統的觀念可能認為,「修復能維持100年」的原則是最好,但這要靠很多代人的努力維持與教育,但材料還是會老化。現代科學分析的修復,是要去找出跟現在不一樣的線索。目前修復的方式,例如畫法:平行線、影線法(tratteggio)等,這些都是為了呈現修復的痕跡,保留曾經的破損。
乾隆皇帝御匾「與天地參」的局部修復,上圖為修復前,下圖為修復後。(江武釗提供)
傳統工法著重在文物的安全與穩定,儘量使用原有材料進行修復,傳統的材料,例如:桐油漆。然而實際來說,傳統的工法來修復匾額反而會整個換新。現代修復著重在「可回溯性」,必須可移除也不傷文物,修復的材料則是從所需來進行調整,例如水彩、壓克力顏料等。修復選用材料的重點,是為了可以傳承好幾代的維護。材料都是會劣化的,但為了避免劣化傷害文物,也希望在將來可以安全地移除,材質的特性是需要納入考量的。
讓文物修復深入生活
關於修復的幾種基本類型和方法,江武釗說明修復基本上分為幾個類型,商業、展覽與考古。商業是修復後外觀表現最完整;展覽是呈現修復痕跡與整體的協調性。考古則為保留原本的樣子,真實性最高。文物修復的基礎工序大概有加固、清潔、填補與全色等。
康熙皇帝御匾「萬世師表」局部修復。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後。(江武釗提供)
論及近年來文物修復與民俗的現象,江武釗認為全臺古老廟宇密度最高的臺南值得觀察,他談到關於廟宇修復的不同思考。廟宇是至今仍深入民心,信仰社群也存在當代的生活場域,這必須有人想到替代性做法。那麼修復的程度依據主要價值為何,很大關鍵還是必須回到人的價值,修復團隊需要跟廟方主事者討論尊重習俗、信仰習慣等。例如:祀典武廟近年的修復,關公從黑面修到粉面,引起了臺南文化、文化資產界,不同觀點的討論。
展覽現場用臨時看板,向大眾說明修復過程。(蘇子翔提供)
而這回匾額公開修復,也必須考量到觀眾層面,不光只是修復師防護、文物安全而已,因此會去考慮如鷹架高度、修復材料是否毒性揮發等問題。江武釗肯定這次臺南孔廟御匾公開修復,是可以讓民眾對修復有基本概念的機會。當然民眾在看修復師進行修復時,修復師多少會有些壓力,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必須同時修復又和觀眾互動、回答問題。從江武釗口中,可知臺南孔廟御匾的公開修復不只是難得一見,從修復倫理的起源到臺灣如何建立在地的修復原則,都讓修復專業與大眾推廣有更顯著的社會意義。
註釋:
註1  「X光檢測」是一貫道天皇學院助理教授林仁政團隊執行的項目之一,正修團隊是參考他們的調查報告書。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委託;中原大學黃俊銘副教授主持《國定古蹟臺南孔廟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2015年,臺南市政府。
2. 林雪娟〈孔廟八御匾暫運鄭成功文物館〉,中華日報,2018年9月22日。
3. 林悦〈臺南孔廟道光御匾「匾中有匾」 200年秘密「天衡保軸」現身〉,Etoday,2019年6月24日。
4. 李乾朗《直探匠心—李乾朗剖繪台灣經典古建築》,遠流,2019年。
5. 文芸、傅朝卿《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84期,2013年。
6. 黃子倫〈建物之外—如何重新構思保存思維〉,報導者,2016年。
蘇子翔( 4篇 )

1988年生,世居古都台南、清大社會所碩士。 2017年成立古竜塾,致力於家族史、台南在地古典文化的挖掘與革新,進行策展、舉辦講座,目前主力為台南在地導覽與見學企劃。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