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漂亮的錯誤,當手變得比手還要聽話:露餡的總是手 — 介面/交握
這場展覽不只是展示「手的樣子」,更逼迫我們直面手的變形與精神出走,回望那個本以為理所當然、永遠可靠的雙手知覺。當我們在展...
數位與實體的交會,藝術拓展社群與展演的可能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回顧第一年的「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其不僅推動展演的發生,更關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介入藝術,並回應社會與生活的各層面。線...
艾瑪.韋伯斯特,在數位時代重構自然
毋庸置疑,韋伯斯特面對的是一個全然屬於當代的課題:在數位虛擬時代,藝術家如何與真實世界相處?居住於洛杉磯的她,在地震、野...
「沉浸體驗」不再是只為使用者製造幻象,以高雄電影節 XR DREAMLAND 為例的反向提問
沈浸,本身不再只是單純為體驗者製造幻象,相反地,正如同2024於高雄電影節獲得「最佳沈浸獎」的《記憶如沙》所代表的另一種...
技術是我們想像世界的方法:許家維「矽晶小夜曲」的數位觸感與歷史
許家維創作念茲在茲的核心議題就是「技術」,尤其他又是以影像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而影像的使用幾乎每一個層面都會涉及技術的討...
「鬼魂與深藍海:致穎個展」——危險的圖像及其亞洲想像
致穎的作品所要探究的,並非是去創造一個新的圖像,而是以現有的圖像去思考它們的關聯性,以及圖像對於當代人的意識形態以及精神...
順勢飛翔,波翼藝術以前瞻視野打造嶄新藝廊平台
波翼藝術POSTWINGS以推廣臺灣藝術家為初衷,並扣合當前藝術市場與區塊鏈的發展趨勢,開發出藝術品查驗與認證系統的專利...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創新!跨域!探索當代聲響的新實驗
黃意芝舉例今年「當代音樂/聲響」單元的最大亮點作品、也是與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
當代策展的數位轉譯:聲音、AR、VR通往臺灣藝術史未境之處
臺灣近五年公私立藝文館所舉辦的臺灣藝術史展覽中,開始運用新媒體技術,作為觀眾認識展覽的新取徑。其中,日治時期臺灣畫家郭雪...
文章導覽
1
2
3
4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