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卡拉永遠OK:客廳、酷兒、家族系譜
展覽「圈內」是由國北教CCSCA學程的Ariana Lombardi所策劃的「酷兒」(queer)展覽,英文標題「Bec...
斑斕中抹上一筆綠意,她始終在那裡!念我記得與重新憶起的蕭麗虹
來自香港,1976年舉家遷台定居,在90年代末期取得台灣身分證,遷徙與身分的轉變沒能影響和撼動她為「家園」認同的努力。雖...
【威尼斯雙年展現場報導】2022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黑人女性藝術家分別贏得最佳國家館、最佳藝術家獎
威尼斯雙年展於當地時間4月23日舉辦金獅獎頒獎典禮,公布了金獅獎最佳國家館獎、最佳藝術家獎等。獲最佳國家館獎的是英國館,...
兩代台港人政治離散下的書寫與攝影:邱永漢的《香港》與高仲明、蔡慧敏的「後時代革命」
2022年4月,從香港轉而定居台灣的高仲明,在台北學藝埕發表了最新個展「後時代革命」,本次的影像相較於《港傷》中刻意呈現...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動漫地下偶像...
從「暫緩」到「終止」,再「重新提案」:北美館撒古流案46天緊急事件幕後
撒古流.巴瓦瓦隆事件北美館在2021年12月20日晚間宣佈,在相關情事獲進一步釐清前,將「暫緩」威雙台灣館相關展務。而至...
【評論的「挑戰」】留下來,與離開的人: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上)
「屬於自己的評論語言為何?」藝術評論總是在梳理藝術家創作中比較創造性的一面,藝術家當然可以反問評論者「在你文字中比較具創...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十:黃聲遠
黃聲遠以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思考,超越建築專業的侷限性,縫合社區生活與環境地景,將公共性延伸、擴展、連結成友善的流動網絡,體...
武裝衝突下的文化資產保護
二戰對古蹟、文物的衝擊,正面催生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締訂《關於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1954年公約》,任何締約國...
掘光而行:北美館展出「礦工畫家」洪瑞麟完整創作面貌
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邀請學者白雪蘭與館內策展人方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歸鄉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