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王孫遊跡遍人寰:溥心畬生平

王孫遊跡遍人寰:溥心畬生平

愛新覺羅.溥儒(1896-1963),字心畬,恭親王奕訢之孫,末代皇帝溥儀之堂兄。「溥」為字輩,光緒帝賜名儒,民國後改以「溥儒」為姓名。溥心畬出生於北京恭王府,年幼時受傳統教育,養成詩文騎射基礎。

愛新覺羅.溥儒(1896-1963),字心畬,恭親王奕訢之孫,末代皇帝溥儀之堂兄。「溥」為字輩,光緒帝賜名儒,民國後改以「溥儒」為姓名。溥心畬出生於北京恭王府,年幼時受傳統教育,養成詩文騎射基礎。

溥心畬世系簡表

漂泊逸士

溥心畬肖像。

溥心畬出生於晚清,革命勢力風起雲湧,其皇室生活並不長久。17歲至29歲,溥心畬隱居於北京近郊的戒臺寺,長松相伴,潛心詩文書畫。爾後時局多變,溥心畬一度遷回北京,賃居於恭王府萃錦園,期間日方多次勸說溥心畬投奔滿洲國,溥心畬未應,又遷居頤和園介壽堂,低調度日,直至抗戰結束。

抗戰結束後,溥心畬終有機會南遊舉辦展覽,期間會見蔣中正,受邀請擔任制憲大會滿族代表,溥心畬始為滿族權益奔走。國共內戰期間,溥心畬暫住杭州西湖,隨後共軍入杭,溥心畬又攜眷轉往上海,據說此間毛澤東有意延攬溥心畬出任部長,溥心畬婉轉拖延,祕密逃至舟山,後受陳誠派機接往臺灣。

藝術成就

溥心畬壯年居於恭王府時期,畫藝露頭角,並與張大千結識,經常對畫互題,「南張北溥」之名遂行,1930年舉辦的首次個展,動北方畫壇。來臺後,與張大千、黃君璧並稱「渡海三家」。在臺期間,溥心畬擔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前身),臨沂街寓所寒玉堂亦有招生授課,江兆申、傅申、劉國松、鄭善禧等皆為其學生。

張大千、溥心畬合照。
攝影/江采蘋翻攝於恭王府。

江西才子彭醇士為其撰墓表,評其藝:「君則以六法與兄雪齋(溥,溥心畬堂兄)蜚聲南北。雪齋畫綿密細麗,於波為近。君刻意馬夏,而高雅過之,尤為人士所稱。至於題詠之美,書法超絕,當代一人而已。」詩人周棄子譽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溥心畬語錄

談品格

「書畫是根據文學而來,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文學之本,歸根結柢在做人,在如何正心誠意,所以一個從事藝術的人,第一要立品,否則無從談起。」

談詩文

「一幅沒有題字的畫,好像沒有聲音的電影,是索然無味的,能題詩才能寫出自己的胸,表達作者的情感。所以一個人作詩寫文章,雖然不能苛求其精,但多少也得會一些。」

論畫猿

「古人畫猿不畫猴者,猴躁而猿靜;猴喜殘生物,時擾行旅,猿在深山攀藤飲水,與人無競;比猿於君子,比猴為小人。」

論畫用筆

「運筆使轉之法,畫出於書,非二本也」。

自評書畫

「吾於古人,不敢不勉;吾於今人,不敢不讓。」

溥心畬年表

1896 1歲——農曆7月25日誕生於恭王府,因與咸豐皇帝忌日同,故改生日為7月24日。光緒皇帝賜名「溥儒」。

溥心畬年幼時騎馬照。
攝影/江采蘋翻攝於恭王府。

1911 16歲——革命勢力高漲,袁世凱派兵夜圍恭王府戟門,溥心畬母子逃至清河縣二旗村避難。

1912 17歲——避居北京郊區馬鞍山戒臺寺,隱居生活長達12年。

1917 22歲——奉嫡母之命與遜清陝甘總督之女羅清媛成婚。

1924 29歲——為替姑母榮壽公主70歲祝壽,溥心畬舉家遷回恭王府。此際恭王府已由當時恭親王溥偉售予輔仁大學作校舍預定地,溥心畬乃付年租住在原住處。同年長子毓岦(後改名溥孝華)出生。

1926 31歲——與張大千三兄弟締交,並常與張大千對畫、互題,漸有「南張北溥」之稱。

1927 32歲——應日本大倉商行之邀,赴日講經學。可能於此際將家傳易元吉〈聚猿圖〉售予日人。

1930 35歲——於北平中山公園首次舉辦個展,其南宋風格山水畫轟動藝術界。

1931 37歲——拒受滿州國官職,後作〈臣篇〉表心志。

1934 39歲——受推介至國立北平藝專任教授。

1935 40歲——納李淑貞(李墨雲)為側室。

1935年,瑞典學者喜仁龍在恭王府蝠廳前廊為溥心畬拍攝。攝影/江采蘋翻攝於恭王府。

1937 42歲——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同年母親項夫人逝世。收溥毓岐為義子(原名陳寶柟,溥心畬書僮之子)。

1939 44歲——恭王府萃錦園租期已滿,遂遷居頤和園。

1946 51歲——與齊白石赴南京舉辦繪畫聯展。

1947 52歲——與唐君武等人成立「北平滿族文化協進會」,任理事長。元配羅清媛病逝。溥心畬為爭取滿族國代名額前往南京,自此未再返北。年底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1948 53歲——攜眷遊浙江,訪天目山、富春江等名勝。

溥心畬作畫情形,旁為學生溫碧英。圖片引自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頁117。

1949 54歲——4月共軍入杭,溥心畬攜眷前往上海。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有意任命為內政部長,溥心畬以有事未了拖延。秋,與友人偷渡舟山,陳誠獲報遣機接來臺灣。受聘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教授,之後在臺北舉辦來臺後首次個展。

1950 55歲——遷居臺北臨沂街日式宅院,寒玉堂始授課。

1954 59歲——〈寒玉堂畫論〉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

1955 60歲——赴韓國講學。夏,在東京舉辦畫展,邂逅張大千、黃君璧、莊嚴,同遊日本。

1956 61歲——溥心畬有意居留日本,臺灣當局憂心溥心畬受日本及中共人士攏絡,遣萬公潛、李墨雲接溥心畬回臺。

溥心畬旅日隨筆,題曰:「余住旅館,初不能作日語,下女不解華言,為寫字畫圖仍不解。」圖片引自史博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頁176。

1958 63歲——《寒玉堂論書畫》手稿影本出版。於泰國曼谷開畫展,曼谷銀行總裁之妻姚文莉贈與黑猿、白猿各一對。

1959 64歲——溥心畬個展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幕,為該館「國家畫廊」啟用後首檔展覽。

1960 65歲——拍攝〈溥儒博士書畫〉創作紀錄片,後獲50年金馬影展特別藝術獎。

1960 67歲——三次赴香港,舉行畫展,並在新亞書院藝術系講學三個月。

1963 68歲——身體不適,5月診斷為鼻癌,11月18日逝世,11月28日葬於陽明山南園。

1963年元旦,溥心畬、李墨雲寄送親友之合照。圖片引自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頁118。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王家誠《溥心畬傳》,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國立歷史博物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託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23期,1993年6月,頁4-23。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19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