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小劇場
一個老左派的「全球南方」之路:《吿別──到南方去》
在《吿別──到南方去》劇中,台灣的差事劇團與釜山的空間劇場於牯嶺街小劇場呈現了切.格瓦拉1967年決定赴玻利維亞革命前,...
「第27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出爐! 瘂弦、米復國、姚立群、張乾琦獲殊榮肯定
文化局於8月9日公布第27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名單,歷經兩個月的公開徵選,由臺灣現代詩啟發者瘂弦、文資學者米復國、牯嶺街小劇...
【聲波薩滿專題】12月台北,黑暗氣旋:「聲波薩滿」的失/屍/詩調共鳴
12月台北,黑暗的烏雲中縈繞著殘酷衝擊與撫慰治癒,不可見的空氣仍然瀰漫病毒、焦慮、壓迫、戰爭與恐懼,台北的呼吸頻率感染著...
年度「當代性」的再偵測:第20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幕後
決選團團主席鄭慧華表示,今年也是台新獎邁入第20年,她也看著這個藝術獎項從創立到此刻,見證台灣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發展和...
重探歷史與當代調度:「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典禮側記與得獎作品短析
鄭慧華認為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唯一不辭過程繁瑣的一個藝術獎項,由提名觀察人進行田調式地深入考察作為基準,至今累積了極為可觀的...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揭曉:《感傷旅行》奪年度大獎,李亦凡、《王子.哈姆雷特》拿下視覺、表演藝術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從110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的作品中,合議選出17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
行政法人與藝術的距離:機構化的現代考驗
縱使在法制上,行政法人機構內設監督、課責的機制,但它雖能夠檢驗行政管理,藝術與思想的公共性則不可能仰賴於此,而必須建立在...
【metameta專欄】在劇場與展演之間:鄭智源《》中的導演問題
在交換機制透過傑克森的資訊傳遞模型轉化之後,「導演在『後戲劇劇場』之後的角色為何?」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變成這樣的問題:作...
【影形力專欄】空性影形力:關於陳界仁《再現空白》的佛法訓諭
值得加以推敲的,與其是和所謂的實驗媒體藝術展相關的各種在野影像產生互文網絡,倒不如是藝術家試圖從弔母文來超越電影之死的假...
肉體叛亂者拒絕檔案的美學與存在再問:EX!T10—陳界仁《再現空白》與「奶.精儀式」時期的泛實驗影像
邁入第十屆的「EX!T—臺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延續十年來對「歷史—美學—現場」的考掘,本屆由劉永晧策展,以1980年...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