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陰性力量的未來,還在到來的路上
淺談關於閱讀韓江後的感觸,其實恍然大悟的是,無論我們當前所身處的時代和社會看起來多麼多元開放、多麼具有轉型的力道,有關陰...
田邊俊夫:「家」的拼圖
田邊俊夫本籍廣島,在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時期就是辯論部高手;高中畢業後,1938年入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當紀念碑化為幽靈海洋:從「沉浸」到「暗湧」體驗
裝置化的沉浸展演,原本是消解藝術紀念碑化權威的距離感,但在今天品牌操作下搖身一變成新型態的「沉浸產品紀念碑」。然而,另一...
餘響之圖—第15屆光州雙年展「盤索里:21世紀的音景」
「盤索里」一詞源自韓語中「pan」(公共場所)和「sori」(聲音或噪音),其形式起源於17世紀末的薩滿儀式,並逐漸成為...
捐畫.答謝.託孤,海外傳佳音:郭雪湖《殘荷》醞釀捐南美館
《殘荷》構圖精巧,枯榮分明,畫觸澄澈蒼勁,是郭雪湖經典之作,尺幅達18.4才。同齡的《殘荷》,成為父親的貼心禮物,展現父...
凝視觀音山
人與土地之間的記憶總是互相映照。觀音山這樣的風景,對於臺灣藝術家來說,不僅是眼前景致的紀錄,更是心境的投射。這片山水記錄...
我想做一棵大樹
陳昱清跟我分享他今年十月去參加2024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的心得。他理著大光頭,露出一副童稚...
「藝術詐欺」,政府無法可管?(下)
臺灣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以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刑法》也有妨害農工商罪、偽造文書印文罪、詐欺背信罪之設。這幫...
月光下的詩意與迷宮:斯科特.卡恩的內在風景
卡恩以其作品邀請觀者進入一場內心的旅程,進而反思自我與世界的聯繫,並在情感的迷宮中尋找出口。他的藝術不僅記錄了孤獨的靜默...
阿里.巴尼薩德爾:當代繪畫的煉金術士
「如果你看到我桌子上的這些圖像,會覺得非常瘋狂。因為我會將一本書疊在另一本書上,在書中做標記,然後這本書又引向另一本書,...
文章導覽
1
...
6
7
8
9
10
...
38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