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號,我曾經談及美國奧蘭多美術館在2022年期間,因為展出疑似藝術名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多達25件的偽作,導致聲譽與信用毀於一旦,董事會憤而解僱引進該展的館長亞朗.德.格洛夫特(Aaron De Groft),連帶對他和五位借展者提起民事訴訟。之後,該館因財務急遽惡化所累,為了省去纏訟可能帶來的龐大支出,被迫於2024年1月,撤銷對借展者的官司。有關巴斯奇亞偽作的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旗下的藝術刑事組早已暗中調查,時間長達10多年。認定奧蘭多美術館展品屬於偽作,也是因為FBI掌握的證據已臻確鑿,才會發動搜索並扣押展品。
延伸閱讀|是真跡還是偽作?奧蘭多美術館巴斯奇亞大展的真相:一名拍賣師的彌天大謊
延伸閱讀|造假有罪——以美國奧蘭多美術館的巴斯奇亞偽作展為例
根據美聯社(AP News)於2025年1月16日披露的最新報導,上述疑似偽作的擁有者為了該案而向兩家承保的保險公司,索求1,970萬美元(接近新臺幣6.5億元)的保險賠償。實際情況是,奧蘭多美術館當初因應展覽/展品保險,同意將展品所有人的權益一併納入被保險範圍。面對展品主人索賠的訴求,保險公司轉而向法院尋求阻賠的「宣告判決」(declaratory judgement)。理由是,展品所有人應已知悉,其所擁有的畫作乃是造假的贗品,實無價值可言。保險公司的訴狀指出,被告不具有效的索賠理由,因其所謂的「損失」(loss),實在不知從何談起;更何況,展出的畫作既未受損,也無毀壞之情事。

回應阻賠的訴請,索賠者們駁斥保險公司的指控,堅稱他們真心相信自己借展的作品為真,並指出作品真偽不應該成為理賠與否的理由,因為展品當初納入保險之時,承保公司並未對畫作進行調查。就這樣,保險公司和擁有展品的申請理賠者之間,陷入各說各話的情況。無論如何,保險公司也認為,理賠與否的爭議,等到奧蘭多美術館與其前館長的官司有了確切結果以後,將有助於釐清該館2022年所展的號稱巴斯奇亞前所未見的畫作真偽。而且,判決的結果,若是認定畫作確屬假造,所謂的「損失」該如何看待,也才能如實追究。
萬萬沒想到的是,美聯社才披露疑似巴斯奇亞偽作案的保險糾紛,被奧蘭多美術館革職並提起告訴的巴斯奇亞展覽的始作俑者德.格洛夫特,竟然就在1月18日因病意外往生。隨著關鍵前任館長的亡故,奧蘭多美術館與前者的官司爭端,不知將會如何收尾。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已被FBI逮捕並起訴的一位從事倉儲舊貨買賣的拍賣業者,名為麥可.巴爾茲曼(Michael Barzman),經過多次偵訊,雖然一再否認,但最終於2023年4月坦承他與另一位同謀偽造作品,為其編造傳奇性的身世,再透過拍賣管道售出給買家。洛杉磯地方法院於同一年的8月判決巴爾茲曼三年緩刑、500小時的社區服務,以及500美元罰鍰。
生產藝術名家的偽作,擾亂藝術市場的經濟秩序,其刑責即使在美國社會也如此微不足道,可以說完全起不了嚇阻造假的儆戒作用,難免讓人唏噓。試想,購入贗品的「居心叵測」買家,藉由多重手段,甚至買通了途徑,讓偽作堂而皇之進入美術館的殿堂,不僅被當成藝術家的希世之珍看待,媒體還將憑空捏造的畫作身世,宣傳為浪漫的傳奇。諸如此類的魚目混珠一旦成功,投機的「藏家」不但可能以天價轉售,或是以上述的案例來看,甚至可以冠冕堂皇,對保險公司開出可能也近天價的理賠需索。
然而,不論法官對於製造和販售偽作的行為如何輕輕放下,美國聯邦調查局至少已有專門的藝術刑事組,願意針對假藝術品之名的潛在或可能犯罪行為,主動進行偵查,進而送交案件,薦請檢察官提起公訴。反觀臺灣,賴清德政府甫上任之初,就將「打詐」視為宣誓清明執政的重點之一,但我真的非常好奇,他會有什麼具體手段及作為,針對藝術界長期以來,層出不窮的偽作橫行,甚至肆無忌憚的無良現象,主動清弊與出擊?說實在話,我雖殷殷期盼,但還是質疑,執政者最終恐怕還是被動而無作為!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3月號3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