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危機中的韌性蛻變,國際文化交流的新典範 Taiwan NOW「合創共製」演進啟示錄
近期即將正式開啟的大型台日文化交流展演專案「Taiwan NOW 」,從完全在東京實體展演的原初企畫,到分別於日、台兩地...
謝木流:末屆府展的藝術過客
好不容易入選一年一度的官辦美展,年輕畫家似乎要揚眉吐氣了,未料時局巨變,夢竟成空,畫家謝木流就是此悲劇時代的藝術過客之一...
當代藝術的增值與貶值
首先驅動收藏家的通常是渴望—擁有一位藝術家、尤其是一件作品的渴望。某些人顯然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全球對他們的需求極高,巴斯...
臺灣雲豹回來了 李賢文創作展
2020年「臺灣雲豹三部曲」,每一部曲皆有三幅畫作,皆題名為《我曾在這裡》、《我離開這裡》與《我還在這裡》。策展人李柏黎...
明日朝陽照逝水:南山公墓長眠的青年畫家高均鑑
其入選第三回臺展的作品《朝之臺南運河》(1929),從畫面的暈染痕跡與水漬色塊判斷,此畫使用水彩作為創作媒材。《臺灣日日...
為台灣藝文地標催生
過去兩年多,文化部確已卯足勁逐步把C-LAB打造成帶動公眾參與的新型態藝文機構,在整建老建物的同時,支撐了各種文化實驗計...
另一種疫年記事:格雷格.博多維茨的藝術與愛滋平權運動
「個人的歷史作為敘事的方法,而這些故事也被他人所經驗著」(Personal history as a way to te...
【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我聲明對原民性的渴望」 —新紅秩序(New Red Order)的「幽默」策略 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土」觀點逆轉
幽默是將可能對立的雙方捲入非二元的交互關係,既是產生共感的溝通途徑,也是述說生活情境中「難以置信」荒誕的方式。紐約市徽的...
未知的歷史
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不斷在改變,其所涵納、包容的範疇也越見豐富。簡單如對「原民藝術」一詞的定義與討論,都在這20年中產生諸多...
【原民的普世,普世的原民】與五位原民藝術家的 紙上Podcast訪談摘錄
本文摘錄我與五位原民藝術家的訪談,並進行時間序與主題的編排調整,經藝術家過目後完成撰稿,提供最精鍊的藝術家「原音放送」。...
文章導覽
1
...
29
30
31
32
33
...
35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