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Feature】Transforming Cinematic Presence: A Study of Exhibitions of Cinema

有關電影與展覽這一主題有許許多多切入點,我們此次試圖以某種更為流動的線索來探討。在謝以萱、童詠瑋、謝佩君、謝鎮逸和蔡倩怡這幾位年輕寫作者的筆下,不時有同樣的展覽被以不同角度和課題入手來觸及和談論,舉凡機構轉型、空間部署、影像本體性、影像檔案及文本的運用策略,乃至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作者」是否透過新的空間展覽形態而獲得新的觀看與想像,他們對這樣諸多問題作出觀察與評價,也不時提出新的問題。

當影像在美術館白盒子空間中的展示愈發普及,與當代藝術範疇內的「影像藝術」同宗同源的「電影」,也進一步大幅跨出原本安住的場域(劇院的放映廳),無論是在特殊場域的(完整)放映,還是美術館紛紛設立獨立的電影部門與電影放映廳、建立起常態性的電影節目單,亦或是本專題所重點考察的,電影在藝術展覽空間中,被以不同於電影放映邏輯來進行「展示」和「重探」的種種現象。電影轉化為展覽的課題在上個世紀末就已成顯學,影像裝置化也不再是新鮮的議題,而在當代機構、策展人、影像創作者的層層推進之下演變到今日,結合技術的通用與不斷革新,以及社會文化領域持續打開多元性的交匯,都值得以新的眼光、新的脈絡來審視這一課題。

近兩年在臺灣以及在海外,以不同主旨和形式出現的「電影展覽」或「電影人的展覽」此起彼伏,它們因主辦機構、策展焦點、美學選擇、可用資源乃至文化土壤而各有不同,吸引到的不僅是已身處迷影文化中的人們,更廣泛擴及視覺和表演藝術、乃至文化觀察領域的閱聽者。這些展覽同時也承接了錄像藝術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轉化路徑,映射出影像及其媒介在當代的展示與觀看境況,更有反向打開藝術創作者、藝術機構更深入影像企圖的作用。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12月號375期 專題「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

有關電影與展覽這一主題有許許多多切入點,我們此次試圖以某種更為流動的線索來探討。在謝以萱、童詠瑋、謝佩君、謝鎮逸和蔡倩怡這幾位年輕寫作者的筆下,不時有同樣的展覽被以不同角度和課題入手來觸及和談論,舉凡機構轉型、空間部署、影像本體性、影像檔案及文本的運用策略,乃至於,傳統意義上的「電影作者」是否透過新的空間展覽形態而獲得新的觀看與想像,他們對這樣諸多問題作出觀察與評價,也不時提出新的問題。其中,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與北師美術館「蔡明亮的日子」這兩檔半年來臺灣美術館界重要的電影展覽,更因其觸及上述諸多面向,成為本次專題中專文探討的案例,與其他海外案例產生呼應與對話。

文.企畫/嚴瀟瀟 協同企畫/陳思宇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1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