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小姐您好:
很高興本刊能於2017年9月號的性別專題「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中,介紹到這一檔紀念英國反性別歧視50周年的展覽「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以下簡稱「英國酷兒藝術」),在此,想向台灣的讀者介紹,並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非常榮幸能夠專訪您,希望您能夠在這段對談中,親自向讀者介紹這檔展覽的緣起、策展的基礎理念,以及作品選件等理由。
很高興本刊能於2017年9月號的性別專題「第Q性:穿越歧路花園」中,介紹到這一檔紀念英國反性別歧視50周年的展覽「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以下簡稱「英國酷兒藝術」),在此,想向台灣的讀者介紹,並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非常榮幸能夠專訪您,希望您能夠在這段對談中,親自向讀者介紹這檔展覽的緣起、策展的基礎理念,以及作品選件等理由。
Q1
在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的展覽歷史中,過去是否有專注於酷兒議題的展覽?或是與酷兒議題相關的展覽?而過去的展覽與今年「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一展有何不一樣討論的議題與方向?
在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的展覽歷史中,過去是否有專注於酷兒議題的展覽?或是與酷兒議題相關的展覽?而過去的展覽與今年「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一展有何不一樣討論的議題與方向?
這次是泰特英國美術館首度推出關注英國酷兒藝術歷史的國際展覽。通常我們展示來自不同性向及性別認同的藝術家作品,並且會針對特定作品討論酷兒議題。
米頓John Minton│白廳更衣室裡的騎兵衛隊Horseguards in their Dressing Rooms at Whitehall Lithograph on paper 42.3x30cm 1953 © The estate of John Minton 圖片提供:泰特英國美術館
Q2
在博物館四大功能的基礎上,本檔展覽毫無疑問在藝術史的書寫上,樹立了一個絕對性的指標,對於年代的劃分,以及酷兒主題的關注,是否有意識的回應了藝術史在書寫與詮釋的過程中,長久以來忽略酷兒面向的書寫與討論?於此想請策展人與台灣的讀者分享一下。
在博物館四大功能的基礎上,本檔展覽毫無疑問在藝術史的書寫上,樹立了一個絕對性的指標,對於年代的劃分,以及酷兒主題的關注,是否有意識的回應了藝術史在書寫與詮釋的過程中,長久以來忽略酷兒面向的書寫與討論?於此想請策展人與台灣的讀者分享一下。
在本展中觀眾可見到,關於性別和性別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不同的時期所產生的劇烈變動。許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專有名詞在過去未被廣泛使用,如蕾絲邊、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本展透過年表劃分的方式來述說這段過往,試圖讓觀眾了解其中的流變與演進,也讓觀者窺見不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觀眾亦可透過此按照時序的敘述方式,理解這些思辨過程和時代中的發展。在本展中,你得以看到廣為人知的藝術家,包含培根(Francis Bacon)和霍克尼(David Hockney),也有些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家,需要透過策展團隊的諸多前期研究,把所有片段的故事給串連起來。
格蘭特Duncan Grant│Bathing Oil paint on canvas 228.6×306.1cm 1911 圖片提供:泰特英國美術館
Q3
策展人如何思考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藝術創作之於性別研究中的酷兒議題,又佔有什麼樣的角色?在現今英國整體的社會氣氛中,對於性別議題或是酷兒議題的討論開放程度為何?這檔展覽開展之後,獲得社會回應中,有哪些評價?
策展人如何思考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藝術創作之於性別研究中的酷兒議題,又佔有什麼樣的角色?在現今英國整體的社會氣氛中,對於性別議題或是酷兒議題的討論開放程度為何?這檔展覽開展之後,獲得社會回應中,有哪些評價?
我想藝術提供了新的觀看方式,並提出我們對於周遭世界的新觀點。我認為在「英國酷兒藝術」展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人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你是誰、你如何定義你自己、或是你對於自身的性向及性別認同提出什麼疑問,都有人曾經歷過這段旅程。在本展中,有些作品極度的個人化,有些作品則是導向將議題呈現給公眾。
當觀者進入本展,將會認識到自己是這廣大群體的其中一部分。我希望像這樣的展覽,可以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個議題。酷兒是社會的一分子,是你的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和鄰居;而酷兒藝術是多元的,它的廣泛特性,包含從露骨的情慾作品,到日常生活的靜謐片刻。如果你是異性戀者,這樣的展覽是一個絕佳機會,讓你得以透過新的視角去觀看這些原本所熟知的作品,並且更進一步的認識是由哪些藝術家創造了它們。在本展中,我們並未替任何一位藝術家「出櫃」,而且我們也不用特定專有名詞,去描述不曾這樣對自身定位的藝術家。個體被視作酷兒,有時是因為藝術家本身的意圖,或者是源自一位特定的觀眾。本展關乎的是可能性的創造:當你強調而非抑制酷兒議題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的觀眾對此表示高度讚賞,並且告訴我們,他們發現這個展覽使人感到自由,也激勵人心。
訪「英國酷兒藝術1861-1967」策展人克萊兒.巴洛(Clare Barlow)
麥比Angus McBean|Quentin Crisp Bromide print 1941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UK) © Estate of Angus McBean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圖片提供:泰特英國美術館
Tags
劉星佑( 58篇 )追蹤作者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