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羅智信岔題的接案人生:無論是面對藝術或業主,都像極了愛情

羅智信岔題的接案人生:無論是面對藝術或業主,都像極了愛情

踏入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總有數不清的空間記憶點,果然無意地輾轉打聽,得知幕後指點的高人,即是藝術家—羅智信。知道他擔任幕後隱形的空間藝術顧問後,詹記敦南店精準到離奇的品味,就完全合理起來。
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photo credit:詹記麻辣火鍋)
踏入詹記麻辣火鍋(簡稱詹記)敦南店,總有數不清的空間記憶點,不會起降的電梯,紅龍魚悠遊的水族箱後,透映著沉溺火鍋味覺客人幸福的臉。那總是被單盆供奉的發財竹盆栽,在詹記敦南店成為半開放包廂的成排屏風,廁所牆面白色磁磚與白色磁磚間,恰到好處的安排藍水泥縫。更巧妙應用那些早被日式極簡建築品味認為過氣的建材,灰白的大理石磁磚、堆疊的玻璃磚牆,尤其直盯整面放著玫瑰鹽燈的玻璃櫥窗,暗嘆這些材質、象徵意義的精準,已經離奇到讓人懷疑有藝術家插手的痕跡了。果然無意地輾轉打聽,得知幕後指點的高人,即是藝術家—羅智信。
知道他擔任幕後隱形的空間藝術顧問後,詹記敦南店精準到離奇的品味,就完全合理起來。
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photo credit:詹記麻辣火鍋)
我當詹記敦南是做一檔展覽
當羅智信談到詹記敦南店案子的工作模式,他的工作範疇較是業主空間規劃的幕僚,是提供業主規劃意見的幕後藏鏡人。由於詹記新世代的負責人有美術學院的背景,新空間開始的討論其實便以畫面想像為開端,互丟想法,再慢慢從空間的客觀條件限制開始收攏,到最後實現的實體空間規劃。羅智信不改藝術家的本色,「我把它想像成一個展覽。」一間餐廳,包括餐具、傢具、磁磚、光線、燈具等,有許多細節要顧慮,「我最後就是轉化這個案子跟展覽一樣,所有規劃細節的每一個面向都要顧慮進去。」包括客人入場的動線,他們可能飲食的方式、順序,人在空間中走動、服務人員的移動、植物要怎麼搭配、隔間材質的挑選等,許多元素都必須同時想像與顧及。
目前榮登臺北必訪火鍋潮店的詹記敦南店,羅智信談起空間風格規劃,主要也是來自過去的南京店有老香港的復古風味。但新世代的經營者,希望這樣的復古更有「臺味」。以此氛圍為出發點,在臺味的定調下,羅智信更融入了一點俗艷、復古,及歪斜的幽默感。
詹記麻辣火鍋敦南店。(photo credit:詹記麻辣火鍋)
空間的年代也鎖定在1980年代臺灣的老餐館,「但復古要達到不會不合時宜,這樣調配得當的本事,就是我的工作了。」像把尺規,羅智信在每個會放置在空間的材質、物件都要搭搭看,再做出決策—「Yes or No」。經歷詹記敦南店的案例,其實羅智信認為,反而是學習到在工作中的「務實」。因為有著比他更具藝術家性格的業主,他必須當業主的煞車皮,相較藝術創作的鼓勵「放」,擔任空間規畫的藝術統籌,更學習到的是如何「收」得漂亮得當。
Baboo,《悲劇景觀》。(photo credit:莎妹工作室)
曾在黑盒子裡製造魔幻,也消磨了能量
羅智信處理空間的經歷,更早則是參與許多劇團的「舞臺設計」。當時他剛離開學院,還不太確定可以維生的方向,曾合作過包括與黑眼睛跨劇團、李清照私人劇團、新人新視野等計畫、團體。曾經進入黑盒子,讓他確信自己不適合劇場的工作習慣。劇團中徹底的團體工作模式,時間的耗費與無法切割出獨立性都是讓他逐漸疲乏的因素,「黑盒子幾乎吸乾我所有精力,耗費的時間成本相當高,所有的決策必須牽動整個劇團的人,有時候無力感會很強。」
而原本劇團找他合作,即是期待他做出非典型的舞臺設計,「我其實做出來的更像是空間裝置,只是最大的差異是,舞臺上這個裝置必須讓演員能在其中穿梭。」但空間與人的互動的關係,持續成為他往後創作很重要的核心。直到與導演Baboo 於北美館「社交場」合作作品《悲劇景觀》,羅智信也體認回到白盒子的劇場,是他可以調適的。對他而言,白盒子/黑盒子究竟具有何種本質差異?「空間的質感狀態蠻不一樣,黑盒子是在處理一種幻覺,劇場裡的黑暗代表空無、消失,但白盒子空間沒有要製造魔幻,空間邏輯不太一樣,我覺得狀態有好些。」
《壞掉的碎步舞曲》活動視覺。(photo credit: Kayn Ken)
讓議題有血肉,不把限制視為限制
近期羅智信備受注目的新工作內容,則是擔任時尚雜誌攝影的視覺總監,工作內容是定裝整體視覺所見的細節,包括服裝、美術、道具、妝髮等。主要由熟識的攝影師引介部分服裝品牌、雜誌商業攝影的案子,如果預算足夠,就會再搭配羅智信的視覺統籌,以藝術家美感加持成品,「我就出一張嘴(微笑)。」
近期他參與的代表作,即是為臺灣版《Vogue》的環保議題時尚攝影視覺總監。談到發想過程,羅智信認為,環保議題在概念很容易變成教條、宣言,是失敗機率很高的題目,因此他花較多的時間思考「可以靠近議題有趣的方式」,並為環保議題思考具體的血肉或是故事情節,讓抽象議題可以觸碰到「真實的人」。
近期羅智信參與的代表作,即是為台灣版《Vogue》的環保議題時尚攝影作視覺總監。(photo credit: Vogue Taiwan)
但所謂的故事,對他而言並非過於具體的劇本,而是一個「意象」。最後羅智信確認攝影主題為拾荒婦,這個意象包含了剩餘物、收集癖、扭曲、過剩的情緒等關鍵字。他先收集許多拾荒者的圖像,再重新拼湊元素,並在需要拍照的成衣、妝髮,與他自己可掌控的道具間,增加造型的雕塑感。
近期羅智信參與的代表作,即是為台灣版《Vogue》的環保議題時尚攝影作視覺總監。(photo credit: Vogue Taiwan)
在概念方向確定後,團隊甚至選擇了演員陸弈靜作為這組時尚攝影的主角。引用以藝術電影為主的演員作為主角,這也是時尚雜誌少見的選擇。而兩位扮演拾荒物的模特兒,則是他與攝影團隊看著經紀公司的網站中挑選出來,人變成一種建構風格的元素、商品,也是過去他沒有的體驗。在這次合作中,他也觀察到,商業時尚雜誌內容最後的呈現,是在發行公司、廣告廠商與編輯部個人品味間,所做出最後折衷的合理決定。理解這些合作現實條件的限制,也讓他體認到任何事都要學會放手,以及如何扭轉、避開限制的阻礙,「應該不要把限制視為一種限制,而是讓限制甚至成為加分,繞出別的方式來解決。」
(photo credit: Manbo Key)
從舞池裡人類學家到藝術家
目前羅智信還持續為大安區一間club/酒吧─Pawnshop做視覺規劃、企劃協力等工作。滑過一輪Pawnshop的活動視覺圖像,除了曖昧的性別主體之外,些微髒鹹與迷幻的次文化感。除了派對,羅智信也透露Pawnshop(當鋪)正籌備live現場演出、工作坊、講座、展覽等其他活動,相信這些實驗性、難以歸類的活動會好玩的很有想像力、很有深度。
  
羅智信不否認在派對場域、夜店與舞池,常是他觀察人際互動與靈感的來源。如在臺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的個展「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近期在谷公館的個展「不存在的蝸牛」等,都是以此場域作為創作的延伸或引用相關的元素。他認為在這具社交性的公共場所,匯聚了包括認同、性別、身體、藥物等議題,有很多元素可以探索和發展。現階段他將目光聚焦在這些場域的廁所裡,探討其間液體、物質和符碼的交換等。「我一直持續在關注的,都是物質意義的如何轉化?『日常』是如何轉化成作品,是什麼催化意義被轉化?」如夜店的小便斗,許多人來來去去,很多意義與物質是被疊加、流動與循環的,形成一個闡述他理念的物件與場域。
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的個展「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羅智信提供)
接案與藝術家正職的距離
這些非創作以外的接案,羅智信現階段都當作一種例外狀態,在探測自己的極限與其他可能。但面對這些藝術家正職外的工作,他如何在創作、挑戰自身與維生生存間取得平衡?目前這些例外的案源並不穩定,他認為至少要達到每月都有案子才可能當作正職來思考,目前他評估案子就是挑戰度高、夠有趣,或是短時間有高報酬,在考慮維持藝術創作生計下,不失為一種考量。
除了攝影、空間案的視覺統籌,他也接平面與網頁設計的案子。雖然有時候會挑剔自己任何專業都不夠專精、持久,但他也認為「現在即便是當藝術家,都很難只用一種創作專業來面對了,多數的狀態都要越來越多工。」下一步的創作規劃,他也認為不排除找具科學背景的人來合作,如「不存在的蝸牛」為了製造類啤酒的液體,他便請教許多有化工專長的人。未來他希望能和生物藝術的創作者合作,如發酵、菌種許多生物物質轉換的狀態,這些跨域都需要很多費工的研究與調查,「但我想這樣異界跨域的合作,作品的可能性才會繼續被延伸,創作模式與規格才可能進一步突破。」
羅智信谷公館的個展「不存在的蝸牛」。(羅智信提供)
而這些岔出去的接案人生,並不影響他選擇以創作為主的生活步調,「每個案子我都投入很多,但卻沒有像創作發表讓我壓力如此大。做這些案子我反而沒有藝術家的包袱,就當成是自己靈魂的碎片,接案的時候,我會清楚這些表現不是代表全部的我,反而心態能放鬆。」但面對自己的作品,在創作脈絡、階段超越、同儕的比較等考量,都常會讓他被自身的感性邏輯糾纏,一旦作品沒有達到水準,他沒有任何條件可以卸責,只會是單一歸咎是藝術家自身的問題,而感受到無比的壓力。
羅智信畢業後也曾經在故宮擔任國寶的攝影師,整日拍攝國寶下來的全職工作,讓他的能量也抵消殆盡。這也是最後他選擇在接案與創作間穿梭的彈性生活,因為這些案子他可以有部分的主導、自我意識,但又不必須以全然的自我來回應。這種中間狀態,反而讓他在思緒上可以正、負的加減,而非像正職般一直扣除自我。就羅智信的案例,藝術家身分與接案的斜槓,除了是一種生存的不得已,也提供在切換工作內容的喘息與動能。也許我們可以用新的測量方式,看待藝術家正職與他們接案的距離,「接案現實上是可以協助我維生,另外則是讓我可以放鬆、提供新的滋養,再讓我可以重返創作的狀態。」
而其實更清晰的,藝術家在職涯長期滋養的品味,成為藝術家與一般設計師間無可取代的差異與特殊性。如何在異業的結合獲得更多元的經驗,反饋到創作本質的充盈,是一條羅智信原毫無預期,卻意外被走出來的路徑。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