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繪畫」歧義未定:第二屆中信當代繪畫獎首獎從缺,由吳逸寒、蕭珮宜、洪瑄、曾霆羽、羅智信獲優選

「當代繪畫」歧義未定:第二屆中信當代繪畫獎首獎從缺,由吳逸寒、蕭珮宜、洪瑄、曾霆羽、羅智信獲優選

首獎從缺的結果,意味著中信當代繪畫獎已搭起了當代繪畫的激辯場域。它反映著一件事實:在現階段的投件所反映的創作現象中,並無法讓評審團討論出一種當代繪畫的絕對價值,而是盡可能獎掖其多元性。

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辦全臺唯一以當代繪畫為定位的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簡稱中信當代繪畫獎),今日公佈第二屆的評選結果。首獎從缺的結果,反映評審團之間思考當代繪畫的歧義狀態,而未能有特定作品能以「最能反映當代繪畫時代精神」之姿拔得頭籌。

在王嘉驥、林平、姚瑞中、陳曉朋以及中信文教基金會顧問蔣惠亭組成的5人評審團中,從802件投件作品中選出共17件入選作品,經過兩階段評選後決定首獎從缺,選出的優選作品為吳逸寒(b.1982)〈聖母與妓女〉、洪瑄(b.1992)〈突圍〉、 蕭珮宜(b.1990)〈寶藏船 II〉。而增設兩件優選作品,則分別為曾霆羽(b.1983)〈貳參老梗-蒼 芎觀〉、羅智信(b.1984)〈用蝸牛畫蝸牛〉。優選藝術家各獲得四十萬元獎金,作品將由基金會典藏。而其餘十二位入選創作者則各獲得一萬元的參展補助費。

第二屆中信當代繪畫獎獲選名單:

【優選】吳逸寒〈聖母與妓女〉
【優選】洪瑄〈突圍〉
【優選】蕭珮宜〈寶藏船 II〉
【增列優選】曾霆羽〈貳參老梗-蒼穹觀〉
【增列優選】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

【入選】巴梅莉〈選取所有包含「機器人」的方塊〉
【入選】李秉璈〈滯緩與神遊:空船〉
【入選】林宜姵〈Cannot Steel the Soul〉
【入選】翁榛羚〈幻怪劇場〉
【入選】高雅婷〈阿里山雲海〉
【入選】程顥〈Structure〉
【入選】劉婉妤〈色像〉
【入選】蔡鎮澤〈生長在黑夜〉
【入選】戴伶育〈凌晨三點〉
【入選】鍾江澤〈三美圖〉
【入選】顏妤庭〈碎散的昨日-2〉
【入選】鐘翊綺〈修了日誌638〉

評審團現身說法首獎從缺的結果

面對首獎從缺的評審結果,中信文教基金會表示,本屆入選藝術家們皆透過「繪畫」詮釋「當代」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 有意識地對過去與現在繪畫系統進行辯證,無論是在藝術表現、選材上表現都極為亮眼。儘管如此,評審團在經過多輪激烈的辯論後,對於首獎資格未達共識,對優選者共識相對較高,因此決議「首獎從缺」。在此之前,2019年中國信託新銳美術獎也曾經出現過前兩名從缺的案例發生,而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曾於2010年實施三階段評選制度的第一年從缺首獎。

擔任評審團主席、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的林平表示:「獎項的真正價值不是補助不足,也不僅只是支持或鼓勵,從時代的角度來看,更應該強調良性競爭,創作得以彰顯時代精神的卓越性。」

林平認為,首獎從缺不是對參賽者的消極作用,而是對獎項未來「有更高度的期許。」她進一步指出,「從缺」的姿態其實無非表露出評審委員無法從已經名列優選的優秀參賽者中被說服,尋覓到足以針對當代繪畫提出有力論點和表現的作品。

評審團提議原首獎八十萬獎金,增列兩名優選,主辦單位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也正面回應,期盼鼓勵更多藝術家投入當代繪畫創作。而此次獲優選的五位畫家女性,也少見於過往的藝術獎項結果。林平指出,在統計數據上似乎顯現出在台灣平權推動的當代的一個喜訊,甚至是一個獎項值得標舉的指標

優選蕭珮宜的作品〈寶藏船 II〉獲得評審共識,畫作結合貼箔、繪畫與版畫,向觀畫者提問:如果人類眼中的廢墟船,可能成為動物的寶藏船,現在極力避免的災害,是否會成為生命重生的契機。吳逸寒〈聖母與妓女〉是唯一描繪具像人體的優選作品,對女性身份及義務進行辯證,評審團認為該作也呼應著近年來的「#MeToo」運動。

評審之一的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陳曉朋認為,此屆中信當代繪畫獎有特別回到純粹繪畫的狀態。「上一屆像是謝牧岐跟周代焌等藝術家,他們對我來講已經是繪畫裝置了。而這次評選出來的還是偏畫布上的處理。」她也以吳逸寒作品舉例,畫家的構圖其實有在處理觀看視角,並意味著一種提問:「一定要長怎樣,才是聖母或妓女嗎?」

優選蕭珮宜的作品〈寶藏船 II〉獲得評審共識,畫作結合貼箔、繪畫與版畫,向觀畫者提問:如果人類眼中的廢墟船,可能成為動物的寶藏船,現在極力避免的災害,是否會成為生命重生的契機。(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吳逸寒〈聖母與妓女〉是唯一描繪具像人體的優選作品,對女性身份及義務進行辯證,也呼應「#MeToo」運動。。(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本屆獲獎及入選作品中,水墨媒材的作品共有三件,相較第一屆比例更高,也是一大亮點。洪瑄〈突圍〉融入建築工地場景與圍棋對弈的意象, 將現在與過去的水墨技法與符號進行重構;曾霆羽〈貳參老梗-蒼芎觀〉則是以水墨和銅箔等媒材,表現往返兩岸體驗到的文化轉變與情感切換。

就今年整體投件作品的觀察,評審之一的策展人王嘉驥認為,水墨與相關媒介的作品表現得稍微突出,是反映出過往幾年來的創作情勢。「擺脫複製性的思考,版畫成為當代藝術創作,讓我看到值得期待的可能。引入不同的物質/材料或媒介,甚至結合影像手段或立體構造,企圖從觀念入手,希望突破或開拓繪畫固有的向度,也看到一些有趣的嘗試。」

針對首獎從缺的結果,王嘉驥表示「本屆因為各委員對於首獎的看法分歧,難以相互說服,以致於只能無奈做出首獎從缺的抉擇。」儘管委員們對於首獎各自的期待與想像差異頗大,對於優選者的共識相對較高。得獎者各自呈現了個人風貌,風格、議題,觀念各自不同,都有鮮明的視覺辨識度。

藝術家姚瑞中則在評審過程中觀察到,許多作品因應科技發展,反而更注重手工性的質感,容許人工的錯誤性和瑕疵的藝術呈現、無法預設的路徑及描繪,這些不完美成為另外一種替代語言的傳達工作,產出了電腦生不出來的作品,羅智信的優選作品〈用蝸牛畫蝸牛〉利用蝸牛殼、桃園紅土製成顏料的創作即為一例。

除此之外,姚瑞中也指出,評選會關注對於台灣潮流性的檢討、環境的重新認識、智能的探索與反思等方向思考,「例如對於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惡鬼道的探索,神祕學最近五年是很流行的描繪方向,因為這個宇宙可以很容易地描寫負面能量或是人性黑暗面。」

曾霆羽〈貳參老梗-蒼芎觀〉是以水墨和銅箔等媒材,表現往返兩岸體驗到的文化轉變與情感切換。。(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姚瑞中認為,羅智信的優選作品〈用蝸牛畫蝸牛〉,正是當代繪畫利用不完美的手工性,成為另外一種替代語言的傳達工作,產出電腦生不出來的作品。(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洪瑄〈突圍〉融入建築工地場景與圍棋對弈的意象, 將現在與過去的水墨技法與符號進行重構。(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一種當代性,各自表述?獎項評審裡的當代繪畫狀態

面對臺灣官方或地方獎項多為綜合類,「繪畫」類創作逐漸邊緣化,中信當代繪畫獎補足這個缺口,力求突破繪畫被獎項網絡邊緣化的困境,以不限主題、不限媒材、不限尺寸的開放性,鼓勵當代繪畫創作。評審團主席林平認為,每一屆的作品與評審的評議觀點,都在回應「當代繪畫」 的價值觀,同時也在創造台灣繪畫領域的各種可能,這也正是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舉辦獎項的初衷。

繪畫的「當代性」同樣是此次評審團論辯獎項時的重點,然而儘管不限媒材、尺寸和主題,本屆評選結果卻如評審陳曉朋所言——「回到純粹繪畫的狀態」,直白地說,便是集中在單一幅畫布平面的媒介性之中,詮釋當前時代精神。在此次評選結果中,此屆評審更著重於肯定優選作品在「跨媒材繪畫表現」、「解構形式語言」以及「如何回應時代議題現象」等面向上的實踐完整度。

首獎從缺的結果,意味著中信當代繪畫獎已搭起了當代繪畫的激辯場域。它反映著一件事實:在現階段的投件所反映的創作現象中,並無法讓評審團討論出一種當代繪畫的絕對價值,而是盡可能獎掖其多元性。評審與評審、評審與創作者、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或也將藉著這樣的獎項平台,相互挑戰彼此對於「何謂當代繪畫」的想像與詮釋之界線。

本屆優選作品將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 以企業力量持續推廣當代繪畫,明年3月15日至6月9日將於關渡美術館展出 17 件入選作品並舉行頒獎典禮,期盼當代繪畫在學術圈、校園及藝壇皆能引起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展覽日期|2024年3月15日至6月9日
參展藝術家|吳逸寒、蕭珮宜、洪瑄、曾霆羽、羅智信、巴梅莉、李秉璈、林宜姵、翁榛羚、高雅婷、程顥、劉婉妤、蔡鎮澤、戴伶育、鍾江澤、顏妤庭、鐘翊綺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

本屆優選作品將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 以企業力量持續推廣當代繪畫,明年 3 月 15 日至 6 月 9 日將於關渡美術館展出 17 件入選作品並舉行頒獎典禮。(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提供)
陳晞(Sid Chen)( 131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