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黃亞紀談亞紀畫廊 3.0:與藝術家、藏家一同邁向國際的畫廊精準度

黃亞紀談亞紀畫廊 3.0:與藝術家、藏家一同邁向國際的畫廊精準度

五年過去,黃亞紀眼中所看見一間經營5年的成功畫廊,大概不脫離亞紀畫廊現在的樣子──空間不在大,有「精準度」則名。不必求於景氣,也能與藝術家和藏家彼此信任,以自己的步頻前進。而近年來的市場暗流,她也都看在眼裡。

自從2018年亞紀畫廊成立以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五年來有如此多文化藝術媒體,都喜歡邀請亞紀畫廊創辦人黃亞紀談畫廊與藝術市場經營。不僅如此,在不少國內年輕當代藝術家最想合作的畫廊裡,亞紀畫廊也總是在許願名單中名列前茅。

讓我不禁好奇:對藝術家與藏家來說,在疫情後的當代,我們究竟期待畫廊成為什麼樣子?在這個年代,藝術世界又是怎麼看待一間成功畫廊的定義?是最會賺錢、最大間、擁有最多藝術家代理,還是可以參加各種國際一級藝博會?

如果請創辦人黃亞紀來回答這個問題,她大概會說:「咦,有嗎?應該是我最容易誠實說出自己心裡在想的現實吧。而且,也要看每個人對成功畫廊是怎麼定義的。」

五年過去,她眼中所看見一間經營五年的成功畫廊,大概不脫離亞紀畫廊現在的樣子──空間不在大,有「精準度」則名。不必求於景氣,也能與藝術家和藏家彼此信任,以自己的步頻前進。

在不少國內年輕當代藝術家最想合作的畫廊裡,亞紀畫廊也總是在許願名單中名列前茅。圖為亞紀畫廊於台北敦化南路新空間的開幕展「Hell Gate: CTRL3R」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五年過去,黃亞紀眼中所看見一間經營五年的成功畫廊,大概不脫離亞紀畫廊現在的樣子。圖為亞紀畫廊創辦人黃亞紀女士。(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3.0

精準度與團隊般的信任感,這兩項特點是亞紀對畫廊經營市場與圈子的自我要求,也是五年來在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不變形象。歷經第二次畫廊搬遷,亞紀畫廊今年落腳於上世紀90年代落成的台北敦南摩天大樓,面朝台灣前輩美術家顏水龍於70年代規劃的林蔭大道,黃亞紀說,這是畫廊向疫情期間的實驗階段告一段落,大步邁向下個階段的國際化經營基地。

「在一個包容文化底蘊與商業氣息的好地點,提供好的國際化內容。」亞紀畫廊3.0的門口在大樓手扶梯直上樓後的左手邊,她預告接下來幾年,畫廊展出的藝術家級別也將更上一層樓。未來畫廊空間內的展覽,將繼續發掘潛力藝術家、並推薦國內外新的藝術家。而畫廊已長期經營並舉辦過個展的藝術家,預計安排在國際合適的空間舉辦個展。在本地以國際化的規格策畫各種項目之外,另一個重點,是將藝術家貨真價實地推往國際重點城市的藝術市場。

「例如趙剛最近也正式與英國重要的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合作代理,我們也很樂見其成。」

短短幾年內的成績,讓亞紀體認到畫廊擁有的內容在國際市場上的接受程度。為了深化亞洲藝術市場對台灣藝術家的認識,她有計畫性地讓畫廊代理的亞洲藝術家,都在國外舉辦個展。在新空間開展之後,以個展的規模引介已有相當資歷的中青輩國外藝術家,是實體空間更大的功能。

例如這次開幕個展的海爾·蓋特(Hell Gate),以及之前在畫廊個展中獲得好評的紐約藝術家安通庫恩斯特(Antone Könst),對亞紀畫廊來說都是合作上相對順暢的藝術家。亞紀分析,這樣的藝術家已經有創作脈絡基礎,也舉辦過幾次美術館與國外畫廊的個展,在展覽資歷上已經有不錯的國際根基。像目前身處這般經驗與職涯階段的藝術家,是亞紀畫廊團隊在專業經營上能有效應對、並引介給市場的藝術家。

在亞紀畫廊新空間開展之後,以個展的規模引介已有相當資歷的中青輩國外藝術家,是實體空間更大的功能。圖為許炯作品於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首屆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展場一隅。(攝影:李欣哲;橫山書藝館提供)
黃亞紀說,新空間開幕是畫廊向疫情期間的實驗階段告一段落,大步邁向下個階段的國際化經營基地。圖為亞紀畫廊於台北敦化南路新空間的開幕展「Hell Gate: CTRL3R」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如何在不同市場的「厚度」之間,顧全價值與價格?

與許多自疫情時代前夕成立的新興畫廊一樣,亞紀畫廊五年來同樣經歷了市場環境的劇烈變化,亞紀自過往經營畫廊與藝術家的「底氣」,讓這些劇烈變化成為畫廊國際化躍昇的轉機。

如法炮製的短線藝術市場潮流,是導致這個環境劇烈變化的一大因素。國際藝術市場炒作一組又一組的西方年輕藝術家,在這些藝術家在創作都還沒開始出現轉變期的時候,其價值就被二級市場消耗殆盡。前幾年歷歷在目的歐美市場景象,近期又有拍賣公司開始挖掘華人年輕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上拍。有人摩拳擦掌等待拍賣好成績,也有人開始留意、思考:這樣的操作究竟是否適合華人藝術市場?

這些市場現象,亞紀都看在眼裡。她認為較健康的情況,是藝術家創作在轉變之後,畫廊能協助市場接受藝術家的變化。而關於作品進場拍賣的時間點,還是必須在藝術家醞釀出不同創作的演變,且藏家、畫廊也已準備好面對國際二級市場時,再從長計議。「如果一位藝術家在大家的心中,必須要檔檔熱銷,那一旦創作開始轉變、又或者是市場冷卻,有其中一兩檔展覽反應趨於冷靜時,他的市場很快就受到危險的影響。」

如今畫廊作為市場中介者的角色,跨足一二手市場的經營已司空見慣。而亞紀畫廊目前所經營的二手市場則以亞洲戰後為主,並聚焦在與幾位重要華人藏家的服務與合作上。也因為戰後華人藝術作品要求相當的學術與作品辨別能力,她自認有信心在拿到作品後,得以判斷作品的好壞,並為作品策劃好展覽。

「戰後二手是很重學術的市場。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區塊的市場接下來也會變得火熱起來。」亞紀也預告,後年(2025)將推出相關的重要展覽。 

亞紀認為認為較健康的市場情況,是藝術家創作在轉變之後,畫廊能協助市場接受藝術家的變化。圖為曾建穎於亞紀畫廊首次個展「木與夜熟長」展場。(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目前所經營的二手市場則以亞洲戰後為主,並聚焦在與幾位重要華人藏家的服務與合作上。圖為陳昭宏作品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在夾縫中行走」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明年首次參展巴賽爾藝術香港展會,亞紀畫廊也預計在展位中帶來以陳庭詩鐵雕作品為主的個展展位。圖為亞紀畫廊「陳庭詩個展:禪的起源」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在亞紀畫廊觀察國際市場的另一個重要面向,則是市場「厚度」的差別。她認為西方的藝術家與市場的厚度與亞洲不同,不只在藏家資本、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制度上相對有許多流通與支持路線,學術價值跟市場價格也可以並進,但亞洲與華人藝術市場相對來說,拍賣價格並不一定等同於學術價值,反而更需要謹慎留意。 

以趙剛為例,亞紀跟藝術家自2015年以來合作到現在,價格也有近三倍的漲幅,但依然被西方畫廊認為是低估的價格:

「2019年,趙剛在美國Greene Naftali畫廊舉辦個展的時候,Carol (Greene)一見到我就對我說:你不覺得趙剛價格太低嗎?這讓我明白:我們藝術家是夠好的。但是在國際藝術市場上還是被低估,這其實是好事。也因此,我們還是希望把團隊認為在西方有可能拓展市場的藝術家,完完整整地推到西方市場。」 

除了年屆資深藝術家的趙剛之外,亞紀畫廊合作的在世藝術家,大多正迎接40歲的職涯門檻。幫藝術家布局國際,便是亞紀畫廊在一手市場努力推動的要件。

「當然不排除未來市場時機成熟後,我們也要協助顧及二級市場的價格。你的價格勢必需要到一定的高度,藍籌畫廊才會開始考慮合作。例如趙剛與里森畫廊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還是會需要倚靠拍賣成績來作為前往國際藝術市場的敲門磚,但畫廊仍必須審慎選擇開始考慮拍賣市場的時間點。」

以趙剛為例,亞紀跟藝術家自2015年以來合作到現在,價格也有近三倍的漲幅,但依然被西方畫廊認為是低估的價格。圖為關渡美術館「趙剛21st:「色表/支架」作為歷史人類誌」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在去年參加廣受畫廊界矚目的京都藝博(Art Collaboration Kyoto)時,亞紀畫廊與國際畫廊BLUM合作展出趙剛與BLUM代理藝術家之作品。圖為ACK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成功的畫廊是與藝術家和藏家持續成長

亞紀畫廊自栩為與專業藏家一同耕耘藝術視野的角色,對國內外藝術家都一視同仁,以個展進行深度研究,並與藏家長時間的溝通交流。在展覽檔期的時間之外,也會在社群平台上介紹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動向。除此之外也會與藝術家溝通,為展覽創作與當代亞洲文化互動、又呼應藝術家自己創作脈絡的新作。「藝術家能否在蛻變之後,還能受到肯定,是我們給自己畫廊的挑戰。」

如果沒有明星偶像或是拍賣炒作的市場加持,在本地推廣國外藝術家,考驗的是畫廊主的眼光,以及與藏家之間的信任程度。特別是本地美術館現階段有限的典藏預算之下,美術館光是典藏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可能就已經瀕臨預算極限,幾乎難再挪出預算收藏國際藝術家作品。亞紀表示,畫廊在與藝術家合作展覽以及作品收藏的時候,會將中國的美術館與基金會納入機構收藏的考量對象,亞紀不諱言自己與中國藏家與機構的友好關係。「我們也固定會參加UCCA GALA,也一直在中國當代藝術圈的視線裡,而重要國際藍籌畫廊在地代表們,自然會認可我們所推出的內容。」

雞蛋可不只放在同一個籃子裡。2022年起,亞紀畫廊更頻繁地與國外畫廊、機構和策展人之間合作。例如在去年參加廣受畫廊界矚目的京都藝博(Art Collaboration Kyoto)與國際畫廊BLUM合作展出趙剛,與日本新興畫廊Gallery COMMON共同製作交換展「IMAGRATION」、邀請亞裔策展人Alex Jen策展「Daily Picture」、在NADA New York 2023推出侯俊明個展,在Asia NOW Paris 延續與Gallery COMMON的合作、向當代市場推介台灣畫家林亦軒…等,明年首次參展巴賽爾藝術香港展會,也預計在展位中帶來以陳庭詩鐵雕作品為主的個展展位。

除此之外,儘管台灣專業攝影收藏市場尚未普及,但依舊是亞紀畫廊的品牌核心之一。去年畫廊舉辦的石內都個展,也給了這位曾經身為攝影創作者的畫廊主一次意料之外的成績。對自己欣賞的攝影創作者的實際支持也一直沒斷過,例如協助合作的年輕攝影藝術家吳美琪以臺灣第一人之姿、參加2023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入圍的個展「禮物」,除此之外,未來新空間每年依舊固定舉辦攝影類展覽。

2022年起,亞紀畫廊更頻繁地與國外畫廊、機構和策展人之間合作。圖為(左起)藝術家林亦軒, 黃亞紀, Galerie Nagel Draxler創辦人於林亦軒與許炯雙個展展覽現場合影。(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表示,畫廊在與藝術家合作展覽以及作品收藏的時候,會將中國的美術館與基金會納入機構收藏的考量對象。圖為趙剛與黃亞紀在2023年UCCA Gala。(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於今年曾邀請亞裔策展人Alex Jen策展「Daily Picture」。圖為「Daily Picture」展場。(亞紀畫廊提供)

回望2018年成立亞紀畫廊至今,亞紀自信畫廊沒有做過一檔不好的展覽,也沒有展過不好的作品。

亞紀不諱言,畫廊做的當然是商業,必須賣畫、讓藏家收藏作品,如此聽來好像內容選擇越多元,可能賺得到越多錢,認識更多藏家,對大家都有利。「後來我發現其實不一樣,畫廊還是講求一個準確度,尤其我們一直是以藍籌畫廊的標準,去規劃畫廊的藍圖。這時,準確度就非常重要。」

也因亞紀畫廊更聚焦在專業藏家與藝術家市場的經營,大環境的景氣風浪於她如浮雲,沒有暴起暴落的問題。

「亞紀畫廊一直有自己的速度跟方式在擴建項目內容,如今我們的責任,是當藝術家在台灣的收藏市場結構穩定了之後,必須要為他們的作品構築更多國際市場與學術的網絡,同時為專業藏家引進更多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亞紀接著說:

「大家對引進國際藝術作品的認同度可能各有想法,但對我來說,一間畫廊的成長並不是在於國際藝術家能夠賣多少錢,而是你看到你跟你合作的藝術家一同成長了、收藏家的視野也成長了。讓收藏家跟我們一起成長的方法,就是讓他不只接受台灣藝術家,也需要接受更多國際的作品,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收藏其實是能和國際藏家共同交流的。這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當亞紀畫廊的整體營運穩定成長了之後,也計畫逐步將銷售金額的層級拉高到新的級距。令亞紀相當振奮的,是熟識的藏家也隨著收藏資歷與年紀的增長,願意為藝術收藏提高預算。

而在與藝術家成為團隊的經驗中,亞紀進一步分享去年三月跟Gallery Common合作展覽裡格外有意義的事情。「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也建構了對畫廊的認同感,」畫廊帶過去台、中、美等地的藝術家到日本交流,他們對自己身處的畫廊品牌,有更大的認證與信心。「藝術家永遠是畫廊最好的宣傳者,他會告訴他的藝術家朋友自己對畫廊的感想,也是幫我們引進更多好藝術家的人。」

「我相信,目前亞紀畫廊跟藝術家、跟藏家之間,都處在一個良性關係之中,持續往前邁進。」

儘管台灣專業攝影收藏市場尚未普及,但依舊是亞紀畫廊的品牌核心之一。圖為亞紀畫廊於關渡美術館策劃「挑釁世界—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2021)展場。(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目前也正協助合作年輕攝影藝術家吳美琪以臺灣第一人之姿、參加2023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入圍的個展「禮物」。圖為吳美琪參展 「吳美琪:潘朵拉的盒子」展場一隅。(亞紀畫廊)
黃亞紀相信,目前亞紀畫廊跟藝術家、跟藏家之間,都處在一個良性關係之中。圖為亞紀畫廊「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2019)展場一隅。(亞紀畫廊提供)

延伸閱讀|雙重線索、彈性策略中再出發:亞紀畫廊喬遷背後的重點所在
延伸閱讀|亞紀畫廊黃亞紀:不能單靠品味與眼光,經營畫廊要用減法

陳晞(Sid Chen)( 11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