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雙重線索、彈性策略中再出發:亞紀畫廊喬遷背後的重點所在

雙重線索、彈性策略中再出發:亞紀畫廊喬遷背後的重點所在

Fresh Start with Double Clue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Key Points Behind Each Modern Gallery’s Relocation

近期,亞紀畫廊搬離信義路四段那使用了三年多的空間,在原空間與仲方資本合作推出「ACHI inspired by Each Modern」展覽項目的同時,於中正區靜巷內的新空間則以「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一展而全新啟動。

近期,亞紀畫廊搬離信義路四段那使用了三年多的空間,在原空間與仲方資本合作推出「ACHI inspired by Each Modern」展覽項目的同時,於中正區靜巷內的新空間則以「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一展而全新啟動。截然不同的空間調性與饒富意味的新空間開幕展,背後是亞紀畫廊對於不斷與時代俱進的畫廊發展之整體思考。

亞紀畫廊負責人黃亞紀。(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2018年從亦安畫廊蛻變為亞紀畫廊,位於信義路四段方正而素雅的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回應了當時畫廊所面對的主要客群、即資深的台灣藏家所偏好的鑒賞空間樣態。三年來,亞紀畫廊深化了在戰後東亞藝術與年輕藝術家兩條線索上的持續挖掘,也愈來愈多地在此基礎上納入更加前衛的藝術樣態,展覽風格更為多元;與此同時,藝術市場加快了更新換代的腳步,年輕一代藏家逐漸成為亞紀畫廊的重要客群,對他們而言,方正的白盒子不見得是觀展所必需,有趣、靈活的空間更符合當下的社群所好。此番由舊屋改造而成的全新空間從面積上看雖不及過往,但小巧而具層次的展場,加上最高可達八公尺的挑高牆面,為將來更多元的展示提供了想像空間。彈性、年輕與品質保證,是畫廊負責人黃亞紀在這新空間內擘畫出的前景。以此為全新基地,亞紀畫廊繼續尋求海外設點的可能,鑒於短期內疫情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也保留了在本地擴充的餘地,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策略。

亞紀畫廊「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宮島達男(Miyajima Tatsuo)作品《Aluminum of Change – Mult.》、《Brass of Change – Mult.》、《Rusted of Change – Mult.》,30 x 21.2 x 1.5 cm*3,2021,Signed on the lower side of bottom bar,Edition 3 of 8 with an original case, instruction documents。(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展覽一隅。(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展出杉戸洋(Sugito Hiroshi)、宮島達男(Miyajima Tatsuo)作品。(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對於台灣畫廊國際化的想像,黃亞紀也有自己的視野。她認為整體藝術市場中確實可見西方當代藝術熱潮對亞洲藝術一定程度的衝擊,而亞紀畫廊作為一個長期與國際連結、也與許多國際藝術家合作的畫廊,在這股熱潮中最大的體悟,便是「確實需要為台灣藝術家的國際化鋪路、讓他們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今年以來,亞紀畫廊反而為更多台灣年輕藝術家提供了展示平台。其中,周豊硯、李吉祥等年輕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在亞紀畫廊的線上展廳逐一亮相,創下相當不錯的銷量;同時,畫廊也為包括林亦軒、吳美琪等藝術家舉辦實體空間個展,以及包含更多藝術家在內的聯展,讓年輕藝術家有機會去思考、去掌握一個實體空間。畫廊自身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面對不斷需要將台灣藝術家推向下一階段、帶向更廣闊空間的需求,都構成了亞紀畫廊希求走向國際的動力。

金氏徹平(Kaneuji Teppei)《White Discharge (Built-up Objects #22)》,塑膠、木材、鋼、橡膠、現成物、顏料、石膏,160 x 70 x 70 cm,2012。(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左:金氏徹平(Kaneuji Teppei)《Sea and Pus (Photograph of Bird)》,立體印刷,41.6 x 30 cm,2021,Edition 3 of 7。右:金氏徹平《Sea and Pus (Photograph of Donkey)》,立體印刷,35.6 x 25.8 cm,2021,Edition 3 of 7。(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亞紀畫廊所因循的雙重線索彼此交織,其中的另一條,即是畫廊自成立之初便致力於的,不斷找尋新的角度去梳理戰後現代藝術的脈絡。日本戰後藝術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具體派、物派這樣已受學術界、市場廣泛認可的關鍵性流派,在這樣的前提下,亞紀畫廊跨出一步,將日本戰後藝術的觀看視野延伸至1990年代,既關注從1960年代以降、影響至今的中平卓馬(Nakahira Takuma)、菅木志雄(Suga Kishio)、高松次郎(Takamatsu Jiro)等足以代表「挑釁」、物派等重要流派的觀念藝術家,也將精神性的線索投向金氏徹平(Kaneuji Teppei)、宮島達男(Miyajima Tatsuo)、杉戶洋(Sugito Hiroshi)這樣一些活躍於當代的藝術家,這便是蘊藏在亞紀畫廊遷居後首展「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背後的思考。本次展覽既是此前於關渡美術館舉辦的研究型展「挑釁世界:對中心主義的反抗」所鋪陳的梳理脈絡之延續,也意味著亞紀畫廊宣告遷居之後,會持續對日本與東亞、以及華人戰後脈絡的梳理,後者則有11月與仲方資本的共同開幕展:陳庭詩作品展,以及陳昭宏等華人戰後藝術家的個展。與此同時,也更將著力於尋找全新、更直接回應時代的切入藝術史的角度。

亞紀畫廊「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展覽一隅。(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高松次郎(Takamatsu Jiro)《影Shadow (No.1462)》,畫布壓克力,53.0 × 45.5cm,1997。(Each Modern亞紀畫廊提供)

物 換:由物派到模擬主義

展期|2021.09.18-10.16
地點|亞紀畫廊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79巷38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