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曹良賓時,他擔任負責人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正處於新空間群募和搬家的過渡期。從最初半空的空間到如今各式攝影、藝術出版物汗牛充棟,建立起以資料蒐集彙整、資料開放和活動企畫為核心的工作內容,這一台灣首個民間設立的攝影圖書館即將滿三週歲。三年來曹良賓一半的工作重心落於此處,但他卻也從未遠離自己的影像創作者身分:自2008年赴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正式開始藝術創作以來,循個人步調展開和完成了數個不同主題的系列影像作品及相關出版計畫,近年則以「中途」(台南B.B. ART空間,2015)和「想像之所」(TKG+ Projects,2018)兩檔重要個展,串聯起十年間個人創作的風格演變。然而曹良賓的「斜槓」身分並非僅限於創作者與機構負責人這兩者,更輻射至通常會被模糊統稱為「藝文工作者」所涵納的諸多身分形態,甚至還擔任小型家族企業的管理者,徹底在身分光譜上拉開了張力。
藝文工作者曹良賓身具多重身分。(曹良賓提供)
「斜槓」及生命歷程的重要轉向
曹良賓將2014至2015年父親罹病這一變故,視為自己人生的重要轉捩點。在那之前,他從新聞研究所畢業後逐漸明確以新聞攝影為志業,又在當時台灣唯一的私立攝影教育機構視丘攝影藝術學院精進攝影技藝時、開始轉而對藝術創作產生濃厚興趣,直至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創作生涯,皆循個人志趣前行;又在返鄉後,經歷了一段在創作與生活方向上徘徊和低迷的時期。父親身故讓原生家庭中的傳統威權結構消解,身為長子、卻一直與家人持有相異價值觀的曹良賓,也在此時開始承擔一部分家族事業的責任。約莫同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重要翻轉,則是他的個人創作從聚焦於私密的個人生命與情感世界,轉向對社會、歷史層面之公共性的關切與探討。曹良賓仍持續進行的「想像之所」影像系列,雖在影像風格上承繼了前作的疏離美學,卻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重要轉向,台灣各地的忠烈祠及其承載和映射出的歷史脈絡、台灣主體意識與轉型正義問題、世俗與神性間的張力等等,皆是他藉攝影媒介所欲探討的。趨向家庭責任,與趨向公共性或稱公共議題,不僅從時間點上代表曹良賓真正開啟了「斜槓」生涯,也與他在內心層面對生命意義、藝術創作意義有了新的思考與認識息息相關。
曹良賓將2014至2015年父親罹病這一變故,視為自己人生的重要轉捩點。在那之前,他從新聞研究所畢業後逐漸明確以新聞攝影為志業,又在當時台灣唯一的私立攝影教育機構視丘攝影藝術學院精進攝影技藝時、開始轉而對藝術創作產生濃厚興趣,直至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創作生涯,皆循個人志趣前行;又在返鄉後,經歷了一段在創作與生活方向上徘徊和低迷的時期。父親身故讓原生家庭中的傳統威權結構消解,身為長子、卻一直與家人持有相異價值觀的曹良賓,也在此時開始承擔一部分家族事業的責任。約莫同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重要翻轉,則是他的個人創作從聚焦於私密的個人生命與情感世界,轉向對社會、歷史層面之公共性的關切與探討。曹良賓仍持續進行的「想像之所」影像系列,雖在影像風格上承繼了前作的疏離美學,卻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重要轉向,台灣各地的忠烈祠及其承載和映射出的歷史脈絡、台灣主體意識與轉型正義問題、世俗與神性間的張力等等,皆是他藉攝影媒介所欲探討的。趨向家庭責任,與趨向公共性或稱公共議題,不僅從時間點上代表曹良賓真正開啟了「斜槓」生涯,也與他在內心層面對生命意義、藝術創作意義有了新的思考與認識息息相關。
2015年同樣也標誌著曹良賓在藝文領域中跨出了單純的創作者身分,開始了一系列與攝影有關的教育推廣、整理研究、組織企畫工作,其中就包括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建置計畫下的台灣攝影史綱研究執行書寫計畫,四下蒐集整理馬偕博士的攝影史料,以及迄今仍不定期舉辦的「PHOTO TALKS」當代攝影討論會,陸續邀請攝影創作者針對自身創作進行分享與對話。也正是在這些工作活動中,曹良賓與志同道合的攝影愛好者們愈發認識到台灣相對貧瘠的當代攝影環境:年輕創作者對彼此的創作依舊陌生、社群力量分散,攝影學習資源不全、史料和研究資料四散,皆不利於當下攝影的創作與研究。Lightbox攝影圖書室便在改變這種局面的願景下應運而生。
由曹良賓擔任負責人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空間。(曹良賓提供)
「斜槓」的條件與意義
Lightbox的藏書仰賴出版單位、機構、個人捐贈,營運經費則源自政府補助和自籌(企業贊助、民眾小額捐款)兩部分;而身為負責人,曹良賓是Lightbox唯一不支薪的工作成員。他個人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從事傳統產業的家族事業,也有策展、演講、評審、顧問、諮詢等各式活動的酬勞,雖未及豐厚,但可支持生活、創作並投入精力發展包含Lightbox在內的非營利計畫。談及這一多少屬於「非典型」的斜槓結構,曹良賓說:「家族事業是一個詛咒,也是一份幸運。」小型家族企業內、外部的協調、統籌工作繁瑣而耗費心力,但卻允許他每週僅固定一日回到新竹處理各項事務,剩餘時間便可悉數貢獻給藝文活動。以他目前的常規日程來看,一般週二至週五聚焦在以Lightbox為主軸的志業上,週末則是個人創作時間—這也恰好與他近期的創作計畫相應,因而「週末藝術家」也並未構成創作上的尷尬:各地的忠烈祠平日空空蕩蕩,週末卻是遊人如織,外拍取景、遛狗漫步等各式眾生態,讓原本國族歷史意味濃郁的忠烈祠變得「公園化」,造就曹良賓整個系列創作所仰賴的視覺張力。
Lightbox的藏書仰賴出版單位、機構、個人捐贈,營運經費則源自政府補助和自籌(企業贊助、民眾小額捐款)兩部分;而身為負責人,曹良賓是Lightbox唯一不支薪的工作成員。他個人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從事傳統產業的家族事業,也有策展、演講、評審、顧問、諮詢等各式活動的酬勞,雖未及豐厚,但可支持生活、創作並投入精力發展包含Lightbox在內的非營利計畫。談及這一多少屬於「非典型」的斜槓結構,曹良賓說:「家族事業是一個詛咒,也是一份幸運。」小型家族企業內、外部的協調、統籌工作繁瑣而耗費心力,但卻允許他每週僅固定一日回到新竹處理各項事務,剩餘時間便可悉數貢獻給藝文活動。以他目前的常規日程來看,一般週二至週五聚焦在以Lightbox為主軸的志業上,週末則是個人創作時間—這也恰好與他近期的創作計畫相應,因而「週末藝術家」也並未構成創作上的尷尬:各地的忠烈祠平日空空蕩蕩,週末卻是遊人如織,外拍取景、遛狗漫步等各式眾生態,讓原本國族歷史意味濃郁的忠烈祠變得「公園化」,造就曹良賓整個系列創作所仰賴的視覺張力。
曹良賓認為「斜槓」(slash)與「短橫」(hyphen,即連字號)出現於不同身分之間時的差異,主要體現為所涉及的不同身分間是差異比較多、還是連結比較多。幾乎只能以「週末藝術家」身分創作的現況,讓他養成了前往目的地拍攝前就做足規劃、現場僅作應變,這樣與過往「漫遊」式的創作方式截然不同的習慣。而不同身分所涉及的實務(創作、行政、教育分享、傳統產業)之間的巨大差異,讓他時時有一人分飾多角、「跑片場」的強烈感受,恰呼應「斜槓」身分下所需的切換式思維。
「連字號」的特質則以隱微的形式與「斜槓」相連結,也意味著可被整合或活化的資源。如曹良賓所言:「因為斜槓,才有可能認識不同類型的人,才可以打破不同的同溫層、從其他視角看問題。」這便與同一個體身上、截然不同的身分間也會存在的諸多連結和共通價值有關:在家族事業中,曹良賓漸漸發現存在於現代商業之前、傳統價值和結構中值得延續的部分;在Lightbox這一平台組織工作上投入的巨大精力和時間,也呼應了曹良賓近年來更加關注藝術與社會、藝術之社會功能的思考方向,並且同時作用於他將個人創作「打開」的過程,自此他認為創作「不局限於狹義的個人藝術實踐,也可以是一個文化事件」,這也與以「斜槓」身分進行的長期實踐密不可分。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