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用聲音突圍:專訪卡斯滕.尼古拉

用聲音突圍:專訪卡斯滕.尼古拉

尼古拉作品中,對於聲音的視覺性再現,或是視覺的聲音性傳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於自己要如何在視覺藝術、音樂藝術與聲音藝術之間,決定自己屬於哪一類非常地困難,然而尼古拉從來不想侷限自己,也從未放棄在這之間做出更多的連結。《典藏》在香港巴塞爾期間專訪尼古拉,特別請他分享了此次在香港展出的作品,以及自己的創作養成與態度。
2014年香港巴塞爾的夜空,閃過數位與未知光影聲響,490米環球貿易廣場(ICC)外牆上的燈光裝置,正是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的作品《α(alpha)pulse》,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今年香港巴塞爾由Galerie EIGEN+ART(以下簡稱EIGEN+ART)帶來卡斯滕.尼古拉的裝置與雕塑作品,在不同的展演空間中為觀者帶來怎樣的觸動?
EIGEN+ART在國際間,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萊比錫畫派重要的推手,創辦人為里布克(Gerd Harry Lybke)除了萊比錫畫派,亦致力與多元類型藝術家的合作,除了媒材上多元與實驗,更思考著藝術家的創作與藝術史座標的關係;今年藝術展期間的尼古拉作品正是最好的例子。《典藏》在香港巴塞爾期間專訪尼古拉,特別請他分享了此次在香港展出的作品,以及自己的創作養成與態度。
藝術家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攝影/陳漢聲)
累積與養成
尼古拉1965年出生於前東德的城市開姆尼茨(Karl-Marx-Stadt),一開始所學並非是純藝術,而是建築及地景設計。尼古拉表示,由於前東德時期的政治瀰漫著社會主義的氛圍,藝術被視為較為資本化的活動,因此受到較多的管制與限制。「這是一個直接把家具搬出自己私人公寓,在牆上漆上白色,就開始經營自己藝術空間的時期。」尼古拉如此描述了當時藝術活動;而尼古拉便是在此時與里布克相遇結識。
里布克1983年在萊比錫(Leipzig)和德勒斯登(Dresden)創立了自己的空間,受當時社會氛圍影響,當時的非官方空間亦不能以「畫廊」自居,而是以藝術家工作室的名義,開始「經營」空間,里布克亦經歷了這段「把家具搬出來」的過程,此後,在對藝術的共同熱情下,尼古拉與里布克便在自己的空間內,陸續舉辦小型的展覽,尼古拉經營空間的同時修學景觀設計,持續至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才成為專職的藝術家。當時,如果在東德要成為藝術家,必須向國家登記這份「職業」,因此對尼古拉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兩德統一後,可以自由的旅行,見識並學習不同的事物。
透過經歷不同的展覽,涉略開始變廣,尼古拉接觸了更多視覺與聲音面向的創作,在1995年即成立自己的音樂品牌NOTON,這個品牌至今仍致力於關於聲音作品的創作。而第二個品牌ALVA NOTON則關注較為音樂性的作品,例如2006年在香港與坂本龍一的合作,就是以該品牌的名義進行合作。綜合上述,尼古拉透過團隊以及品牌經營,成為音樂節的常客,常受到英國、法國等不同國家的邀請與合作,也因此,尼古拉成為德國1990年代,聲音與新媒體藝術舉足輕重的前瞻者之一。
卡斯滕.尼古拉《Wellenwanne Ifo》,金屬、壓克力、玻璃、鏡子、音響設備、水、聲音、光,136×262×130cm,2012。(攝影/劉星佑)
實踐與思辨
今年在香港巴塞爾期間展出3個系列作品,第一個系列為「formula」,該系列就媒材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繪畫作品,然而實際上,這是數學公式的視覺性辯證,創作時主要有兩種思考的過程,一為傳統媒材上,關於繪畫的手感,這是實踐與執行的部分,然而在關於藝術問題的思辨中,則是來自藝術與科學、物理和數學公式之間的對話。為了「formula」系列,尼古拉寫了一個程式,轉化隨機選擇的數學方程式,運算出一個專屬於尼古拉的圖像符號。《Sekundenschlaf》鋼製雕塑,則是尼古拉先錄製自己念出「Sekundenschlaf」這個單字的聲波,再將該聲波的圖像轉化成雕塑,而「Sekundenschlaf」這個單字由「秒」(Sekunden)與「睡」(schlaf)這兩個單字所組成,意思接近中文的「出神」。尼古拉表示德文這種組字的邏輯十分有趣,他自己平時習慣準備小紙條,將閃過字組記錄下來,並應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具有某種隨機性與詩性,既鬆動又延伸既有的字義。
《Wellenwanne Ifo》一作造型彷彿一個偌大的玻璃水族箱,該作分別在2013年與2015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與盧森堡美術館展出過,是尼古拉非常具代表性的作品。《Wellenwanne Ifo》上部,為一水體構成大面積的水平,而分諧波(編按)聲音透過管子傳輸到水面,形成同步的漣漪,在鏡子的折射下,漣漪的變化呈現在垂直的面上;換言之,該作使用了光學和聲學原理,展示了因聲波所產生的漣漪,在聲音、水以及成像等物理特性之間,該作呈現了混亂、秩序、移動和停滯的現象。
尼古拉作品中,對於聲音的視覺性再現,或是視覺的聲音性傳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對於自己要如何在視覺藝術、音樂藝術與聲音藝術之間,決定自己屬於哪一類非常地困難,然而尼古拉從來不想侷限自己,也從未放棄在這之間做出更多的連結。相信未來,他能夠在不同領域間有著更多的突破,更挑戰觀者們的跨域經驗與想像。
卡斯滕.尼古拉「formula」系列與《Sekundenschlaf》一作。(攝影/劉星佑)
編按 帶有頻率且組成基礎音調一部分的音調。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