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03.每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都有用,而且都是能夠刺激孩子的。

【專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03.每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都有用,而且都是能夠刺激孩子的。

合說故事,也就是故事接龍,輪流由每人說一句,最後合成一個故事。

我經常讓孩子合說故事,我覺得那是古今中外皆常有的活動,我從來都不覺得有必要向裴利老師說明我們有做合說故事的事實,也不覺得有必要解釋其理由。直到 2008年秋天,我教室的這一場合說故事,因為其經過和結果都令我非常喜歡,因此我提筆分享給裴利老師: 

我請兩個已經回到座位的孩子合說故事,好等大家都加入我們。那兩個孩子答應了。於是,五歲的男孩先說:「有一天,有一個人走出來,他看到一個三角形人。」 想要當作家的八歲大女孩接著說:「這個三角形人有眼睛、手和腳,而且他還能說話。」男孩很高興大女孩把他的三角形人加了這些特徵。

這時兩個女孩回來了,我請她們接著說。七歲的女孩是男孩的姐姐,她喜歡買東西,她說:「他用他的腳走去一家商店。他走進一家冰淇淋店。」另一個女孩,五歲,她把自己的日常加到故事裡:「他買了冰淇淋以後,就走到他的洞裡睡覺。他起床後,就刷牙,然後走出門去。」回到五歲的男孩說,他知道洞穴附近應該還有什麼,他說:「他找到另一個洞,他看到裡面有一隻熊,那隻熊就變成三角形人的最好朋友。」然後是大女孩,她是這幾個孩子裡年紀最大的,她知道故事該怎麼說才有趣,她說:「事實上,那是一隻壞熊。」男孩很不高興,大女孩於心不忍,就繼續說:「三角形人發現以後,他就去找他最強壯的朋友。」男孩開心了。然後我問大家:「誰是他最強壯的朋友?」男孩的暖心姐姐回答說:「是圓形!圓形人把熊滾成扁扁的鬆餅,然後吃掉了。」

大家都拍手叫好。這原本可以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是,全班最小的四歲男孩剛從洗手間回來,他很有創造力,更喜歡給人意外。當我替他把故事從頭到尾重述了一遍之後,他替故事來了一個節外生枝:「圓形人就死了。」其他孩子們都不高興了,尤其是男孩的姊姊,她才剛剛用了鬆餅安撫了她的弟弟呢!

我好奇地問這個最小的男孩:「為什麼?」 他想了一下,然後很有自信地說:「因為熊有毒啊!」啊!有道理!每個人都點點頭,大家都不怪最小的四歲男孩了,因為那一陣子整個台灣天天都在談論嬰兒奶粉被加入三聚氰胺的駭人新聞。

示意圖 非本書內配圖

我驕傲地把信寄出,我認為裴利老師會喜歡。不久,裴利老師回信:在那種讓每一個孩子加一句話的說故事活動裡,其過程似乎有一種競爭,有一種想要比前面的孩子做得更好的欲望。當孩子說自己的故事,並在下一個故事說出來之前演出來,他們的確會彼此影響,但是其隱私和親密的感覺是被保留的。團體不會擁有你的故事,但是你的故事會告訴團體真實的你是什麼。不過,即便這麼說,最小的男孩能夠利用這個活動來表達他對三聚氰胺的焦慮,並把他的恐懼和團體的恐懼連結起來,所以,我猜這件事的意義可能是:每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對孩子都有用,而且都是能夠刺激孩子的。一個故事(或一句話)的確能夠啟發另一個人,老師應該放手去實驗各種創造故事和演出故事的方法!(但是,幾乎是不可能演出一個合說的故事!)(2008-10-27 來函)

我太震驚了,我沒有想到裴利老師會認為孩子在合說故事時會有競爭、沒有隱私,也不屬於任何一個孩子。我非常難過,我覺得我的期末考試沒有過關,我不及格了。在對自己失望之餘,我只好用裴利老師的話來安慰自己——「老師應該放手去實驗。」但是, 我也不得不承認裴利老師說得沒錯,孩子在合說故事時的確有較勁的氣氛,說出來的故事也不能說是哪一個孩子的。最後,我只好告訴自己:不可以讓孩子合說故事,那是「故事說演」的規則。

但是,我無法不思考為何合說故事在我們的社會裡是如此普遍。我小時候經常和朋友合說故事,我現在也常看到孩子們這麼玩。難道我們的文化真的是太講求團體,而不注重個人意願嗎?合說故事會不會是造成這個刻板印象或事實的原因呢?如果是,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一想這個活動是否讓我們養出只有集體意識的下一代呢?

……我越想越害怕,我必須要知道我是否害我的學生沒有了自我。於是,我檢視我曾經做過的合說故事。在讀過每一篇有合說故事的教室日誌,以及回想我所能回想到的場景和經過之後,我雖知道我的記憶力一定不完全準確,但在檢視過後,我卻發現自己不再擔憂。事實上,我如釋重負。我所得到的結論是——孩子在教室合說故事就如同在自由遊戲時間裡玩扮演遊戲,一個是先說再玩,一個是邊說邊玩


本文節錄自《故事角落裡的故事 —裴利老師來函的三堂課》(作者:黃又青;阿布拉出版)


教學是一門藝術,
起於傾聽孩子的對話、遊戲和說故事,
從而加入孩子的生活旋律。

裴利老師是美國的資深幼教老師,她對孩子的觀察很敏銳,並且能夠不斷的反省與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向孩子學習」是裴利老師永遠的生活態度。著有《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壞人沒有生日—窺探孩子想像遊戲的奧祕》(阿布拉出版)等書。

本書作者黃又青老師從2003-2018年長達15年的時間,和裴利老師書信往返討論她的教學——她在教室裡進行裴利老師的「故事說演」活動。

透過她們之間的對話,裴利老師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

2019年7月26日裴利老師辭世之後,又青老師決定要將這15年來她獲益的點點滴滴寫出來,遂完成出版了這本書。

又青老師將裴利老師的來函概分成三堂課:「書寫」、「故事說演」和「在地化」,在這三堂課裡,不只能看到又青老師自己的省思,也能看到裴利老師如何讓又青老師看到了在和孩子互動時的自己、課堂上所發生的事情,也讓她看到了孩子的樣子。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大家所能看到的不只是裴利老師,不只是受到裴利老師啟發的又青老師,也能看到教育現場上的自己和孩子。


專題精彩文章:

【專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01.當我們勸止孩子「耍寶」時,我們就誤解了孩子耍寶搞笑的目的和需要了

【專題│故事角落裡的故事】02.你要是想要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結合起來,你就必須發明自己的文學。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7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